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的一天,突然收到一封很重的邮件,方方正正的,像一本书。我从来没有邮购过,但是地址和收件人都没错,在我怀疑的时候就打开了。原来是《新民晚报》为纪念创刊7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一套四卷《发光杯文献》。翻看了一下,终于在《1986年随笔与随笔》专栏里找到了我写的一篇文章《多难的右腿》,描述了我在寒冷中感到温暖的轶事。这是副刊编辑部对被选为《崔雯》作者的无声奖励!匆匆浏览过,每卷1000多页。作者涵盖五行、八部作品,题材包罗万象。这些话,曾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是涓涓细流,如今汇聚一堂,就像江河滔滔,波涛汹涌,读来令人神往!所以,十八年来,书柜被打扫了好几次,但这一系列的书始终屹立不倒。
对《新民晚报》特别有感觉,尤其是副刊。正如方林先生所说:”...副刊是休息和散步的地方,也是许多年轻作家锻炼写作技巧的花园。”1961年,当我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上,并在电影《第五十一军站》中崭露头角时,晚报来选秀,让我谈谈我塑造角色的经历。那是国庆节,电影上映第三天,晚间新闻《电影里的人》刊登了我的《我演梁洪》,为电影界新人打开了与读者交流的渠道。后来无论什么时候写短文,都会投赞成票,晚报是首选。这些年来,我从《新民晚报》中学到了很多:每当读美式英语,我都会摘抄出最好的句子和金句;遇到一些合适的章节,我会剪贴出来,作为以后朗读的备用材料...《晚间新闻》就像是我每天晚上期待见到的朋友。用“新民晚报之友”来形容我和晚报的关系更合适。
然而,我的老朋友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突然消失了!经常怀念这个被迫和普通人失去联系十几年的老朋友;因此,当地球在1982年复苏时,当春风横扫地球时,这并不令人兴奋!我还记得1981年12月20日,我们以“新民晚报之友”的名义,在黄埔体育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联欢会,庆祝晚报复刊。文艺界30余人,包括、、、徐玉兰、王、、、、、、黄永胜等。,怀着极大的喜悦来参加这个盛大的活动。那时候我刚涉足乐坛,也唱歌表达老朋友重逢的喜悦!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采访,我也陆续遇到了一些报社记者。都是我不常见面的朋友。这几年有幸在副刊里认识了一群女性,都是英姿飒爽,技术娴熟。他们每天都纵横交错、轻松自如地安排副刊的版面,用图文管理夜光杯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新民App,深红深绿。
转眼间,新民晚报进入了不景气的一年。作为一个老读者老朋友,希望在纸媒和网络新媒体日益激烈的竞争下,秉承贵报一贯的传统: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不拘一格,雅俗共赏。我坚持出版品味好、深度好、有见地的优秀作品。只要我用心做,普通人肯定会支持自己喜欢的报纸,不是吗
1.《和新民 我和新民晚报 | 新民之友诉心声》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和新民 我和新民晚报 | 新民之友诉心声》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50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