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朋友大多读《史记》,但鲁迅老师《思嘉的绝唱,穆云的离骚》的成评足以让人向往。

读《史记》会发现,在《史记·十二本纪》中,出现不少“上帝”一词~

比如其中《五帝本纪》“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秦本纪》“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高祖本纪》“於是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时祀之......”

总之,《史记.十二本纪》中,几乎每一纪都会出现“上帝”一词。

此处的“上帝”,我们都是理解的,它出现在本纪中,而且多和祭祀有关,足以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个词代表的是神,是我们古老中国传说中的神。但是,很多人又会疑惑,这个“上帝”和天主教的“上帝”为何一模一样?如果是翻译的问题,为什么要把我们东方世界的神和西方搞的一样呢?


利玛窦画像


有句话说得好,只要是已发生的问题,所有你想知道的答案,都必然都存在于历史当中。所以,我们不妨从历史角度出发,借由各种文字记载,回到利玛窦传教的时间段去一窥究竟~

一、以僧人之名

提到利玛窦,很多人并不陌生,他是第一批来中国的传教士之一,而且最终留在了中国,至今,在北京还有利玛窦和一众传教士的墓地。

1582年,明神宗万历皇帝当政时期,30岁的利玛窦和神父罗明坚来到了中国,暂时居住在澳门港。他此行的目的,是来人口众多的大明朝传播他们的天主教。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传教,首先就得熟悉他们的语言,利玛窦一行人暂时住在澳门的原因,也是想先学习一下汉语,方便以后和中国人的沟通。


明代澳门港还原图


利玛窦其人聪明绝顶,加之怀着对传教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对与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汉字的强烈好奇心,一年以后,他就学会了最基础的汉语,初步掌握了和中国人的沟通能力。于是,他从澳门港进入肇庆,拜见了当地的知府,并获得应允修建了一座带有教堂的小房子,算是正式进入中国传教。

借由其他早期传教士的经验,利玛窦一开始是不敢明示自己传教的目的的,因为他们的传教士在别国曾经出现过被直接驱逐的情况。加之他们登陆的澳门港经常受到外来人员,比如海盗等的骚扰,所以他们认为这里的人对外国人的防备心更甚!这一点,在保存下来的罗明坚和教会的往来信件中有体现,大意为:

“在最初阶段,必须小心行事,如果操之过急,很容易前功尽弃!这个国家对陌生面孔的外国人戒备心很强,因为海盗的关系,我们很容易被当成侵略者......”

于是,利玛窦一行先自称是来自西方的教士,当有官员细问搪塞不过去,他们就谎称是来自天竺,问得多了,当地人都以为他们是佛教徒。索性,利玛窦就顺势而为,穿起了佛教的衣服,况且,在他们看来,这个佛教的袍子,和他们的教服也差不多~


利玛窦跟和尚服饰对比


一开始,利玛窦还有点沾沾自喜,自己误打误撞说来自天竺,反而让他有了“假和尚”的灵感。他认为,佛教在明朝地位很高,借着佛教立足,很容易打通关系。安身立命,甚至宣讲道义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个方法很愚蠢。他们发现,佛教在明朝,并不像他们在欧洲那样有很高的声望,甚至很高的地位。这里的佛教,和明王朝只是一种共存关系,甚至是王朝的工具,或者说根本就是受王朝管辖。借由和尚的身份,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声望去布道,搞不好还会被当做冒充者受到鄙视,甚至驱逐!

而且,利玛窦发现自己学的那点汉语,只够基本的沟通,根本没法用明朝人能理解的词句或者思维去布道!此时,他迫切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并另辟蹊径,重新选择一种布道方式~

二、向“士大夫”靠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利玛窦发现,比起佛教,这里的读书人地位更高,有些人一生只为读书考取功名。有了功名,就可以做官,即使不做官,也会有很高的待遇和声望。而且,儒生们对儒家先贤的祭拜,颇有宗教意味。儒生们但凡有稍微正式点的聚会,都会有祭拜仪式!所以,比起僧人,儒生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而且,自己所欠缺的,正是这些读书人精通的,包括了解当地文化所需要学习的“经、史、子、集”之类~

于是,利玛窦决定开始慢慢向儒家靠拢~具体怎么做呢?

后世保存的利玛窦和教会的沟通信件中有这么一段记录,是利玛窦总结的他能进入儒生圈的原因:

“一,他是一个外国人,但能说中国话,而且会写;二,他很聪明,记忆力好而且学习能力强,所以很受当地儒生尊敬;三,当地人对他的西方知识很感兴趣,包括哲学、地理、数学等;四,他有很多当地人很少见的新奇小玩意,包括他带去的钟表、棱镜、西方字画等。”

基于此,我们便清楚利玛窦是如何打入儒生圈子的了。先是从外貌和口音上的稀缺性入手,成功吸引了读书人的注意,然后分享一些西方世界稀奇的舶来品引起好感,之后大秀自己在地理、数学领域的知识,顺便交流一下东西方哲学。当完成这几套之后,利玛窦就完全进入了儒生圈,甚至成了连接东西方文化纽带的使者。当然,这里没有贬义,是真正的使者。


利玛努力进入士大夫圈


有趣的是,当融入儒生圈之后,利玛窦不仅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始,他还有了更加惊喜的发现。他发现,有部分儒生是排斥佛教的,这对一个相对佛教的异教徒来说,可谓重大利好!利玛窦的回忆录中曾经提到一个叫李汝祯的儒生,他在一次儒生聚会中用佛教教义反驳利玛窦的观点,这引起了另一位儒生的声讨:

“作为一个受儒家和孔夫子教导的人,竟然追随佛教,而且还用佛教教义去反驳西泰大师的儒家教义,这是很不体面的!”(西泰是利玛窦的中文字号)

于是,以这个为突破口,传教士们开始旁敲侧击地抨击佛教,他们在学习儒家文化的同时,说佛教破坏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精义,给中国带来了迷信思想。慢慢地,靠个人魅力和相同的立场,他们有了士大夫中无话不谈的良师诤友。这样,他们就开始了讨论更深层次的东西,中国古文化中的“天”和西方的“天主”之间的关系,并慢慢向传道者的身份靠拢~

三、亦师亦友,布道初成

在利玛窦的儒生圈子里,有几个人尤为特殊,他们是利玛窦成功传教的代表人物。当然,他们成为皈依者,也可能不完全是被西方宗教感化,而是为利玛窦的个人魅力折服。



其中有个姓翟的,他是跟着利玛窦学数学而入教;有个姓李的非常喜欢地理,他就是看了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而加入天主教,并跟随利玛窦学习数学、地理;有个姓王的对机械感兴趣,他发现利玛窦那里有关于机械的书籍,于是入教,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毕竟,外文书籍,没有老师是学不了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其中,有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利玛窦最得意的门徒徐光启。他曾经协助利玛窦翻译了《欧几里得原理》前六章和一些论文。最让利玛窦欣慰的是,徐光启还给利玛窦拉了一个会员,当然,这个会员本身也对西方火器非常感兴趣,也算慕名而来。


明代思想家李贽


当然,有些人也并非完全是冲着利玛窦的西方文化,也有他的学贯中西。比如当时的思想家李贽,他在一封给朋友的信《与友人书》中这样说利玛窦:

“西泰大西城人也,到中国十余万里,初航海至南天竺始知有佛,已走四万余里矣。及抵广州南海,然后知我大明国土先有尧舜,后有周孔......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仪礼,是一极标致人也......”

能得到思想家李贽如此的钦佩之词,足可见当时儒生对利玛窦的钦佩。总之,当利玛窦和这些儒生深入交流之后,他成功完成了从入圈到传道者的转变,甚至,他能借助这些士大夫,完成更好的传道。

比如,传道士们一开始是把他们的神叫做“天主”的,而把“天主”改为“上帝”,正是利玛窦的儒生朋友的建议。利玛窦翻阅了一众典籍,发现不少“上帝”一词,比如我们文章开头讲的那些。而且,利玛窦还发现不少向上天祷告的词语,诸如“敬天”、“事天”等,这让他更加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的敬畏,是和自己的宗教异曲同工的。于是,他马上把这些带有“天”、“上帝”的文字整理研究,并把改“天主”为“上帝”的想法上报给了教会。最终,教会开会通过了这个提议。所有这些,利玛窦都记录在了自己的作品中:

“在最近几年中,同好心的大师们翻译他们的著作时,发现很多片段对我们所信仰的事物,如独一的上帝......都是有利的。”,“历关古书而知上帝与天主特异以名也。”

这也就是我国古书中的“上帝”和西方宗教的“上帝”重名的原因~


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在北京的墓地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利玛窦的传道,虽没有对中国本土宗教造成很大的冲击,但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可归纳到有利的历史进程中。同时,传道者在传播他们道义的同时,也受着对方文化的影响,甚至会被“反传道”。比如利玛窦,他在中国传教,却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半生在中国,并最终魂归中国,他的回忆录中曾说“我不知道什么民族在古代的早期比中国人犯更少的错误了,他们历史一开始,书上就记载着一位最高的神,他们称为天帝......”;比如马约瑟神父,他在华28年,他就认为“中国的宗教全在‘经’之中......他们授人以上帝(天)的知识,也教人尊敬上帝(天)......”~


部分引用资料出处:

《利玛窦全集》

《传教士书简录》

《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碰撞》

《史记》

1.《传教怎么刷声望?总结很全面速看!由“天主”到“上帝”名称之变化,看明朝时期利玛窦传道之起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传教怎么刷声望?总结很全面速看!由“天主”到“上帝”名称之变化,看明朝时期利玛窦传道之起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l/3344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