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听说过余,都知道他是一位现当代文化学者,但你知道他还有一个通俗的绰号叫“余泪流满面”吗?这是学者偏爱他人的影响吗?其实细说起来,还是有些原因的。
余虞丘是什么时候走红的?20世纪90年代前后,余虞丘可以说是站在了世纪之交,成为了一个大家争夺的文化符号。他把自己的“文化散文”变成了一种潮流,受到业内外人士的追捧。随着他的《文化之旅》一书的出版,出现了两种声音。赞美者称他“举重若轻,力量可以扛起三脚架”,批评者则认为余虞丘的作品勉强可以成为“文化口红”。余虞丘曾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的终极目标在于人间的博爱与善良。”这种正能量引起了世界的共鸣,也更加欣赏了作家,但并没有持续多久。
余虞丘是怎么被大家口水淹死的?这大概有几个原因。首先,余虞丘自吹自擂太多,让人读了难受。无论是妻子马兰的美貌(因在《西游记》中饰演唐僧之母而被观众熟知)还是对自己的认可,总是在书中“不经意”地表达出来,但真的是“司马昭之心”,读来让人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而且总有一些“闲笔”自吹自擂,与袁隆平、钟南山等人交朋友,有“为虎皮扯大旗”的意思。
其次,文章中的人物被过度美化,褒贬不一。但同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会被一次次贬低。在余虞丘的笔下,柳宗元、苏轼、司马迁等人都是“完人”,而年龄相仿的易中天先生却是“电视讲三国故事的好学者”。相比之下,读者直言“矫揉造作”,毕竟“天衣无缝,近于谬误”。
最后,为什么还有“余含泪”这样的外号?因为汶川地震期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以泪洗面》的博文,他完全把自己放在了官员的角度,却失去了自己的公正立场。所以有网友说他是“没有德行的人渣”。诚然,这样的评论过于咄咄逼人,完全否定于虞丘。而梁宏达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文人应该为当权者摇旗呐喊吗?”。
无论你站在什么立场,你都应该客观地对待余虞丘。如果是作品的话,应该尊重《文化之旅》《千年叹息》《过客无国界》等等,但如果是作者的个人道德,就应该客观看待。你怎么看待这个文化名人?
1.《余含泪 曾经红极一时的余秋雨为何坠下“神坛”?梁宏达的解释一针见血》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余含泪 曾经红极一时的余秋雨为何坠下“神坛”?梁宏达的解释一针见血》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39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