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正念”是我的解药。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精神上的丧失和囤积癖猖獗。(莎士比亚)。

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早已飞快的生活节奏更上一层楼。在信息大潮冲击之下,你我变得困惑、浮躁,而且跟前人不同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极其依赖科技产品给自己带来幸福感。最近的 研究 已经证实,使用智能手机时的 “强迫性心理” 会导致抑郁和焦虑问题。这种情感上的拉锯战还跟强调 “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即时快感” 的消费主义文化结合到了一起。

好吧,智能手机确实发挥了不少功效,用起来也很舒服,但这些都是有代价的。我们落入了一个情感陷阱:持续不断地追求一波又一波的体验(全靠数字途径获得),希望靠这种方式就能满足心底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欲望和需求。

可是这种欲望根本就是满足不了的。不但如此,这种总想追求新鲜事的心态激发了一种更大的心理需求,简直欲壑难填:只要有人点赞就心理暗爽;新增粉丝关注简直就如同荣誉勋章;见到一个流行的 meme 就心满意足,然后就等待着下一条,下下一条……工作干得怎么样?全都取决于能不能对付源源不断的邮件、洪水一般的信息、随时可能变动的会议安排。每天的成败都在毫厘之间,是输是赢谁都做不了主。

有一件事是确定的:这种被称作 “爆米花大脑” 的行为,已经全然失控,如今正以指数级别暴涨之中。

我至今还记得买回第一部智能手机时的感受 —— 啊!我投入了信息的海洋,各种资讯、娱乐和幽默段子让我爽得日夜不停。然而我终于发现对这东西产生了依赖心理:每天早晨起床(当然是手机闹钟把我叫醒),翻过身,看一眼手机,结果就刷各种社交媒体 app,然后看邮件,再刷一会儿 app,然后才能下床洗澡。

这还不算完,洗完澡还得再重复一遍这套流程,这一天之内,只要空闲下来,就没完没了地刷刷刷。半夜醒来?刷一会儿手机再睡觉。商店排队结账?刷几个图,再圈几个朋友,就靠这个打发时间了!我的手机依赖症都是被亲朋好友带起来的,现代社会似乎在怂恿这种强迫症一样的行为,这一点反过头来又强化了手机依赖症,而且还把它变成是一种稀松平常、见怪不怪的事情了。

我他妈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别人发的图片?我还有救吗???

终于,猛刷了 N 年手机之后,我终于发现不管看多少文章、图片和视频都无法让我产生发自内心的满足。我他妈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别人发的图片?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还有救吗???

我发现 “正念修行”(Mindfulness) 是个好东西。这种修行方法一直有减缓压力、提高精神集中力的功效。我觉得这东西是一味攻克数字时代虚妄症的良药。远古时代就有这种东西了,当时的人就靠这种手法集中注意力、维持心态平和、接受自己的感官体验、内心想法与身体知觉,不带任何评价色彩。这种手法也被称作是 “裸注意力”(bare attention)。过去2500年里,正念修行都是佛教徒日常修行的核心组成部分。

1979年,一位名叫扬·卡巴特-辛(Jon Kabat-Zinn)的人在马萨诸塞大学建立了正念减压(MBSR)机构,旨在治疗慢性病。此人如今已是该学校医学院的名誉退休教授,也是校内减压诊疗所及正念修心医疗保健社会服务中心的创始人。他创立 MBSR 的初衷是让病人 “接受痛苦”,以免其内心负面情绪恶化影响生理健康。如今,正念减压理论已经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无论学校、监狱、医院、退伍士兵服务中心还是商业机构,都在推行这一治疗手段。

所谓正念修行,就是指专注于思考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以是某种具体的思考、情感、感官知觉或者内心涌现出来的感觉。在修行过程中,如果你坐着,就专注思考 “坐”,如果在行走,就专心思考 “走”:感受迈出的每一步,不要加上什么主观评价。如果身体感到疼痛,就接受这痛苦,不要有多余的情绪。如果思考某个具体的食物,也要切记不要抱有评判心。

不过,在美国国内推行正念修行半个世纪的专家约瑟夫·戈德施泰因(Joseph Goldstein)认为,所谓 “活在当下” 的观念并不能与正念修行画上等号。他打个比方说,一条狗也算是 “活在当下” 了,但它自己从主观上并不能意识到其存在,因此就不能说是发自内心的 “正念”;再者说,狗出于生物本能,总是趋利避害的,但正念修行则讲究对感知全盘接受,好坏都要照单全收,不能有好恶心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念是情绪 “否认” 与 “压制” 的对立面。人之本性就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对二者之间的情绪则不闻不问。正念能够创造出一个处于种种极端心理状态之间的平衡状态,也有助于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稳定的内心世界一方天地。如若不然,整个人就会在各种思潮涌动之间无所适从,也就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了。

正念修行的原则,可以简单地用 “RAIN” 四字诀表述如下:

正念修行四步骤

R(Recognize):觉察内在情绪的涌现

在进行体验思维和感官的训练时,可以练习 “放空自己”,提高效果。可以提示自己感知某种正在涌现的想法(比如 “迷惑”、“愤怒”、“嫉妒”、“规划” 等等)。

A(Accept):接受这一情绪

想到什么就接受什么,不要试图否认,也不要有抵触心理。

I(Investigate):探究内在的想法

感知身体知觉的具体部位(比如胸腔紧张、肌肉僵硬等等),注意体会这种感觉,并探究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比如 “我讨厌什么什么东西”)。

N(Non-Identify):不要以区别心对待任何形式的情绪与情感。

在想法与情绪之间划出一个空间,要主动意识到这些心理活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就如同气候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随后又会渐渐散开。

冥想正是一种 “锻炼正念思维肌肉” 的训练方式。虽说冥想具体的操作方式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闭眼静坐(虽然说睁眼睛也同样可以冥想),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东西上面:比如气息、咒语、声音或某种感官知觉。冥想术经常拿呼吸气息当做集中注意力的对象,这种技巧经常用于指导初学者的冥想入门。在这个过程当中,意识会不自觉地转向某种想法或感情,或者某种知觉,此时冥想者脑内的(按照比喻说法)“正念之铃” 就会响起,提醒他不要胡思乱想,要让思想归位,继续集中在原有的事物上面。

虽然冥想过程中会反复 “重新集中注意力”,但它与正念修行不同,更关注意念在脑中天马行空的过程,并且讲究收紧思想的缰绳,重新找回注意力。所以,冥想会使人提高对 “思绪涌现” 行为的关注敏感度,有助于形成更加专注的 “单一目标” 式思维。冥想的目的并不是斩断某种想法(实际上也根本做不到),而是让人注意到想法发生或结束的过程,这样依赖,就可以更注重于思想或情绪起落的过程(而非其内容)。换言之,就是能让人更加专注于本心。

如果每天都进行冥想与正念的联系,就可以减轻思绪中情感化的程度,也就能带来更强烈的幸福感,还能提升注意力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想要得到这样的结果,必须要经常练习、不能间断,要将思维训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里面。如果花心思进行专注练习,就可让正念能力有所长进;相反若是敷衍练习,搞不好还会退步呢。

最近有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显示,正念修行可以提高多种认知能力(比如记忆力和精神集中度),还能减缓精神压力及焦虑、预防抑郁症。而且,研究还证实,正念可帮助提高对他人情感的同情力。其功效甚至不只停留在精神层面,它还能 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有助肌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感染。

有点讽刺的是,我接触到冥想和正念修行,恰恰也是从手机 app 开始的。我现在每天练习冥想,已经持续有两年了;每天我也做正念修行。早晨起床,我知道自己要起床,要下床;洗澡,我知道正在冲澡,感受温水流过身体的感觉;刷牙,我知道正在刷牙,集中注意力感知牙刷刷毛在牙齿和牙龈上的动作;走路上班,我会练习 “行走冥想”,体会全身重量压在双脚上的感觉;吃早餐,也会全神贯注咀嚼与吞咽。所有这些练习都让我更加注重于当下,不要让思绪在脑海中奔跑。

回到家里,我也有了更强的意志力,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独自一人战胜困惑、焦虑和无聊感,这些情感,生而为人谁都躲不过。

现在,每当我拿起手机,我都会清醒地意识到我此时 “正在使用手机”。虽然我每天还会使用这些现代高科技设备,但我已经更加心里有数,我知道是我自己要用手机,而不是让手机支配着我的注意力。处理电邮或工作信息的时候,我会感知一种隔离区域一样的边界,让我不会再次陷入无聊刷手机的深渊之中。

回到家里,我也有了更强的意志力,放下手机立地成佛,独自一人战胜困惑、焦虑和无聊感,这些情感,生而为人谁都躲不过。17世纪先哲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有云,“人的全部痛苦,都来自于无法忍受在安静房间里独处的寂寞。”

除了戒除网络依赖,正念修行还在生活中其他方面里让我受益匪浅。现在,如果同事或伴侣说了什么难听的话,我不会想着要针锋相对怼回去,而是暂时冷静下来,意识自己的反应与情绪,梳理清楚再回应。我的思维更加稳定,即便是正在与别人进行非常复杂的对话,也有能力照顾到遣词造句这样的细枝末节。

下班之后,我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必须得喝杯啤酒才能安抚被工作蹂躏得乱七八糟的心情。我会使用 RAIN 四步骤对待这些情绪与思考。接触正念修行之后,做决策时头脑更清楚,也更加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一点也给了我更大的自信,因为我现在觉得整个人的思绪更加平稳,也更有自控力。

下班之后,我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必须得喝杯啤酒才能安抚被工作蹂躏得乱七八糟的心情。

当然也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正念修行作为一种理解周遭世界的全新方式,经常会被误解为是 “情感冷漠”。然而,只要正确操作,就不会变成这样子。卡巴特-辛就指出,这种对世界的二次认识,可以让人从身心两方面的角度,对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更进一步的感知与体验。达成这一目的并不是靠做什么深层研究或是形成某种心理依赖,而是使用 “更深邃而富有洞察力的非观念性视角去审视内心与外面的世界”。留心体验内心的情感,就可以做到任外物起伏变幻,而内心超然于世。

总而言之,正念修行可谓一副纾解我们当今复杂数字化社会病症的良药。生活中的科技日新月异,VR、AR、AI 这些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持续改造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对技术的依赖愈演愈烈。或许,炼就了强大的精神力之后,就可以在这繁芜丛杂之中找到一片内心的宁静了。

1.《手机有个黑洞怎么办看这里!我终于摆脱了智能手机的黑洞》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手机有个黑洞怎么办看这里!我终于摆脱了智能手机的黑洞》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07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