作为“明苏珊岛、岩岛真昌”,宝鸡以中国和外国闻名。但是你不知道,“胜龙速女婿”的典故发生在这个高新区的彭溪镇奉明村。(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把画画成监狱”是周文王根据《搜索法》治理治国的生动解释。春秋时期,晋国干旱,晋湾的粮食从雍城出发,大船沿魏派800里粮食去救晋民,解读“晋的好”。

西部成语各有历史典故支撑。

文海浩瀚,采撷一二,探求成语背后的故事,感受成语里的西府。

秦晋之好 秦晋联姻谋霸业

“如今,‘秦晋之好’一词泛指男女婚姻。这一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的‘外交关系’,政治联姻。”宝鸡炎帝研究会、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霍彦儒谈起了“秦晋之好”的典故。

春秋时期,居于雍地的秦国国力弱小,秦穆公为稳定周边关系,向国力强大的邻国晋国求婚。晋献公便把大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是“秦晋之好”的开端。

有这桩婚姻作保,按理秦晋两国关系会亲近稳固许多。但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却是忽好忽坏,颇有波折的。

霍彦儒举例,就拿两国遇旱缺粮的事情来说。公元前 647年,晋国大旱,晋惠公向姐夫秦穆公求救买粮。此前,晋惠公因受秦穆公支持帮助,曾许诺秦国五座城池,一直未兑现诺言。晋惠公忘恩未报,又来求救,秦国完全有理由不理睬他。但考虑到晋国百姓的性命,秦穆公决定,卖粮给晋国。于是,万斛粮食由秦都雍城出发,秦人大船沿渭水押运粮食给晋。

央视纪录片《大秦岭》这样描述秦人的义举:“八百里路程,运送粮食的船队白帆相望,首尾相接。秦人就是用这样的历史事实为后人留下了‘秦晋之好’的典故。”

然而,到秦国发生饥荒时,晋国却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这是何等不义行为。直到晋文公时期,晋文公娶秦穆公女儿怀赢,秦与晋的关系才和好如初。虽然,晋国未知恩而图报,令秦人寒心,但历史却给了秦人丰厚回报,秦人的信义、大气,使得秦国最终一统天下。

“秦晋之好”这一成语,虽与爱情有关,实质却是各国为安稳缓和对外关系,而采用的政治手段。

在这一个成语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秦人大度的一面,不计前嫌、以民为重、仗义疏财,博得了许多读史、爱史者的赞叹,也使身为秦人子孙的我们倍感骄傲。

编辑:陈文强

画地为牢 文王依法治天下

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宏波谈到,画地为牢最早的典故与西周有关,是西周注重法治观念的一个体现。

与王宏波观点一致的是,《封神演义》中提到“画地为牢”:“文王曰:‘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随即就在南门画地为牢,竖木为吏,将武吉禁于此间。”

故事发生在今岐山。孝子武吉一天到西岐城卖柴,在南门,赶上周文王车驾路过,由于路窄,武吉翻转扁担时,不慎打到守门军士王相耳门上,当场打死了王相。文王评道,武吉应抵命,命人在南门地上画了个圈,竖了根木头作狱吏。三天后,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哭,询问得知,武吉有七十岁老母亲,担忧母亲饿死。散宜生心生怜悯,向文王提议让武吉先回家,料理好母亲的事务,再来抵王相之命。文王批准,就让武吉回家了,“画地为牢”一词由此得来。《武王伐纣平话》卷中也说:“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

值得注意的是,周文王重法治而不施酷刑,使他大得民心。商纣的炮烙酷刑,就是周文王以周国一块土地作交换,说服商纣王废除的,还有犯罪者妻子不连坐等制度,都是周文王治岐时法治天下的美谈。

覆水难收——姜子牙的婚姻哲学

在陈仓区天王镇瓦家坡村,流传着一个与姜子牙婚姻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衍生出的成语今天仍被广泛使用——“覆水难收”。瓦家坡村距钓鱼台不远,村子的名字、村里的柿子树、村民的姓氏,均与姜子牙的妻子马氏有关。

对于“覆水难收”的由来,常年研究西周文化、住在钓鱼台附近的学者蒋五宝说得有头有尾。姜太公属于晚年交运,在遇姬昌之前,生活境况一直不好:贩猪,猪的价格下降;卖羊,羊的价格下降;猪羊一齐贩,全国禁屠沽。后来,他贩卖面粉,结果一出门就刮大风,把面粉刮得一干二净。

姜子牙的妻子马氏是个嫌贫爱富的女人,她见姜太公干啥都不成,成天到渭河边去钓鱼,就骂姜子牙没出息,要姜子牙写一份休书,自己好另谋出路。姜子牙安抚她说,自己的才干在于领兵打仗和治国定邦,好日子在后头,马氏嘲笑了姜子牙一番后,决然离开。

后来,姜子牙得到姬昌的重用,建立了西周王朝。马氏见前夫又富贵又有地位,就到姜子牙面前请求原谅,希望能破镜重圆。姜子牙把一壶水泼到地上,对马氏说她如果能将地上的水收起来,就答应她的请求。马氏扑到地上捧水,却只捧得一手泥浆,姜太公以此为喻,拒绝了势利的前妻。由此,便有了“覆水难收”这个成语。

在瓦家坡村,故事还有后续情节,马氏被姜子牙拒绝后,伤心欲绝,竟懊悔地吊死在一棵柿子树上。姜子牙得知后,念及夫妻一场,将马氏在柿子树旁厚葬。

埋马氏的地方正在瓦家坡村,蒋五宝走访发现,瓦家坡原叫马家坡,全村 85%的村民姓马,只因马氏名声不好,便把马家坡改成了瓦家坡,瓦家坡村柿子树多,柿子香甜有名。

如今,瓦家坡村民常以马氏为例,告诫妻女不可贪图眼前富贵,“覆水难收”的典故成了人们劝导妻女的一个反面教材。

爱屋及乌——周武王伐纣清残余

“爱屋及乌”这一成语妇孺皆知,然而,它的典故却鲜为人知。“爱屋及乌”的出处是《尚书大传·大战》,书中有记:“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

故事源自武王伐纣时期,周武王攻克了朝歌之后,对于怎样处置商纣遗留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犯了难,便召来时任军师的姜太公征求意见,姜太公说:“臣闻之也,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如果喜欢一个人,就连带喜欢他屋顶上的乌鸦,如果憎恨一个人,就连带讨厌他的残余势力。商纣残暴,姜太公建议周武王对商纣的残余力量进行彻底清除,“爱屋及乌”的说法由此而来。

姜子牙用的是这个词的反面寓意,而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爱屋及乌”的正面意思,多用在喜欢的人和事上。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孔明遗恨葫芦峪

在眉县,有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眉县首善镇葫芦峪村的汶武义逢人就爱讲这个典故。

汶武义介绍,葫芦峪位于眉县县城西三公里处的葫芦峪村,《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诸葛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曾用大火将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不料一场大雨浇灭熊熊火焰,救了司马懿,诸葛亮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叹。

在葫芦峪村立有一块碑,上书“古葫芦谷(峪)遗址”,旁边有一座庙堂,屋内塑有诸葛亮塑像。火烧葫芦峪究竟有没有,葫芦峪又在哪里尚有争议,但在葫芦峪村村民眼里,这场战争的遗址就在本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也是从这里发出。

乘龙快婿 爱情佳话出磻溪

成语“乘龙快婿”家喻户晓。

在秦国时,有一位让丈人爹非常满意的女婿,名叫萧史。据传萧史乘一条赤龙登天成仙,便有了“乘龙快婿”这个成语。这位丈人爹就是秦穆公,典故是西府人尽皆知的“萧史弄玉”。

高新区磻溪镇杨家店村贾兴今年 67岁,讲起“萧史弄玉”的故事,生动有细节。传说秦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容貌艳丽,且萧吹得极好,箫声如凤鸣。一晚,弄玉梦见一青年也善于吹箫。弄玉醒来后从东南方听到箫声,就取萧吹了一支《凤凰求贤曲》,东南方即回应一曲《求凤曲》。弄玉将这事告诉秦穆公,秦穆公派人找来萧史,二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一日,两人在凤女楼修道成仙,萧史乘上一条赤龙,弄玉乘一只彩凤,两人飞去了天宫。在磻溪镇的民间文学中,吹箫引凤、乘龙快婿都是从这一典故中得出。

《水经注》有“雍有凤台、凤女祠”的记载,说明凤台建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列仙传》里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仙传拾遗》提到凤台的具体位置:“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陈仓区文史研究者郑光明经多年民间探访,认为凤女台就在今磻溪镇凤鸣村。来到凤鸣村西南塬头,脚下有丘处机修道的磻溪宫,宫里耸立一转角楼,其中北面端檐下刻着“凤楼遗迹,抱潆流曲”八个字,唤为“凤女楼”。

握发吐哺——周公三吐哺礼贤士

与许多有争议的成语不同,“握发吐哺”毫无疑问出自宝鸡,用以说明对人才的渴求。

握发吐哺一词出自《史记》原句:“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杨曙明介绍,故事的主人公是周公姬旦。

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叔叔姬旦的儿子伯禽为鲁侯。周公告诫儿子,去了封地之后,不要轻视怠慢人才。周公跟儿子谈道,自己的地位已经不算轻贱了,洗一次头发,都要三次握住头发,暂停洗发,去接待宾客;吃一次饭,要三次吐出食物,暂停饮食,礼遇来访者。纵使这样做,都害怕失去人才。

父亲用亲身经历,苦口婆心地教导儿子厚待人才,可见周人先贤对人才的爱惜程度。杨曙明在分析“握发吐哺”时,觉得这个词语的情境很生动,用生活细节讲道理。“握”和“吐”两个字用得妙,古时男子头发长,握着湿漉漉的头发去接待客人,可见心之诚,情之切,是“求才若渴”的动态演示。

从成语“握发吐哺”来看,周公是“人才战略”的忠实践行者,正是这样爱才、惜才的智慧和美德,才使得周王朝英才汇聚,统治长达 800年。

这些与谋略、爱情、哲理有关的成语,道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化西府。(图文来源:宝鸡日报、网络)

1.《关于覆水难收怎么读,你需要知道这些那些源于宝鸡的成语 看完真的涨姿势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关于覆水难收怎么读,你需要知道这些那些源于宝鸡的成语 看完真的涨姿势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00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