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蔡长春
近日,公安部、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完成了U-47700等四种物质的法定管理程序。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管理了138种新型精神活性物质。
目前,新型精神活性物质正在迅速传播,已成为继传统药物和合成药物之后世界流行的第三代药物。国家禁毒办副主任、公安部禁毒局副局长邓铭今天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管制,积极推进立法,完善管制机制,加强执法,务实开展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邓铭表示,除氯胺酮滥用人数增加到近10万人外,云南、湖北、辽宁等地的娱乐场所也相继查获了合成大麻素、甲卡西酮等新型精神活性物质。这些产品以香料、花瓣、烟草和电子烟油的形式出现。与海洛因、冰毒等常见毒品相比,它们更具伪装性,致幻能力更强,增加了被滥用的风险。
据报道,国内外犯罪分子一旦发现某一品种受到控制,就会在短时间内研发出不受控制的新型精神活性物质。一些不法分子改变了过去按订单固有的生产方式,自主开发非管品种,销售一空。自2015年10月以来,中国出现了数十种非管制物质,其中10多种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国内外犯罪分子利用即时聊天工具联系交易,利用地下银行或比特币转移资金,利用货运和投递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活性物质。接触和交易方式更加多样,走私渠道更加隐蔽。一些不法分子还通过服务器位于海外的网站发布供应信息,这使得监督和调查以及收集证据更加困难。
邓铭表示,中国依靠地方公安机关和海关收集可疑样品进行分析,掌握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生产和销售趋势,定期公布中国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监测情况和预警信息,协调海关和邮政部门加大对流向重点口岸高风险地区的货物的调查和扣押力度,在对国际包裹进行采样时重点关注新型精神活性物质,加强对互联网和物流配送行业的检查和控制,发现案件线索,坚决打击。
自2015年10月1日实施《非药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以来,中国已抓获数十名非法生产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犯罪嫌疑人,捣毁8个非法生产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窝点,查获正在加工的新型精神活性物质1753公斤。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SMART项目”和国际麻醉品管制局的“Ion项目”,加强对新型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种类、数量、流行趋势和死亡案例的国际交流,及时掌握各国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制造、贩运和滥用趋势,并与有关国家开展信息交流和案例合作。通过积极查证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提出的涉及中国的新型精神活性物质合作线索,中国与美国等国在案件上进行合作,成功破获了“湖北张正波案”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案件。
据报道,自2015年10月1日实施《非药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以来,国家药品检验所检测到的新型精神活性物质中,只有约17%属于《办法》附表所列物质,远低于上市前95%的比例。今年3月1日公布芬太尼等4种物质上市后,这4种物质在海关抽检和案件核查中基本消失。
邓铭说,国际麻醉品管制局主席就《非药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管理办法》的制定和颁布向中国禁毒委员会负责人发出了特别信函,感谢中国加强对新型精神药物的管制,为国际禁毒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邓铭指出,新型精神活性物质是一个国际问题,单靠一个国家很难解决。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新型精神活性物质的国际问题。
北京法律网6月19日
1.《新精神活性物质 多管齐下应对新精神活性物质国际难题》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新精神活性物质 多管齐下应对新精神活性物质国际难题》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44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