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全集注》中书影资料图片
1978年初,应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邀请,山东大学教授肖迪飞主编了《杜甫全集注释》。1991年,肖迪飞在稿中去世,校对工作一度停滞不前。2009年,该书重新开始编纂,最终在2014年出版。三代学者历时36年所作的《杜甫全集注》被学术界视为杜甫研究的一部力作,并于6月16日荣获首届宋云斌古籍整理奖。山东大学教授、《杜甫全集注》最后起草人张中刚向记者讲述了参与此书编纂30多年的喜怒哀乐。
记者:《杜甫全集注释》有680万字的巨量。在三十多年的整理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地方最难?最近吸收了哪些研究成果?
张中刚: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古代诗歌中,杜甫的注释版本最多,宋代称为“杜甫注释千种”。而且杜甫涉及的诗词杂文很多,单我们收集的杜甫诗词注释本就有200多种。在这种情况下,要整理杜甫的诗,就要向别人学习,即使是辨别力很强的学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这项工作。而且杜的诗经常引用经典,让普通人很难看到他的奥运。黄庭坚说杜甫的诗“无一字无处可寻”,王志防说“不能读万卷书,不能读老杜的诗”,还有人说“注释杜甫的诗,尤其是杜甫的诗,最难”。准确解读诗歌不容易,没有经历过的人不可能知道。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杜甫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说是硕果累累,硕果累累,尤其是对杜甫诗歌中涉及的人名和史实的考证。《杜甫全集注》主要是根据我编的《杜甫字典》和近期的重要发现,对杜甫诗歌编年进行重新调整和整理。比如过去的学者大多没有对杜甫的行踪和遗骨进行全面系统的实地考察,所以对地理一无所知,有时还会有安排不当的人。据最新研究和实地考察,《杜甫全集注》的内容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一。
可以说,《杜甫全集注》在体例全面、注详精、资料搜集丰富、体系规模丰富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以往的著作。
记者:正如你所说,对杜富士山的诠释是复杂而艰难的,而肖迪飞先生去世后,他遇到了很多波折。你为什么能坚持完成这项艰苦的工作?
张中刚:萧涤非先生曾说:“对于对待杜甫的诗,是甜是苦并不重要。研究杜甫是一种乐趣。虽然工作很辛苦,但苦中有乐,努力是甜的。研究杜甫的诗,就是有一种傻乎乎的精力吃饭睡觉。说起来有点奇怪,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愿意为杜甫工作。”而王先生是一个愿意为杜甫努力的人。86岁的他还是摆脱不了。他去世前一个月,还在分批复查我们的样本。王先生坚持以学术为生命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萧涤非先生曾经一本正经地对我们说:“杜甫晚年写了一首《南征》,里面有两句话:“百年歌苦,不见知己!“我们能成为杜甫的“知己”吗?这取决于我们的努力。在这里,可以用杜甫早期的两句诗:“一旦爬到山顶,一座山就会看到,其他的山都在天空下显得矮小。!“我们要有这种气魄。”没有看到《杜甫校勘记》的出版,这是他生前最大的遗憾。之所以下定决心要完成这部《杜甫全集注》,是为了对得起老师,对得起学术界,对得起杜甫。我在《统一书稿后记》里说:“诗卷留在天地之间”,第一个老师能笑死,我的心愿就够了。"
记者:从《笔记》到《杜甫全集》的编纂过程,我们看到了几代学者的学术传承。广义来说,如何看待《杜甫全集注》等古籍整理作品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张中刚:《杜甫全集注》是三代学者经过36年的磨练,经过精编、精校、详注、注正、补全的新注。这种严谨扎实刻苦的学风,这种锲而不舍、锲而不舍的学术精神,大概比《杜甫全集注》更有意义。所以我在《统一草案后记》中说:“注意,杜之是艰苦曲折的,就像老杜的艰苦经历一样。注杜是炼狱,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道德情操,考验人的学术诚意。”
杜甫是诗人、思想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所以1300年来有很多人对他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杜甫全集注》的编纂出版及其历次学术获奖,必将推动杜甫研究的深入发展。我认为,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以学术为生命的精神,认真阅读杜甫等古典大师的作品,人们就会被感动、感动和热爱,被爱所行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即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杜甫图片 成为杜甫的知音》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杜甫图片 成为杜甫的知音》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688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