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7字| 5分钟阅读
1986年,“七台河市第五中学”成立。
1999年9月,更名为七台河高级中学。
2005年学校升格为省级示范高中。
2007年,由于办学成绩显著,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决定选择七台河高级中学接受香港田家炳基金会250万港元资助,并兴建了3200平方米的科技馆,更名为“七台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
当谈到为中国教育做出最大贡献的慈善家时,邵逸夫应该是第一个想到的。如果你在地图上搜索逸夫楼,你会发现很多结果,近3万座逸夫楼散落在全国各地。
在肖的一生中,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等。邵氏捐赠给大陆的,遍布中国。
因此,1990年,2899号小行星被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命名为“润邵逸夫星”。同样伴随着这种荣耀的是另一个大家可能都不熟悉的名字——田家炳。
1993年,2886号小行星被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命名为“田家炳星”。到目前为止,田家炳和邵逸夫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公益事业的双星。
田家炳的行为低调,很少在报纸上报道,但他也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生捐资无数学校,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田家炳已向300多所学校和其他机构捐赠了超过10亿港元。虽然邵逸夫和邵逸夫在数量上有很大差距,但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可以将超过80%的资产用于慈善事业的人。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网发布了田家炳博士的讣告,德高望重的田家炳博士安详辞世,享年99岁。
现在,这颗以命名的小行星还在泰空漫游,但它的主人已经不在了。
一个
成功后的商务旅行
1919年11月20日,田家炳出生在广东大埔一个书香门第。他很小就在家乡的中小学接受教育。
1935年,由于父亲不幸去世,他别无选择,只好放弃学业,下海经商,创办了广泰兴,成立了茶阳瓷土公司。
1937年,田家炳前往越南出售家乡盛产的瓷土,并在两年内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然而,动荡的局势和战争阻止了他继续这个行业,1939年他搬到印度尼西亚谋生。
在印尼,田家炳创办了朝伦口香糖厂和塑料薄膜厂,并以其睿智的经营理念迅速闯出一片天地。
但1958年,印尼的排华倾向越来越明显,让他非常担心。此外,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于是决定举家迁往香港,重新开始自己的事业。
当时香港轻工业蓬勃发展,填海造地,在新界屯门一个潮滩建厂,创办田氏塑胶厂和田氏化工,专门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革,帮助香港的塑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随后,已成为香港人造革和化工行业领军人物的进军房地产,成立了新安企业公司和华安房地产建设公司,完成了田大厦和几栋工业大厦的开发。
同时,他还在广东省东莞和广州设立工厂,以扩大其化学工业。
虽然田家炳白手起家的经历是传奇,但他之所以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不是因为他拥有富裕的家庭财产。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田家炳已经成为香港著名的亿万富翁。然而,正处于财富积累黄金时代的田家炳却毅然决然地退居幕后,将企业交给下一代,将重心转移到慈善事业上。
目前,许多企业家的目标是把他们的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一个有百年历史的基金会,田家炳和他的家人的目标是做一百年的慈善事业。他对慈善事业的热情是赢得尊重和钦佩的关键。
2
“不够捐”和“不够捐”
“田家炳”这个名字很少在报纸上看到,但总是放在学校的大门和教学楼的外墙上。此外,“田家炳基金会”经常一起出现。
1982年,田家炳捐赠了4栋价值10多亿元的工业建筑,并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数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教育公益事业。
和人谈了几十年,他一直强调“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田家炳始终认为,振兴国家的出路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从教育开始。而“田家炳基金会”的座右铭是,中国的希望在于教育。
因此,田家炳几乎把他所有的财富都用于教育,甚至可能出现资金短缺。但每次遇到这样的困难,即使是卖房子,贷款,也要履行自己的捐赠承诺。其中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卖房助学,给学校捐贷款。
在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香港的经济受到很大影响,田家炳向外界捐款的承诺是不可持续的。他决定以低于市场价5000万港元的价格出售位于九龙塘高尚住宅区的900多平方米的别墅。
"
我觉得我对别人的承诺是可以实现的。每所中学有250万港元,可捐赠给20多所中学。我觉得捐建中学会让学生受益,那种收获比住别墅大得多。
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完成一项筹款计划,一时拿不到这么多钱的田家炳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向学校捐赠了600多万港元。
2005年,为了支付提前实施的项目和扩大捐赠,田家炳还出售了13万平方米和24层的石天广场,获得近3亿港元,全部捐赠给数十所大学和中学。
自1984年田家炳在家乡广东省大埔县捐赠“贾冰一中”以来,他已向全国捐赠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科学校和幼儿园以及1700多个农村学校图书馆。
34个省市(除北京、西藏外)有田家炳学院或田家炳中学。
三
“求实不浮华”的人生态度
他常年忙于慈善和公益事业,有数百万的捐款,过着简朴的生活。在如此强烈的反差下,人们纷纷称他为“慈善家”。
但是,面对这样的评价,他觉得自己承受不起。在他看来,慈善与身份、地位、财产无关。“我们都能做好事。只要你善良善良,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做好事。”
多年来,田家炳从来都不擅长自己,并以自己的优点为荣。他在礼貌拒绝和各种表彰邀请中获得了杰出华人奖。
"
我总是喜欢做实事。名声太响,就会华而不实,觉得自己是个负担。我更容易忍受‘实用不浮华’。
田家炳高度赞扬了朱博禄的治家格言。他曾经说过:“朱伯禄的治家格言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它影响了我的一生,给我带来了一生的快乐。”
在朱子的治家格言中,“一粥一饭,不容易想。半丝半丝,不断思考物质困难。”
正如清初哲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所说,田家炳生活俭朴。
他在商业上从不参加奢侈的仪式,过着“贫穷”的生活:
他没有私家车、地铁、公交车或步行上下班;每月生活费只有3000港币;孩子的婚礼和开心的事件很简单;80岁生日我不放酒;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总是戴电子表太老了,不能给人看...
据说自从房子出售后,田家炳和他的妻子一直住在租来的公寓里。
在那个简单朴素的“新家”,他可以看到新建的教学楼,听到成千上万的学生在读书,这对他来说比什么都有意义。
他没有加冕第一好,
他不是捐款最多的慈善家。
他连裸捐的口号都没有。
但是说到慈善,
尤其是教育的纯洁无私,
以及修养和高尚的品德。
如果他自称第二,
恐怕没人敢自称第一。
在他的家乡梅州大埔,
关于他的那首歌,
仍是口口相传:
“家豆牌楼家豆亭,
书商贾冰,冰琴,
贾冰电站贾冰馆,
亲情友情心。
贾冰广播贾冰大楼,
贾冰学校贾冰桥,
贾冰路贾冰医院,
贾冰的星光闪耀了数千年。"
1.《炳 世人只知邵逸夫,为何不识田家炳?七台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名由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炳 世人只知邵逸夫,为何不识田家炳?七台河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校名由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030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