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到了一年一次新iphone发售的日子,我的机器也被选中了。

本文主要测试关于iPhone 13系列的特性变化,以及在配件选择方面有什么值得注意的。

尤其是13 Pro系列峰值功率来到了26W左右,且出现了设计上的失误,导致MagSafe Duo以及诸多第三方磁吸移动电源出现了不兼容的情况...

先来聊两句机器,今年的远峰蓝可能是最火的一个颜色。本来我也是打算买银色的,但架不住这个很别致的蓝色。

优雅中带着改高级,沉稳里还有一点调皮。

相比去年的海蓝色,远峰蓝要淡了很多。

这次13 Pro和Pro Max没有了性能差距,终于可以让我圆梦一次买到小尺寸的Pro了。从Xs系列开始,我就一直是Max版本,对这个重量深恶痛绝,拿时间久了腱鞘炎都要犯了...

下面我们开始进入正题~

有线充电功率

今年13 Pro系列,峰值功率来到了26W左右,当然依然是PD协议。

但注意我说的是峰值功率,也就是充电功率的上限,去年12 Pro上限在23W左右。在快速回电阶段,大部分时间还是20W左右。

充电器的选择上,如果你追求完美,那么就买30W。20W充电器,依然是iPhone 13全系列最优选,毕竟价格会便宜一些。相关的20W/30W全程充电曲线差异还在测试,过几天的配件指南里会放出。

手机壳

这次我提前买了四个壳子,分工明确,各有所长。兼顾MagSafe的官方透明/皮壳,防摔的决色,还有非常轻薄的PITAKA凯夫拉。但是PITAKA的壳子我下成Pro Max了,下午拆的时候才发现,留着下次再晒吧。

防摔壳

以往每年的新iPhone,我都会提前买一个OtterBox。但是美国人做的保护壳,都属于相对厚重的,毕竟美国人手大,不太Care这个。而且OB系列里的炫彩几何,颜色也越来越单调,所以我就只在官网下了一个Aneu,但是缺货要等到下个月了。

决色 SHIELD防摔小彩壳

这次防摔壳我只选了决色的SHIELD,颜色选的极光系列。

决色应该是近两年势头很猛的配件厂商,除了苹果,还适配了小米、华为等机型,这在防摔壳品牌里是不多见的。

SHIELD是决色产品线里的主打系列,在兼顾防摔的同时又不会过于厚重。而且这个极光系列的颜色也很好看,在不同光线下会有着渐变效果。

其实壳类产品,已经过了单纯功能性的时代,消费者更多的诉求是要兼顾美观和个性。极光配色我选得还可以,真机到手后也和远峰蓝非常搭。

多结构一体化设计,边框是合金吸能框架、四角做了防撞气囊。气囊凸起程度不高,比UAG那种直男式边角好看多了。

透明背板,也更能体现远峰蓝的质感。

虽然是多结构内在,但整体厚度控制的不错,戴上之后并不会感觉笨重。侧面的静音按键开孔很大,方便拨动,这点比苹果官方壳做的要好。

今年13 Pro系列的摄像头做的很大,SHIELD在这个区域做了单独的保护处理。壳框高出摄像头0.6mm,跌落时候不会直接对摄像头造成正面碰撞。

正面边框略高出屏幕,在落地的时候可以有效缓冲冲击力。

苹果 皮壳

今年皮壳新配色里,最喜欢的就是这个金褐色了。和去年的花菱草同属黄色系,但颜色不会那么鲜亮。

摄像头位置也做了保护圈处理,毕竟阿果的摄像头也越来越大了。

和花菱草对比一下,目测内衬、植绒、按键处理都没有什么变化,当然也支持MagSafe。

所以皮壳一个月必脱皮的特性,想必也被继承下来了。

皮壳的按键,因为加了硅胶衬垫所以按起来非常舒服,这点完全可以吊打透明壳和硅胶壳。

至于我为什么不买硅胶了呢,夏天出手汗粘手,冬天冰手且粘毛。硅胶的唯一优势,我觉得就是色彩更加的鲜明。

苹果 透明壳

这是目前市面上,工艺最好的透明壳。严谨的话可以加一个限定,支持MagSafe的、最好的透明壳,因为毕竟还有PowerSupport嘛。

当然卖399元的透明壳,属实不便宜,工艺自然要做到顶尖。今年要注意一下,13和13Pro的壳子不再通用,千万别买错了。

这个壳子并不是纯硬壳,而是TPU+PC,和PowerSupport做法是不同的。简单说就是弹性橡胶边框+塑料背板。

苹果工艺的优势,是近乎完美的把这两种材料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我说这是最好的透明壳。

底部依然不封边,毕竟要考虑到塑料壳的拆装问题,封边的话就太难拆了。这张图拍完才发现,原来远峰蓝的边框这么好看。

苹果这个透明壳的缺点,就是逢摔必裂。下图是我12 Pro Max用的壳子,可以看到底部边角都有裂痕,所以这壳子我每年都要买三四个。

发黄的话,可能这两代工艺处理比刚适配XR时候优化了,发黄问题减缓很多。

下图大的是我用了三个月的吧,右边是新的,几乎没什么发黄的现象。

MagSafe 磁吸充电的选择变化

功率

先来说功率,MagSafe没有任何变化,13 Pro上依然是充电器端18W左右。

排除掉损耗,机内15W符合苹果标定。但是充电器的选择上,协议握手依然拉胯,经常会触发不了最大功率,详细的等配件指南再聊。

MagSafe Duo,搭配Apple Watch一起充电,也还是21W-22W的样子,和12系列保持了一致。

13 Pro不兼容MagSafe Duo

但是,可能是13 Pro的设计师和MagSafe Duo设计师有仇,摄像头居然会卡住充电底座。

增大的摄像头,会直接卡在MagSafe Duo的边缘,造成翘起。

戴官方皮壳的话,摄像头保护圈就会卡在这里,翘起更高。如果是一些第三方更凸起的保护圈,那么翘起的角度会更高。

难以置信,这是苹果能做出来的事情...我发现这个问题后,满脸都是黑人问号。

还好充电功能不影响,实测功率也没什么问题。

戴壳充电也正常。

但是,翘起的角度导致了手机和底座不能平整的贴合,会出现吸附不牢、定位不准的问题。

以往我每天睡觉前,直接把手机放在这个底座上就行,整个过程完全可以盲操。但换了13 Pro,就经常要对下位置,非常不方便。13 Pro Max尺寸更大,应该没这个困扰。

过大的摄像头造成卡位,直接导致一大批第三方磁吸移动电源不能完美贴合,比如Anker。

所以13 Pro选择第三方此类产品时候,一定要问清楚是否针对13 Pro做了优化,不然就会像Anker这样高出摄像头。

侧面看一下,凸起的角度还是蛮多的,因为Anker这个本身也比较大。充电正常,但磁吸能力下降,对于主打磁吸的移动电源会是致命缺陷。

苹果自己的MagSafe电池没有问题,毕竟才推出没多久,当时应该就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磁吸卡包也没有问题。

第三方贝尔金的双项MagSafe充电器也没问题,毕竟贝尔金和苹果关系很近,他们家的磁吸电源也可以完美适配13 Pro。

之前没聊过这个,简单说一下。这应该是目前市面上,双项MagSafe立式充电器里最优的选择。

Apple Watch和iPhone可以一起充电,造型也十分极简,很有苹果的风格。桌面和床头都适用,立起的角度刚好,来消息了直接扫一眼,Face ID就会自动解锁,很方便。

你也可以选择横置,MagSafe的磁力非常足。

平时看个视频什么的,支持横置也更舒服。

贴膜

每年新iPhone发布,我都会提前买1-2张膜来临时用用。

因为第一批首发的贴膜产品,存在开模误差、工艺问题的几率很大。我一般每年都会找朋友买一张hoda,中文名叫好贴。

hoda的渠道很多,大家自行查找就行。今年额外买了张邦克仕,其实摩米士、邦克仕之类的贴膜,基本没什么差别,随便用用就好,性价比再高一些可以买闪魔。动辄上百的贴膜,实在是没有什么大的必要。

hoda好像从去年加了一个湿纸巾,前几年都是只给一个擦拭布。

今年首发的膜还可以,模具尺寸很准。

放两张细节图看一下,13系列的扬声器开孔变化,所以膜自然也把开槽做到了顶端。

边缘也基本完美,今年的品控要比去年好一些。这几年我用下来,摩米士邦克仕之类的基本是一个货色,闪魔会再便宜一些,但疏油层稍差。

相比之下,hoda算是价格、涂层、品控相对较好的选择。对了,这个膜是0.33的,大家日常用这个厚度就行。再薄或者0.1那些,太不实用,非常不经造,随便钥匙碰一下就能碎掉。

总结

快速上手,从早上拿到机器就在测试相关的配件变化。可能数据不是非常丰富,后续详细的测试我也会在一年一度的iPhone 配件指南里放出。

提炼一下选购配件要点变化:

1:13 Pro 和12 Pro系列,壳膜均不通用,13 Pro和13的保护壳也不通用。

2:13 Pro系列,PD有线充电功率,峰值提升至26W左右。但这是峰值,在快速回电结算,大部分时间还是20W左右。

充电器的选择看个人,追求完美极致就选30W,反之20W即可。

3:13 Pro的摄像头会卡MagSafe Duo双项充电器,第三方磁吸移动电源,除贝尔金外绝大部分都会卡,Pro Max没问题。

4:13 Pro,与苹果MagSafe电池、磁吸卡包、贝尔金MagSafe充电器兼容性没有问题。

5:MagSafe、MagSafe Duo,13 Pro上功率保持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更多详细测试,这几天会放出「iPhone 13系列配件选购指南」。

OK,基本就是这样了。

拜了个拜...

1.《苹果官方壳怎么下?终于找到答案了iPhone 13 Pro首发上手,一文看懂壳膜、充电、MagSafe那些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苹果官方壳怎么下?终于找到答案了iPhone 13 Pro首发上手,一文看懂壳膜、充电、MagSafe那些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279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