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巢制图 新华社发
从1972年进入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到2012年从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退休,这40年之中的21年,我是在国外度过的。在出国留学和担任教育外交官期间,我接触最多、联络最广、了解最深的是海外中国留学生、学者这个群体,见证了他们如何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国门,在海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见证了他们如何从寥若晨星到星火燎原,从边缘化走到世界教育、科技、文化以及外交的前台,越来越令世人所注目。
下面我想通过几个亲历的事件及场景,从几个时间节点,说说中国留学生在境遇和地位等方面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末
在英国常被误作日本人
1978年9月,我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国家公派留学生,来到英伦三岛。一年一度的开学和毕业典礼,校方总会提到国际学生。当时中国大陆留学生是新生事物,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低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学生,甚至低于越南学生。
当时,中国留学生的专业选得比较单一,学习和生活也受到一定限制,像不能单独接受朋友的邀请、外出须二人同行等。我们的服装以黑灰色为基调,一身的庄重配上一脸的活力,加之年龄大致相同,走在街上显得格外“特别”。一些好客的英国人常用不标准的日语“你好”跟我们打招呼,我们都学过一点日语,却从不愿用日语说话,往往用英文客气地作答:“对不起,我们是中国人。”此时,对方眼神中的惊讶,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位卑言轻、国弱民穷,什么是男儿当自强、民族当振兴。
当时日本、韩国商品在英国比比皆是,而中国商品只有玩具和海鸥相机,独处一隅,颇受冷落。受冷落的还有海外赤子的心!羞辱和压力,久而久之形成一个难以融化的心结,这也激起了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发愤读书的决心和责任感。
上世纪80年代末
在澳洲曾被误作越南难民
上世纪80年代末,我被派往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教育处工作,联络中国学生、学者成了工作的重心。
当时澳大利亚语言学校风生水起,有些学校缺乏必要的师资和教学设施,但为了追逐利益,不设门槛,只要交足3个月的学费就可签发入学通知书。中国留学生特别是来自上海、北京和江浙一带的自费语言生,大潮般地涌向澳大利亚。他们之中大多抱着学习语言、谋求发展或勤工俭学、打工赚钱的初衷来到这块大陆,缺乏必要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对澳大利亚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的基本了解。语言学校的办学目的和语言生的求学目的发生了错位和失衡,致使许多语言学校进入恶性循环,墨尔本国际英语学院的学生从1200人减至100人,悉尼国际大厦语言学校的倒闭让800名中国学生失学。
当时中国家庭并不富裕,送孩子出国留学几近砸锅卖铁。不少中国留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澳大利亚北部打工赚钱,采香蕉、刨土豆、收甘蔗。上学、上班大多是徒步或开着破旧的车辆,购物一般出没在低廉超市、菜市场或旧货市场。
由于语言沟通能力差,不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交规,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被抓、被押事件屡见不鲜。当时澳大利亚接纳了大约20万越南难民,中国自费生常被误认为越南难民,被抓进堪培拉的临时拘留所。
当然,也有中国留学生成为澳大利亚顶尖大学如国立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的佼佼者,甚至有的中国学者成为这些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但与中国留学生特别是自费语言生大潮相比,不过是浪花几朵。
上世纪90年代末
在美国被奉为座上宾
上世纪90年代末,我被派到驻美国使馆教育处工作,工作对象是出国的才俊和精英。当时赴美中国学生数量逐年攀升,特别是读STEM的中国学生更多、更优秀。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常被戏称为“U Must Be Chinese”,杨伯翰大学化学系被学生称为“School of Chinese”。
中国留学生的增多和出色表现,扩容了美国高校师资和管理队伍,有的成为校长助理和副校长,参与到学校决策层或进入美国主流社会。他们的涌现吸引了更多的中国留学生,中文学校也应运而生,学习中文特别是学习简体字的热潮方兴未艾。
与此同时,催生了大批校友会和专业协会,如清华大学校友会、南京大学校友会、山东大学校友会,全美数学、化学、生物、政治协会等。校友会和协会的平台不仅推动着校友和同行间的联谊、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中美教育、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大陆学者进入美国主流社会,推动着美国高校的中文项目和重心向中国倾斜,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杨伯翰大学等纷纷邀请中国驻美大使和高级外交官到学校访问演讲。这些高校的地位和影响不言而喻,推动着美国各州州长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在驻美国使馆工作的5年多时间里,我有幸陪同时任驻美大使的李肇星和杨洁篪先后访问哈佛大学、宾州大学、弗吉尼亚大学、杜克大学等20几所大学,还陪同他们到犹他州、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明尼苏达州等9个州访问,推动美国州长协会、州教育委员会联盟、美国州教育厅长理事会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
中国高级外交官访问美国高校,提升了在校中国学者的地位,促进了他们与校方和本州各界的交往,他们由此成为校长甚至州长的座上宾。有些学者逐步进入州政府或全国性专业协会,也有些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人才。每逢国家领导人到访,他们出现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活动中,成为使馆的座上宾。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期间,使馆派出以公使衔参赞沙海林为代表的工作组进驻盐湖城,将中国冬奥会代表团的接待、访问和中国传统春节结合在一起,还深入犹他州和盐湖城各界,合力推动中国宣传和犹他州与中国的交往。在这项活动中,当地中国学者发挥了主导作用。
21世纪
在美国对社会不平敢说“不”
2006年,我被派往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教育组,工作对象和重点是领区高校和中国学者、学生。当时我领区已有几万中国学生和数千名大陆学者,成为知名大学副校长以上的学者和讲席教授的就有几十位。他们积极参与学校、市政府甚至州政府的决策,推动与国内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组建实验室;举办中美建交30周年图片展、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游行,并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北京奥运会和孔子学院是中国的两张名片,“中国”二字开始出现在各大学网站头条,中国成为美国年度“国际周”的亮点。
海外的老华侨主要依赖手艺、节俭和勤奋为生,遇到欺凌和不平往往采取忍让或息事宁人的态度,即便抗争也难以形成合力。因此,歧视和侮辱华人的事件屡屡发生。新侨民和这些大陆学者瞄准的是上层建筑,了解美国社会和法规,已融入美国本土文化和主流社会,成为推动中美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生力军。他们不仅把中国历史文化带到国外繁衍生根,并与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开放出崭新的花蕾,同时也把中国人的形象带到了国外,让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人的亲诚惠容,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再有,他们还把世界各国的优质教育、科技、文化资源带回国内,加快国内发展步伐。
在遇到意外事件时,他们懂得用当地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中国人的尊严,敢于面对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说“不”,维护中华民族的形象和尊严。
40年的历程,我眼见中国留学生、学者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一步一步提升。这其中,有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也有他们自身的不懈努力。伴随“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亚投行”和“中国梦”等发展建设,中国留学生迎来了更大的机遇,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舞台正等待着他们……
1.《山东大学留学生 中国留学生这40年:从社会边缘到傲立潮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山东大学留学生 中国留学生这40年:从社会边缘到傲立潮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0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