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传,在古代(很久以前),中国土地被淹,大禹当时被派到舜帝负责水利工程,控制洪水灾害。在治水过程中,流传至今的故事也有很多,比如从“堵”到“疏”的治水理念,“三次后回家”的工作态度等等。这些“故事”实际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许多内在品质,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方法、哲学思想、人生价值观等。总之,是一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寓教于乐,传奇与现实有机结合,恐怖与神话穿插其中。
据说在几千年后的大清,乾隆皇帝看了这个故事非常感动(加上激动),于是决定“复制”大禹用巨玉治水的画面。
雕琢玉山,首先要做好准备,材料准备是第一位的。乾隆皇帝对新疆和田米莱塔山的玉器材料很感兴趣。有了原材料,就一定有设计图纸。乾隆皇帝选择了清宫收藏的宋朝的《大禹治水图》,并在此基础上雕刻了玉山。
不用说,在山里开采玉石是很困难的。如何将这种重达一万斤的玉石材料从新疆的米莱塔山运到北京是一个难题。据记载,为了运输玉石,专门制造了一种轴长11、2米的大型特种车辆。这辆车装有铜扶手。运输时,车前有100多匹马,车后推着几千名民夫。冬天,它会在路上泼水,形成冰拖。人力和畜力太多,每天只能走五到八英里,而和田到北京将近一万。
玉料虽然运到了北京,但大禹治水图的雕刻工作并没有在北京进行,玉山的雕刻是由当时两淮盐政管辖下的扬州工匠完成的。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清宫府根据选定的大禹治水图进行图案设计,然后制作成蜡样(模型)。因为怕扬州天气热,所以根据蜡样雕刻木样。乾隆皇帝审阅后,玉山玉器材料在北京进行初步加工,然后在扬州经水路仔细雕刻,再经水路运回北京。
《玉山》回京后再加工,主要刻有乾隆的题字、诗词和印章。这么大的家伙搬回故宫,放在哪里也是个问题。乾隆皇帝选择把它放在宁寿宫的幸福生活厅。今天我们参观了故宫的宝殿,在幸福生活厅还能看到。
玉山从采玉开始到雕刻完成,已经雕刻了十年。具体费用估计没人说清楚。可能有人说他“炫富”,有人说他“贪功”。不过如果不是那么黑的话,理性分析一下:第一,人家做的起。那时候是康干的鼎盛时期,国力可以支撑这么庞大的工程。2.人的确是有艺术品位的,出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算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好东西。
但这件重量级艺术品完成后,乾隆皇帝除了欣喜之外,确实有点“担心”。在玉山的诗中,他告诫后人不要追求“珍宝”(炫富)和“成就”(扬名立万)。对于一个万人以上任性的皇帝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来看看这张《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 24厘米,宽96厘米,重5300多公斤,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玉器。它是中国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打开下图,按住二维码增加关注度,了解更多有趣的故宫和皇家文化。
1.《大禹治水玉山 故宫珍宝:大禹治水图玉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大禹治水玉山 故宫珍宝:大禹治水图玉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13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