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在讲话。
证词:纪录片创作没有休息。作为一个电视人,我总是在路上。
简介: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红,国家“德才兼备的电视艺术家”,作品获“五一工程奖”。
30多年前,牛郎陈红,一辈子不愿意在山里放牛,背着一车书进军营,追逐着“文学梦”。
此后,他将当地的电视纪录片制作人改造成300多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行业的“大牛”。
不久前,陈红出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被评为全国“德才兼备的电视艺术家”。对此,他淡然说道:“纪录片创作是没有休息的。作为一个电视人,我总是在路上。”
带着一车书进了军营
1964年,陈红出生在铜梁的一个农家。陈红从小就喜欢听爷爷讲神话、历史人物、战争故事等。,并试图阅读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小说。渐渐地,一个“文学梦”在他心中萌发:他必须走出大山,成为一名作家。
上初中的时候,陈红得知有个表哥在上海宝钢工作,就让妈妈允许他去上海看看。就这样,一个14岁的牛郎独自出门,带着母亲向邻居借的35元钱来到重庆火车站。但是当他排队买票的时候,他被骗了钱,不得不回家。
“我和父亲出去了。这次我没能离开,被父亲打了一顿。”陈红说,第二年,父亲花60块钱给他买了一头牛,希望他把牛养好,把钱卖了娶老婆。陈红不服:“我不是生活的牲口,我要当作家!”
1983年,陈红有机会走出大山——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旗首府济宁市的某部队当兵。
第一天,当我到达距离济宁市100多公里的老宝山军营时,我连的18名新兵都在一个雪夜哭了。只有当陈宏一认为他可以从此走上创作军事作品的道路时,他才高兴地整理了他挑选的一大堆书籍。
后来陈红的公司有了第一个有这本书的公司图书馆。
第一次站岗,陈红真的感受到了北疆的寒风,写下了自己当兵后的第一部小说《第一班岗》。
令他惊讶的是,这本1000字的短篇小说居然在乌兰察布电台播出,他得到了人生中第一笔6元钱的“文学收入”。令他惊讶的是,在新兵训练还没结束的时候,陈红就带着这份稿子被调到共青团政治部宣传部当记者了。
“为了考上军校,留在部队继续写作,我用三个月自学了高中所有的数学和物理知识。”21岁时,陈红获得全团第一名,顺利进入石家庄陆军学院。毕业后在内蒙古某部队、北京军区某军分区、北京军区某团政治处等担任新闻官。经常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发表文章,每年被评为军区先进新闻官。
拿起相机拍纪录片
“当时有个很欣赏我的领导建议我转行去当地电视台工作,说会有更多地方让我用。”陈红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调到北京电视台。
1993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北京。这让陈红敏锐地感觉到房改迫在眉睫,决定出一期《谈房改》。他迅速走访了相关部门、行业精英和资深专家,就北京的房地产发展提出了问题,并邀请当时的学术界和管理界权威人士就北京乃至中国的住房市场进行了探讨。
《房改一谈》一播出就引起强烈反响,被北京电视台改成了《新京报》。当时,除了中央和北京市委报道的相关活动外,北京电视台的其他新闻都为《谈房改》让路。
这个成绩距离陈红踏入北京电视台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不久,他被提拔为《早安北京》的导演之一。后来,他负责创办了两个著名的品牌栏目,即每日广播专题栏目“社会大观”和每周广播栏目“伟大社会,新生活”。创作过程中,陈红带领团队到街道和社区挖掘新鲜素材,节目一下子就击中了人们的眼球,收视率节节攀升。
“建一个专门的频道怎么样?”不久之后,陈红和他的同事发现一个栏目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新的信息需求。在与《早安北京》的领导和同事进行了几次调查和争论后,他向上级提交了申请“生活频道”的报告。
在领导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后,中国第一个名为“生活频道”的电视频道于1996年11月下旬问世。这个频道开创了一批中国电视圈——第一个在电视新闻中使用特效,第一个用MTV播放歌曲,第一个组织明星深入基层。
这部纪录片获得了“五一工程奖”
“做一个专栏很容易,做一个晚会也很容易,但是做一个重大的历史纪录片,有很多‘门槛’,很难。”从1998年到2003年,陈红的《新中国外交》、《海峡风暴》、《东方浪潮》等十余部纪录片都是重要的历史题材。1999年担任30集电视纪录片《新中国外交》主编、主编、制片人,在50多个省市和国外电视台播出,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一年,他才34岁。
2004年,陈红从北京电视台到中国教育电视台担任副总编兼节目中心主任。
这让陈红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组织了大型纪录片系列《我的太阳》,2004-2007年共上映4集,获得中国十大纪录片奖和西班牙国际影视节特别奖;打造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大型活动和纪录片制作中心,打造了大型政治评论片《青春中国》、大型纪录片《陈毅》、大型纪录片《热爱电视剧的人》...
当时中国的纪录片市场很不景气,每分钟播出纪录片就赚了几十块钱。即便如此,由陈红负责的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年收入过亿,成为中国最好的纪录片频道。
2009年,中国媒体行业开始出现电视、电脑、手机“三屏融合”,标志着中国大媒体时代的到来。
“大媒体时代来了,新媒体的影响力增加了,媒体融合加快了,大家的交流也变得突出了。我们的传统媒体必须找到新的‘蓝海’。”陈红把目光投向了纪录片行业的“蓝海”:一方面,他带领团队打造纪录片网站、升级录制渠道、纪录片联盟、纪录片俱乐部等。;另一方面,他还加快跨境合作,与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联合拍摄和版权贸易。
陈红也关心并积极参与家乡重庆纪录片的发展。受重庆大学邀请,2011年成为专业客座教授,教授纪录片创作;2013年担任重庆市纪录片协会副会长,参与重庆市纪录片评测,热情向国内外媒体和电影节介绍重庆纪录片作品。
“不管我在哪里,我的根永远在我的家乡。”陈红亲切地说。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
1.《陈宏一 陈宏 从放牛娃到纪录片“牛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陈宏一 陈宏 从放牛娃到纪录片“牛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6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