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对话围绕“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这一主题,邀请了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巴西法学专家高文勇和中学时代移居巴西、现任中葡同传翻译的中国青年王伊立“现身说法”,用他们在中巴两国生活、工作的生动经历,为大家讲述中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何应对文化冲突,增进彼此了解。
当“中国”与“巴西”相遇
在中国已经工作两年多的高文勇教授跟大家分享了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他说提到“中国”,很多巴西人都会联想起“传统”和“古老”这样的词汇,脑海里浮现的也总是一个充满佛、道教玄妙色彩的遥远东方国度。所以,当他亲眼看到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城市时,这里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甚至是城市的“气味”,都与巴西截然不同。
而王伊立则是在葡语零基础的情况下“空降”至巴西天主教高中,在经历了不同于国内的学习氛围和授课方式,克服了语言障碍后,她逐渐爱上在巴西的生活,也体会到了巴西朋友们的热情友好。她说,“从在那里的第一天开始,就没有觉得自己被排斥在外”。
在他们人生中,“巴西”和“中国”的首次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新奇的火花,更是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跨文化交流的关键在“开放包容”的精神
高文勇教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人和巴西人的文化交流,关键在于“想要喜爱”的心态,有了这样的开放和包容精神,才会让自己在经历文化冲突时,不会自怨自艾或失落沮丧,而始终以积极态度看待文化差异,学会尊重、接受、适应乃至喜爱不同的文化。
他还强调,当前中巴跨文化交流应当关注“时代性”和“新一代”,将当代的中国文化、艺术介绍给巴西人民,让他们认识一个除了传统的京剧和功夫外,更加现代化的中国,同时还需要加强两国青年一代的文化交流,年轻人往往更具开放精神,乐于接受新文化,应当推动他们增强对对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架起中巴文化沟通的桥梁
如今,中国和巴西同为世界新兴大国,也是重要的战略伙伴,两国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不断增多,但是遥远的距离和其他种种原因,造成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度还非常有限。活动中,两位对话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巴西人和中国人对彼此的刻板成见和固有印象,例如在巴西人眼中,中国人都是保守而传统的;而中国人提到巴西,只会想起“足球”、“桑巴”和“狂欢节”。
正因如此,王伊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巴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从中葡同传、央视驻里约记者到出版中文教材,参与拍摄和讲述中国移民故事的巴西电影,她一直认为加强中国和巴西的文化交流十分必要,也想将这项自己钟爱的事业一直继续下去。如今,王伊立已经和母亲在巴西创办了“你好中国”巴中国际交流中心。她说,作为一个热爱巴西的中国人,有责任将祖国的文化传播到巴西,同时让更多巴西朋友爱上中国和中国文化。
高文勇教授在采访中也指出,目前中巴两国已经架起了经贸往来的物质沟通桥梁,现在更需要架起文化交流的精神桥梁,帮助两国人民跨越地理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1.《文化冲突 中国-巴西跨文化交际对话:聚焦文化冲突增进彼此了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文化冲突 中国-巴西跨文化交际对话:聚焦文化冲突增进彼此了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5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