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永远是将日本推向进步国家最重要的改革。但,你可知道在这背后其实夹杂着一段至今仍难以抹灭的“戊辰战争”,这场战争最惨烈也最为人哀道的莫过于“白虎队”的悲壮故事。
说到“戊辰战争”当然得提这场战争中对抗明治维新新政府军的“奥羽越列藩同盟”中主导的“会津藩”; “会津藩”这个曾被灭藩强迫改名(斗南藩)的藩地就在今日福岛县“会津若松”市,日本人也惯称这一带的人为“会津人”。
提到会津若松第一景点自然非会津若松城(鹤ヶ城),而这座曾被新政府军以炮火轰炸一个多月,炸得稀巴烂的东北名城更有一页可歌可泣的“白虎队”动人情节。是以,出了会津若松车站,除了看到福岛的吉祥物“赤べこ”外,也能瞧见“白虎队”的石像。
再说“白虎队”前得先讲讲戊辰战争,“白虎队”由一群15岁至17岁少年武士组成的军队,人数约莫是“343人”。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让少年上战争,答案是成年人都被打死光了.....。
而这群少年白虎队最后的结局是集体在“饭盛山集体切腹自杀”,也造就了这段会津人永远不想再提及的历史悲剧。
"迎战政府军,会津总共2700人分成青龙、朱雀、玄武、白虎四队分别由270名武士率领。其中白虎队全部由十六七岁的少年组成,作为预备力量。10月7日下午,白虎队在城市东北角的饭盛山旁的会津总部前,举行了壮行仪式。次日,在战败撤退中,由于望见若松城堡滚滚黑烟而误以为已然城破,二十个少年于是在绝望中切腹自杀。
虽然白虎队是反对维新政府的旧幕府军,但是明治政府建立后,福岛县并未将白虎队视为叛军,反而成为了守护福岛县的少年英雄,福岛县内到处可见白虎队少年的雕像。
会津藩不论男女老幼,几乎倾城作战,先后有2610名会津武士战死。其中还有不少不属于白虎队的少年武士。
会津若松城破之时,许多妇孺从容自杀殉城,图为若松城内的烈妇纪念碑。
白虎队的勇名不仅在日本国内享有盛名,也曾感动过上世纪三十年代,出于对白虎少年武士的尊敬,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赠送了一尊青铜雄鹰铸像以示纪念,上面用意大利文刻着:“致武士道精神”。
1.《明治维新最大悲剧:戊辰战争白虎队埋骨之所 ─ 饭盛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明治维新最大悲剧:戊辰战争白虎队埋骨之所 ─ 饭盛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28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