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大力扩充军备,空军排在首位,其次是陆军,最后是海军。这主要是因为德国是传统的陆地国家。因为德国首先需要强大的陆军和空军来应对陆地的威胁。
但这绝不表明希特勒会放弃海军的发展,几乎每一个统治者都梦想着建立一支世界级的海军,这是帝国向外扩张所必不可少的。希特勒本人也非常向往一支大炮巨舰的强大舰队,为此,一项雄心勃勃的庞大造舰计划被迅速提上日程,即著名的“Z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到1945年德国海军将建成2艘航母、6艘H级战列舰、3艘O级战列巡洋舰、12艘P级装甲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和249艘潜艇。虽然由于战争的提前爆发而导致整个造舰计划的中止,但是希特勒并没有放弃,仍旧责成海军部门继续进行主力舰的研究设计工作,尤其是关键的战列舰。德国海军的"Z计划"
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德国一战后建造的第一级战列舰,它以一战时期德国海军的“拜恩”级战列舰为蓝本,并大量借鉴了日德兰大海战的经验,如对舰体进行隔舱划分、良好的储备浮力、装甲带和斜置装甲板相结合以及在舰身壳体和鱼雷防护带保留较大的空间等,这使得俾斯麦级有能力能够承受严重的损伤。但是俾斯麦级的水平装甲较薄,这使得其承受远程火炮和水平轰炸机的能力较差,而这些武器对战列舰的威胁日益严重,因此综合来看,俾斯麦级战列舰在设计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只可惜直到俾斯麦号战列舰被英军击沉后,德国海军才意识到这一问题。
俾斯麦级战列舰一共有两艘,分别是“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两舰于1936年开始建造,1939年下水。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为42000吨,拥有8门38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16门105毫米高射炮、16门37毫米高射炮、12门20毫米高射炮,最大航速30节。德国海军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原本是要 和法国的新型“黎塞留”级战列舰相抗衡,因此各项主要技术指标都和“黎塞留”级非常接近。
俾斯麦号战列舰
H-39级战列舰
1937年,德军海军总司令部开始了新型战列舰的设计研究工作,以取代“俾斯麦”级战列舰,计划为新型战列舰安装406毫米的主炮,但是希特勒认为406毫米的主炮口径太小了,他要求将主炮口径提升到508毫米。德国海军设计部门指出,如果为新的战列舰安装508毫米口径的主炮,那么新战列舰的吨位将达到至少8万吨以上,而且需要大量的时间重新去设计和建造,德国各军港也无法容纳这种巨舰,这将使Z计划的进度大大延迟。希特勒显然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等待,最终同意了海军司令部提出的H-39级战列舰设计方案。
H-39级战列舰其实就是“俾斯麦”级的放大版,标准排水量64000吨,装备8门406毫米主炮,舰长277.8米,最大航速30节(56公里/小时)。H-39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双烟筒结构,动力系统是12台MAN柴油发动机,这在保证H-39级拥有高航速的同时,续航里程也大大增加(60%),H-39级在各项性能上已经能够和当时的所有国家的新式战列舰相媲美,当然这不包括日本海军变态的“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在“Z计划”中,德国将建造6艘H-39级战列舰,各舰的建造工作相继于1939年展开,不过由于波兰战役的爆发,希特勒下令立刻停止所有H-39级的建造计划,转而全力生产潜艇。
H-40级战列舰
尽管由于战争的提前爆发,德国海军被迫取消了大规模的水面舰艇建造计划,但是对新型战列舰的改进设计并没有停止,相比于同时代的外国新式战列舰,H-39级的装甲防护还是不够,因此,主要的改进放在了增加战列舰的装甲防护上。新的H-40级提出了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在不增加军舰吨位的前提下,通过减少一座双联装406毫米主炮炮塔以安装更厚的装甲,这样的好处就是无需对设计方案进行大规模的改动,但缺点是以牺牲了战列舰的火力为代价(4座减少成3座);第二种方案是,不削减战列舰的主炮数量,通过大范围的增加吨位来满足装甲防御的需求,这样战列舰的吨位将达到7.1万吨,长度300米。此外通过采用新的柴油/蒸汽轮机混合动力系统,H-40的级的最大航速达到32节。
“俾斯麦”号战列舰遭遇英军轰炸机围攻
H-41级战列舰
德国海军司令部对于H-40级的设计方案还是感到不满意,决定在H-40级的基础上继续增强战列舰的防护水平,使之成为一艘重装甲高速战列舰。重点是增加战列舰的水平装甲厚度和增添了水下防鱼雷舱壁,这样新的H-41级战列舰总吨位达到7.7万吨,比日本的“大和”级还要大点。动力系统仍旧采用H-40级的柴油/蒸汽轮机混合动力系统,不过由于吨位的增加,战列舰的最高高速也降为28.8节。
H-42级战列舰
1941年德国“俾斯麦 ”号战列舰被英国海军击沉,这暴露出德国战列舰易遭到空中打击的弱点,德国海军开始大范围的改进H-41级设计方案,重点就是如何防御水平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的攻击。H-42级采用的新的4轴推进系统,螺旋桨环绕在后部龙骨周围,为其提供保护,沿轴向方向设置了多重方向舵,以便在转向舵遭到破坏时提供足够的机动力,这显然是根据俾斯麦号的经验教训而改进的。此外,H-42级还改进了水平装甲和防鱼雷保护装置,防护能力比H-41级还要高,最后的结果就是H-42级的总吨位高达9.9万吨,这在战列舰建造史上是空前的。
H-42级战列舰假想图
H-43级战列舰
随着H级战列舰的设计吨位越来越大,防护能力越老越高,但是其火力仍旧没有任何的提高,仍旧是8门406毫米主炮,因此希特勒关于提高主炮的要求再度被提了出来,新的H-43级被要求安装8门506毫米口径的主炮,并且防护水平并不能降低,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军舰的吨位和尺寸大幅度的增加,达到了惊人的12万吨和330米(总长)。该级舰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大幅增加重型高射炮的数量,仅仅是增加了37毫米和20毫米的轻型高射炮,在愈发严重的空中压力下,很难想象这种缺乏防空火力的超级战列舰如何让应付盟军大量的舰载机攻击。
H-44级战列舰
H-44级是德国海军对大型战列舰的最后一次正式研究,在H-43级的基础上继续增强防护能力,包括多层装甲甲板,以抵御任何绝大部分炸弹的攻击;还设置了多层防鱼雷舱壁,厚度是“俾斯麦”级的2倍;此外还设置了三重船底以抵御水雷的伤害。至于防空能力则仍旧和H-43级一样(16门105mm高炮、28门37mm高炮、40门20mm高炮),仍旧以中小口径高射炮为主,这种防空火力已经难以应付空中的威胁了。H-44级战列舰装备8门506毫米主炮,总长345米,总吨位14.3万吨,最高航速30节。
H-44级战列舰设计图
H-45级战列舰
根据希特勒新的要求,德国海军司令部开始设计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级战列舰,主炮是8门800毫米的“古斯塔夫”列车炮,这是德国最大口径的身管火炮,要容纳这8门巨炮至少要将战列舰的吨位增加到60万吨,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这个设计方案在经过草草的研究后就不了了之,根本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俾斯麦号战列舰
总结
纵观二战期间德国海军的战列舰研究和建造史,德国战列舰基本延续了一战时期重防护、轻火力的设计理念,尤其对防空方面不够重视,这在现代战争中是极其危险的,“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沉没就是最惨痛的经验教训。从H-42级战列舰的设计开始,德国 战列舰基本已经脱离了现实考虑,设计的战列舰吨位越来越重,主炮口径也越来越大,防空能力却没有显著的增加,这种战列舰在脱离了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后生存能力将大大降低,而在狭窄的波罗的海使用又显得过于庞大,战场定位非常模糊。另外,在航空母舰大行其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中决定胜负的早已不是装备巨炮的战列舰了,而是搭载大量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大型水面舰艇只有在获取制空权的前提下才能发挥作用,战列舰的地位已经屈居航母之后。在这种趋势下,德国海军仍旧固执于超级战列舰的研究,在思想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或许这些设计仅仅是为了满足希特勒的大炮巨舰海军的梦想,连德国海军自己也知道这些超级战列舰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因此这些战列舰仅仅存在于纸面上,从来没有试图建造过。
参考资料:《德国海军》
1.《【俾斯麦级战列舰】希特勒的大炮巨舰梦想:从“俾斯麦”级战列舰到H-45级战列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俾斯麦级战列舰】希特勒的大炮巨舰梦想:从“俾斯麦”级战列舰到H-45级战列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90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