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络海报记者刘璐余华尊北京报道
近日,北京公布了新冠肺炎新确诊肺炎病例的详细流向,引起了广泛关注。
34岁的傅某一边工作一边考研,考前三天被单位送去;31岁的王白天上班,晚上兼职,期间陪妻子去医院;40岁的李网络车台司机,平均工作时间17小时。
网友对比北京和成都发布的流量信息,开玩笑说“北京疫情揭示了世界的困难,成都疫情揭示了盛宴。”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北京常住人口2153.6万人,常住移民745.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4.6%。
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努力工作的代名词。除了沉重的工作压力,还有很多悲伤的生活。这些人大多也被称为“北方漂泊者”。
大众的海报记者采访了三位不同年龄的“北漂”,分别是23岁的应届毕业生,35岁的国企员工,45岁的个体户。
4年,10年,20年在北京…他们为什么选择留在北京?高于小城市的平均工资,更大的平台,广阔的眼界,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一样,但你能透过他们的“兼职”轨迹看到另一个自己吗?
不堪工作压力,应届毕业生迅速离开公司半个月
何木,23岁,来北京4年了,记者
大学刚毕业的何木,仅仅做了半个月的“北京农民工”就选择了离开。
23岁的山东女孩何木(音译)是2020年北京一所大学新闻系的应届毕业生。受疫情影响,她没有在毕业后马上找工作,而是选择一边递交简历,一边继续在北京某知名新闻机构实习。
五个月后,她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是业内知名媒体单位。加入公司后,她可以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社交新闻。当她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她认为自己离理想又近了一步。
但和之前练习节奏不同的是,何木“第一天就感觉很累”。单位需要全方位的人才,实习阶段学到的何木的写作能力只是基础。以后找热点,做时事通讯,剪视频,都可以学。作为职场新人,何木要更加努力才能跟上记者和老师。
记者加班是正常的。每天,何木是最早从办公室出来的人。但实际上,在早上5点、6点、8点,只要能摸到手机,她就从来不会停止搜索一个话题。“我真的很会吃,找不到题目。找题目跟不上节奏,也没资格写出来。已经改了两次两次了。”她很坦白的告诉记者和老师,但是老师希望她快点长大,因为这已经不是实习了,是工作。
另一方面,何木的父亲来到北京。他的眼睛有问题,在家乡医院无法确诊。第一次去同仁医院,何木因为上班不能陪父亲。她不知道她父亲在医院的登记是否顺利,医生怎么样了。但是那天我的工作并不顺利。虽然稿子已经在晚上6点左右完成,但何木还是坐在座位上,为了等视频剪辑一起发布,一直到晚上10点才离开。
何木的弦太紧了。白天,她在父亲休息的时候出去采访;晚上10点和11点,父亲已经睡觉了。她带着睡意坚持工作了一会儿,然后迷迷糊糊睡着了;第二天早上5点,我起床继续工作......
何木入职半个月就离职了。她去了门头沟的潭柘寺。“11月7日,天气不是特别冷。我一大早就出去了。”何木记得那年秋天,空弥漫着浓重的熏香气味。在唐朝种植两千年前的银杏树之前,许多朝圣者都在拜佛。何木捡起银杏叶,折成蝴蝶。一边折叠,一边默默许愿。
两个月过去了,父亲的病情已经比较稳定。何木还在北京找工作。对她来说,2020年她的关键词是“成长”。从大学到社会,她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毕业后半年换了三套出租屋。从一个人住1800元/月的青年公寓,到90年代朋友合租3000元/月的老房子。对于现阶段的何木来说,更重要的是养活自己。实习期间,何木接触过国内很多重要的社会新闻,但现在降低了工作预期,愿意尝试小规模的社区报道。
2021年,何木说希望找到一份幸福的工作。
每天通勤4小时,赶早上5: 30的公交车
35岁的郑伟(音译)已经在北京工作了10年,宣传公司的品牌
"从家到单位30公里,每天通勤时间近4小时."
早上五点半,郑伟睁开眼睛,下了床。冬天这个时候天不亮。20分钟洗完,应该能赶上头班车,不出意外。这个时候赶公交车的人不多。在北京很常见,大家都认识。郑伟找了个座位,开始闭眼休息。
每天八点半到单位,五点半下班,打算留在家里工作。郑伟每天花近4个小时在路上。“早年,我喜欢带本书在车上看。现在在车上补觉已经是习惯了。没有办法,太困了。”
大学毕业后,2010年郑伟选择来北京发展,到现在已经10年了。昌平某区租的房子离妻子工作的地方比较近,但最重要的是房租便宜,两室一厅的房子每个月3000元左右。
郑伟月薪10000,老婆超市导购月薪4000。“规划北京的生活费,父母的钱,孩子的教育费,水、电、煤气、通勤等。,每个月都可以离开。几千块。”疫情期间,郑伟夫妇双方工资均打折,家庭收入大幅下降。郑伟有些焦虑,但也无济于事。他只能希望疫情快点过去。
郑伟的家乡在河北定州,在保定和石家庄之间。“回老家的收入会低一些。”他明白在老家工作的月收入只能在3000元左右波动,收入不高,花费也很多。总的来说,他在北京的存款还能有几万元,但他的家乡几乎没有盈余。对于回老家,郑伟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他希望“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能给他的家乡带来新的发展。“现在回老家的时间还不成熟。我在老家很难找到这样的工作。”
郑伟8岁的儿子在家乡照顾父母。“当时我也想带孩子一起去,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公立幼儿园一个月2000到3000元,私立更贵,一个月6000多元。”经济条件不允许郑伟带孩子。
刚来北京的时候,郑伟对未来很尴尬。“我想努力工作,买房买车,在北京定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郑伟发现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奢侈的。“优秀的人太多了,我不能求助于我。”
买房买车定居都是奢侈品,更奢侈的是理想。“我年轻的时候就想创业,但是现在觉得这样的做法风险太大,我的理想现在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每月的固定收入是郑伟维持家庭营业额的必要条件。“我必须保证家庭的稳定运转。年轻时精神被生活磨平,希望生活安稳。”
“活着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郑伟把这句话理解为人生的真谛,可能会让他更愿意接受生活的现状。
“痛苦和快乐。”留在北京的郑伟是矛盾的。“节奏太快,让人停不下来。如果他们停下来,他们可能会落后。但另一方面,因为它一直在运行,它给了人们希望和力量,即使他们在未来留不住。”
这个城市总是日夜繁忙。人们很难与孤独联系在一起,因为整夜明亮的路灯和响亮的声音,但生活在这个喧嚣城市的陌生人似乎从来没有在这个城市找到归属感。“有时候会很孤独,流浪感很强。这个城市的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关。”然而,郑伟还是选择了留在这里。除了工资比家乡高,城市的人文素质,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环境也是他留下来的原因。
2021年,郑伟会留在这里。“我要在这里工作15年,15年后可以在北京退休。这是一个艰难的条件。”对于郑伟来说,拿到北京户口的概率是很低的,但是在北京退休,只需要坚持就可以了。“以后谁对谁错,都是循序渐进。”郑伟很迷茫,感觉自己像一个在水里的人,脚下看不到路,只能被水往前推。
离开北京开一家儿童商店在一年的疫情期间关闭
45岁的孙晶岩(音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他是一名卖冷皮的小贩
“其实我不太喜欢北京。要不是孩子,我真想回老家。”
45岁的孙晶岩(音译)20多年前来到北京,做销售员,销售凉爽的皮肤。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30多岁的山东烟台老乡。老乡比她大6岁。她在IT行业,收入稳定。她在通州有房子。
孙晶岩说当时有这样条件的男人对她很好,谈了半年恋爱就结婚了。但婚后她发现两人没有共同话题,两人在一起生活并不幸福。现在他们已经分居七八年了,孩子都是自己带的。起初,因为丈夫有北京户口,孩子出生后定居北京。现在,这个孩子是孙晶岩最难离开北京的。
2020年,孙晶岩的关键词是“困难”。受疫情影响,她那家上市一年多的冷面店,11月底就倒闭了。她没有仔细算过今年的水流量,“但她肯定亏了”。孙晶岩经营的这家米线店在当地很有名。孙晶岩感叹说,吃凉面的时候只觉得好吃,不知道这样做真的很麻烦。她强调,她卖的爽皮是真的,色彩鲜艳,都是用纯天然成分,比如假的替换;凉皮和蘸料一定要当天煮熟。她每天早上要4点起床去市场买食材。市场晚上7点关门。收拾完回家还要准备第二天的辅助材料。
孙晶岩说她没有寻求帮助。但是,她很快就意识到,三四千块钱的工资一旦发了,一个月真的挣不了多少钱。
每天生意很忙,没时间带孩子。今年五年级的儿子成绩一落千丈,孙晶岩后悔让儿子去上英语课已经太晚了。相反,儿子很会做饭,简单的轻推一下就能上手,有时候还能给自己带吃的。
把冷面店转让给别人后,孙晶岩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目前她还有一份给超市送货的工作,靠这个赚点钱。她说现在在等儿子放假,回老家过年。婆婆身体不好,听说最近又摔倒了。虽然我和老公关系一直不好,但是一直是夫妻关系,过年还是要回去照顾。至于什么时候回北京,以后找什么工作,她还没决定。
孙晶岩叹了口气。她说她会这样一辈子,希望2021年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你们年轻姑娘肯定想法不一样吧?”她补充说,年轻的时候,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1.《北京打工网 海报深度丨每日通勤4小时,压力太大火速离职,为孩子继续留守……北京“打工人”的各自心事》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北京打工网 海报深度丨每日通勤4小时,压力太大火速离职,为孩子继续留守……北京“打工人”的各自心事》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47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