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独特的文化,护身符般巫术的起源很早。在世界范围内,中法类器物是人类史前文化的重要范畴。
1906年,考古学家在前南斯拉夫的温卡发掘了350座史前的墓葬,在陪葬品中最丰富的就是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符咒物,如雕成人面形状的耳环,饰有人头和蛇的青铜扣针,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乃是人类考古史中罕见的。在离俄罗斯莫斯科东北150公里的松基尔和两个经仔细安放的男孩尸体一道发现了8000余件穿有孔的猛马牙珠子、北极狐犬齿、各种环状装饰物和手镯,此外在一具男尸和女尸旁发现了数量较小的珠子和手镯以及红赭石(距今2~2.5万年)。(加里特·郎普《宗教起源探索》)更重要也是为数最多的图像文献,是洞穴绘画和器物上的装饰图案,这些在世界各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宗教崇拜物,遍布西欧、中欧、美洲以及东南亚、远东地区,说明历前时代存在着某种类型的巫教(萨满教)。崇拜物题材与形式各具民族特色,显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类符咒饰物,在中国也有许多发现。1972年在陕西临潼姜寨的史前遗址一少女墓中,出土了一对玉耳坠,坠上的骨珠竟多达872颗,显然这是具有神圣意义的符咒物。在辽宁的红山文化遗址、广东的石陕文化遗址,江淅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原的龙山文化遗址,均出土了大量的玉龙、玉猪、玉虎、玉龟、玉鱼、玉鸟、玉蝉、玉佩、玉壁、玉箍、玉琮等,这些造形精美的玉器,或用于护身辟邪,或用于沟通天神,其功用与后世道教符完全一样,它们应是符的起始形态。
最早的符咒
按照西汉司马迁的历史观,中国文明的曙光肇于轩辕时代。直承黄、老之学的道教,对于这位中华文明的始祖备加推崇。道书说黄帝一边平乱治国,一边炼丹修道,至功德圆满,鼎湖飞升,成为神仙的共祖。这样一来,道教的各种法术便与黄帝有了直接的联系。
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详述了黄帝的各种传说,说他东到青丘,“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大字,以劾召万神”。又巡游五岳,“躬写形象,以为五岳真形之图。”同书卷三《道教本始部》亦说:“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于河渚,故有三坝五典,常道之教也。”教外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如《山海经》中即说黄帝制造“桃人”、“桃符”,驱鬼辟邪。《龙鱼河图》亦说:“帝伐蚩尤,乃梦西王母遣道人,被玄狐之裘,以符授之。曰:太乙在前,天乙备后,河出符信,战则克矣。黄帝寤,思其符,不能悉谛,以告风后、力牧。曰:此兵应也,战必自胜。力牧与黄帝俱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太牢。有玄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黄帝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梦所得符也。广三寸,袤一尺。于是黄帝佩之以征,即日禽蚩尤。”这些虽然皆为传说,但却透露出符箓之术起源甚早的信息,考古中发现的上古时的各种符咒饰物,即可证明此点。
图1人面方鼎湖南省博物馆藏(图源:李远国)
人面方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商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严肃穆,高颧骨,双眼圆睁,眉弯曲,唇紧闭。双耳肥大,上饰勾云纹,下有手爪形纹饰,地衬云雷纹。鼎腹的内壁有铭文“禾大”二字,“禾”字象形,是谷子成熟时,谷穗沉甸甸下垂的形象,故此鼎可能是为庆祝丰年或者祈求丰年而铸造的礼器;也有可能是铸器者的名字,即物主标记。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耳外侧饰阴线夔龙纹。整个装饰层次丰富,清晰精致,主题鲜明。此鼎形制雄伟,在装饰上以人面为饰,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人面的形象极其奇异,宽圆的脸庞,弯如新月的眉毛,丰厚的嘴唇,正视的双目,兼存威严与祥和。宽厚的双耳耳垂下,有爪形坠饰;耳上的“几”形,则表示其头上也有发饰或冠带存在。形象极奇异,使人望而生畏,有冷艳怪诞之感。李学勤先生将大禾方鼎联系到黄帝“四面说”,认为他就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
道教的符咒来源于中国上古的巫术、战国的黄老道、方仙道,而被社会广泛接受。《辰州符咒大全·序》说:“符咒之术,由来久矣。黄帝受之于西王母,而传之少昊;少昊传之颛顼,代广其意,而绵传不绝。李耳尽发其秘,仗符咒而开道教,从者众矣。后当春秋战国之世,术者见世之终不为也,乃退隐岩壑,以修养为事,符咒几于此绝焉。至汉顺帝时,有张真人名陵者出,得异书于石室,入蜀之鹤鸣山息居修炼,以符箓为人治病,驱鬼役妖,无不立应。人乃尊之。后得天师号。今道教所以不衰者,良以有天师也。天师之所持以役使鬼神之道,全仗之符咒为主。符咒之力,可见其伟矣。”高度评价了符咒之术。
符号背后的意义
从符号学的视野来看,道教的符箓是独具特色的符号与图像。从象征、联想,到符号、约定,符号约定,是符号纵聚联想的基础。这是一种共同文化基础之上集体性的契约联想。符号伴随着人类的各种活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就是借助于符号才能得以形成的。原始先民的偶像神灵崇拜,正是借助符号加以建构的。就是人类步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语言普及时,符号语言也没有消失。在时间的隧道里,以远古中走来的卍、十,中国的太极图、埃及的金字塔之类的符号,都释放过或还在释放着能量,并对人类文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符箓正是道教文化最重要的标识。
图2圆形符彩陶罐俯视图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甘肃兰州出土(图源:李远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看,史前时代的几乎所有创造,都莫不与圆形紧密结合在一起。仰韶文化各个遗址出土的各种玉器,除了一些动物的造型外,其中绝大多数如环、佩、玦、琮、璜、璧等皆为圆形;而所有的陶器,或整体器形为圆形,或剖面为圆形,或纹饰为圆形,表现了先民们力图追求圆的意识。
图3太极图彩陶纺轮屈家岭文化河南淅川出土(图源:李远国)
在河南淅川出土的陶纺轮上的圆形纹饰,我们寻找到了最早的太极图,图中由黑白二色构成的图案,阴阳互依,犹如两条活泼的鱼,头尾互动,正是阴阳契合、太极思想的完美演绎。这是后世各种各样的太极图式的始祖,它们都已有六千余年的历史。
大量漩涡纹的出现,构成了一个“圆”符的世界。《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中国哲学中的“道”、“器”范畴的起源,首先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用器物由其最基本的实用功能逐渐升华,从而引导出形而上的超现实的意义。彩陶的圆形纹饰,正是形象的展示了虚与实、阴与阳、道与器的内在联系。老子讲,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周行不殆”就是围绕圆圈无休无止、无始无终地运动,这形象地说明了道的本质:其运行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点,它不断地向前运行,又不断地返回自身,这种终而复始、无始无终的特性,正好就是圆的特性。基于这样的认识,道家之道似乎就是一种圆道,道教之太极图就是一种圆符。
“卐”、“卍”起源于史前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符号之一。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卐”字符号。进入青铜时后代,“卐”字纹在欧洲也甚为流行,作为装饰性符号,在早期基督教艺术和拜占庭艺术中亦屡见不鲜。已知中国的“卐”字纹,最早见于内蒙古敖汉旗小河沿文化与青海柳湾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后来青铜器上有所延续。但更早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陶盘,陶盘内由四鸟颈、鸟头、鸟喙按顺时针方向组成风车般图形,即卐字符号。不同的是,它由具象物组成,不是抽象的。但鸟即太阳,与卐字符号意义同一,故可推测距今7000年前的组合鸟纹,或许是中国“卐”字符号的祖形。
1.《法力怎么来的?终于找到答案了道教符咒的起源与演变(上)》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法力怎么来的?终于找到答案了道教符咒的起源与演变(上)》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193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