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巧遇到了故乡文化刻印活动,故乡扬州的乡土风俗也不少,但苏州作为第二故乡珍藏的内容更多。
如何表达这份思乡的情愫,唯有用喜好的印记来表达,借篆刻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众多不可抹灭的家乡记忆中,万选千挑中择出印象深度够分量的12景来。或许同为故乡的人士有不满意的,无妨,你严选别样的,属于你的12景就好。这只是属于我的印记,或许也感通于部分人的印记。
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自己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徐氏。400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夏日蕉廊,冬日梅影雪月,春日繁花丽日,秋日红蓼芦塘,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虎丘
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地处苏州城的西北。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盛赞“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可谓虎丘是极具吸引力的胜地。
据史志记载,春秋晚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经三日,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山”。东晋时司徒王荀和司空王珉兄弟在此建别墅,后舍宅为寺,遂为“虎丘寺”。唐代避太祖李虎名讳,改为“武丘报恩寺”。白居易在宝历元年春至二年秋任苏州刺史,开河筑堤到山前,人称白堤,后又凿通山麓,引水环山,使山水相连、清波萦绕,环境幽静。北宋至道年间重建寺宇,称“云岩禅寺”。其时,庙貌宏壮,宝塔佛阁,掩映于丛林之中,被称为宋代五山十刹之一,名重一时。自宋至清末,“云岩禅寺”共遭火焚7次。现存古建筑中除“云岩塔”、“二山门”外,大多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建造。
虎丘山风景幽奇,至今仍保持“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的特色。山上,千年宋塔“云岩寺塔”古朴雄奇,元代古建筑断梁殿结构隽巧,剑池危崖陡壁上,飞梁渡涧,轩阁临崖,前山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二仙亭、白莲池、点头石、双吊桶、剑池处处传说动人,山顶小吴轩、望苏台、致爽阁可以远眺古城风貌,纵览四野景色。
寒山寺
寒山寺的钟声最教人心驰神往,霞光微曦时或暮色苍茫中,于江岸湖边,听几声随风飘来的钟声,不禁使人勾起一番怀古的幽思。在数不尽的名寺宝刹的钟声里,苏州城西寒山寺的钟声显得悠远。
六朝古刹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但它的闻名于世要归功于唐代诗人张继。当年张继进京赶考,名落孙山,郁郁还乡,途经苏州,夜宿枫桥,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古铜钟为唐代铸造,但后来被毁。明代嘉靖年间本寂禅师重铸铜钟。六如居士唐寅在《姑苏寒山寺化钟疏》中记叙甚详,说此钟声音宏亮,声闻十里。但这口铜钟也不复存在。关于嘉靖铜钟的下落有一种说法:它被日本浪人盗去,为此曾酿起风波。光绪三十一年寒山寺重建时,日本人士募捐铸仿唐青铜乳头钟两口,一口送往寒山寺,一口存于日本馆山寺,并有铭文镌刻其上:“姑苏寒山寺,历劫年久,唐时铜钟,空于张继诗中传耳。尝闻寺钟传入我邦,今失所在,乃将新铸一钟赍往悬之。”现今这口铜钟仍悬于寒山寺大殿右侧。
寒山寺在日本也是妇孺皆知。寒山寺因唐贞观年间寒山、拾得两位高僧由天台山来此住持得名。后来拾得和尚东渡日本传道,在日本建“拾得寺”,与寒山寺为姊妹寺。日本人相信,听钟声能驱邪利吉,每年除夕,成百上千的日本人专程来寒山寺听钟声,以清除一年的烦恼,这已成为此地的一个特有的活动。
狮子林
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元至正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天如禅师因师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自已的师傅,取名“师子林”,又因园内多怪石,形如狮子,亦名“狮子林”。后名园几经易手,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即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父购得狮子林,又花费重金用将近7年的时间整修,并冠以“狮子林”旧名。
狮子林每年春秋两季举办花卉展。春季为迎春时令花卉展,秋季为菊展。狮子林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假山总面积约1153平方米,假山以小飞虹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为旱假山,西为水假山。整座假山象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
园中九狮峰,为多孔穴巨峰,气势雄伟,据说是九头并立的石狮,神似而有神韵,惹人喜爱。真趣亭,亭内蓝底金字“真趣”匾额乃清乾隆帝游狮子林时所题。亭内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显示出与素雅的江南园林建筑完全不同的皇家气派。
沧浪亭
沧浪亭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初为北宋诗人苏舜钦所建。取意于《楚辞 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故名“沧浪”。
沧浪亭一反高墙深园的常规,园外一波碧水,蜿蜒复廊把这回环的绿意收纳,和园内翠竹摇影、山林野趣的景致融在了一起,相映成趣,美不胜收。自然和谐,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沧浪亭,是宋代园林建筑艺术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五百名贤祠”是沧浪亭主体建筑与主要人文景观之一,位于园西北,中间三间东西北三面墙上嵌有从春秋至清代2500余年间苏州地区的乡贤名宦594人的碑刻画像,正中悬挂“作之师”三字匾额,喻意乡贤名宦的高尚品格将作人师表。
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园中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宁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
现全园占地约50亩,大致可分中、东、西、北叫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
网师园
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街头巷,始建于南宋淳熙初年,初名“渔隐”,清乾隆年间,更名为网师园。园小巧精雅,园宅互融,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体现了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的特征。以水池为中心,周遍建筑错落,花木扶疏,景致层次分明,富于变化,让人在不大的空间中尽享城市山林的幽幽惬意。网师园每年3月到11月间通常会举办古典夜园游特色活动。
网师园内可静赏朝午夕晚一日四时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景物的流转。濯缨水阁宜夏日纳凉,月到风来亭凭栏赏月最胜,看松读画轩冬日赏雪最佳,小山丛桂轩四面皆为玻璃花窗,可观赏四面景色。池东南溪上置石拱桥名引静桥,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
殿春簃占地不到一亩,小轩及复室内陈设明式家具及画具。20世纪30年代,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曾寓居于此。殿春簃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出口首例——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明轩”的蓝本。
耦园
耦园位于平江历史街区小新桥巷,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宅园总面积8000平方米。耦园东部旧址原为清雍正时保宁知府陆锦所筑“涉园”,光绪初年,湖洲沈秉成购得涉园废址,聘名画家顾芸等设计,营筑宅园。因宅之东西各有一园,又寓夫妇偕隐之意,故名"偶园"。
1932年,杨荫榆于此创办二乐女子学社。1939年,史学家钱穆携眷寓居东花园,1958年,苏州振亚丝织厂用作工人疗养所、宿舍、仓库、托儿所。1965年部分向社会开放,1994年全部开放。耦园是布局独特的庭院式园林,住宅居中,园分东、西,园宅之间以重楼联通。西花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东园为“涉园”故址,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园中主体建筑“城曲草堂”,为园主宴客之处。耦园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盘门
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端,北临吴宫喜来登大酒店和新市路,南跨环城河,景区内有著名的盘门三景:水陆城门、瑞光塔和吴门桥。盘门是苏州古城的八门之一,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因刻有木作蟠龙置于城门之上,以镇慑越国,故称“蟠门”。后因水流萦回交错,改称“盘门”。现存城门为元代遗构,城楼为1986年初夏重建。盘门由两道水关、两道陆门和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合而成,是苏州古城唯一保存完好的水陆城门,也是全国仅有的一座水陆并存城门。
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既可藏兵,又可围敌;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分内外二重,两门之间还有暗道可通城楼。水陆城门均设有巨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 从城垣北侧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土炮、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天井一应俱全。盘门处水面宽阔,水流湍急,是古代舟师出没之所,战略位置重要,故而盘门城楼的题额是:“中吴锁钥”,对联则是:“古吴城阙川原壮,旧国干戈战伐多”。当欣赏着城楼上的这副对联时,面对着历史的遗迹,怎不令人激起思古之幽情!
吴门桥,紧靠盘门,横跨于古运河之上。该桥始建于宋,后于清代时重建,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苏州市区现存最高的一座单拱石桥。瑞光塔为三国孙权赤乌年间,孙权为报答母恩,于普济禅院建造了一座13层的舍利宝塔,又名报恩塔,即苏州历史上最早的佛塔。宋代,曾有高僧圆照开堂讲经,因将玄奥的佛经讲得出神入化,出现了堂上法鼓自鸣、庭下枯竹爆青、池中白龟听禅、塔现五色舍利光之四大祥兆,宋徽宗遂诏赐额“瑞光禅院”,报恩塔也随之更名为“瑞光寺塔”,俗称“瑞光塔”。现在的瑞光塔始建于北宋初期的景德元年,通高约53.6米,采用七级八面楼阁式结构,整个塔体由下向上逐层收缩,使轮廓微成曲线,古朴秀隽、清秀柔和,体现了唐宋之际古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西园
西园,是西园寺,即戒幢律寺和西花园放生池的总称,在苏州金门外下塘街,该寺始建于元代,初名归元寺。现西园寺包括寺宇和园区,面积约10亩。寺布局严格,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观音殿和藏经楼等建筑。
西园的罗汉堂是其一大特色,罗汉像传神与妙趣横生令人为之倾倒,堪称杰作。 在西园中与罗汉堂一样吸引游客的是放生池中的大鼋,据说为明代所蓄老鼋繁衍的后代,寿命已历三百余年,炎热天气,才出水一现。放生池为一蝌蚪状大池,“头部”在南,“尾部”在北,并折向东南,面积相当宽大,池内鱼鳖之类极多。
艺圃
艺圃位于苏州阊门内,建于明代。原为药圃,清初改现名,又称敬亭山房。
药圃为住宅花园,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在苏州诸园中,以园景开阔、自然质朴称胜。有山林野趣,较多保持了明末清初的旧貌。
怡园
怡园地处苏州古城区中心人民路中段,始建于清代晚期。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在明代尚书吴宽旧宅遗址上营造9年,当时的许多画家参与筹划设计,园中一石一亭均先拟出稿本,待与顾文彬商榷后方定。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光绪二十一年顾承之子顾鹤逸与吴大、陆廉夫、郑文焯、吴昌硕等创怡园画集于园中。1919年仲秋,怡园园主为弘扬琴文化,与琴家叶璋伯、吴浸阳、吴兰荪等人,特邀上海、扬州、重庆等地琴人30余人,相聚怡园举行琴会,会后,李子昭作《怡园琴会图》长卷,吴昌硕作《怡园琴会记》长题以志其盛。顾麟士在《怡园琴会图》上题诗纪念,有“月明夜静当无事,来听玉涧流泉琴”之句,一时传为佳话。
怡园面积约9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映。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苏州印象
用心甄选的12处苏州古城景点构成深刻的苏州印象,那些人和事蕴藏于拙政园、虎丘、寒山寺、狮子林、沧浪亭、留园、网师园、耦园、盘门、西园、艺圃、怡园,12方印中,情真意切,意味深长,以资宣扬。
1.《忍将八门二重怎么突破?终于找到答案了印记|苏州园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忍将八门二重怎么突破?终于找到答案了印记|苏州园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04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