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创作了一部新电影,名叫《神奇功夫电影》,这部电影以其神奇的鬼魂和功夫喜剧而闻名。《僵尸先生》和《一眉道士》等大片使林正英的“茅山道士”形象深入人心。然而,香港电影中的“茅山道士”当然只是一个用电影语言描绘的艺术形象,有着丰富的想象力。那么经常出现在老香港电影中的“茅山道士”的真实原型是什么呢?

“茅山道士”与香港民间宗教文化

香港的民间宗教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除了正统的儒、释、道之外,还有南夷、刘仁、茅山等地方门派的活跃从业者。他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神职人员,被学术界称为“民间仪式专家”。他们的仪式夹杂着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并含有巫术。在电影中,林正英戴着黑色的瓦梁围巾,戴着帽子,穿着黄海清或双排扣长袍,这是民间俗称“南来”的典型服装,这种形象在当代香港寺庙中仍然很常见。在影片中,林正英的咒语和驱魔的情节是另一种“茅山大师的咒语”。

流传在新界北部的《道教永恒传》说:“他的研究不是黄冠时宇,就是武术,或者茅山,或者恶灵。这些女巫都把老先生尊为道学大师。”虽然都自称是尊道的老大师,但出处不同。黄冠宇指的是道士,高斗星武指的是术士,玩茅山的和发邪灵的指的是巫师。三者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但在香港复杂的民间宗教文化背景下,教派混杂,甚至当地人也无意区分其身份异同。事实上,电影中的"茅山道士"不是道士,而是角色组合后多重身份的产物。

虽然“茅山道士”的形象与“南郭老”的形象穿着相同,借用了道士的身份标签,但主要表现为练习茅山法的巫师,民间称之为“茅山大师”或“茅山大师”。这里说的茅山法是民间巫术的一种流派,与正经道教的茅山上清派不一样。

巫术中的茅山法

民间一般把茅山写成“姑山”或“茅山”,他们的教派叫茅山教。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民族学学者在对两广瑶山地区的考察中发现了茅山教,引起了汉学的关注。盛行于两广的茅山教,与福建的绿山教、湖南的梅山教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些民间巫术宗教通常被称为“法教”和“释教”。巫术的施行者被称为“师公”、“段公”,即古代文献中的“师公”,福建建阳地区的师公被称为“五六弟子”。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区分巫术与宗教时指出,“巫术是一种实用技术,一切行动都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巫术是一种准宗教现象,但巫术不等于宗教。巫术的老师们没有宣讲经典和教义,而是掌握巫术,为普通人提供超然的服务。他们在古代农业社会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巫术是中国传统社会除了士大夫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外的一种神秘文化,长期隐藏在社会底层,甚至被政府压制。《大明律》指出“凡教邪术降邪灵,写符咒和水,助栾为圣人祈祷,务公太保...“左道之乱”的一切手法,以及茅山法等巫术都是以法律的形式被禁止的。

但到了明代,出现了一部反映巫术作品的小说《海上游记》,全名为《蛇海游记》,试图将巫术与三教并列,说“自开天地以来,百姓安居,以儒、释、道、巫传播于世”,反映了民间巫术文化的影响。在《海上游记》中,绿山法和茅山法被视为巫术中的善恶两派。书中描述的绿山和茅山都是神话世界的巫术胜地,实际上并不存在,当然也不是指道教中的茅山。

汉族移民传播后,庐山、茅山、眉山等巫术也在南方少数民族中广泛传播。在瑶族、壮族、侗族、仡佬族、畲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巫术占有核心地位。比如先民的“茅山学法”就画在畲的“山祖图”上,畲也是宋代以来的汉族

道教茅山的上清道士

道教茅山上清派是指以江苏句容茅山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上清派。南岳之妻魏为上青派第一主,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为第九主。他住在茅山,在那里他开了一个道观教授《上清经》,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活动中心,茅山因此而出名。东晋兴宁二年,魏夫人花村首先将《上清经》授予琅琊王氏赞助人杨Xi。从兴宁三年开始,神仙们来到史的家中讲学,一种全新的宗教思想在夜间的神启活动中诞生了。南朝隐士陶弘景先生将茅山贬谪的内容收集整理成书《真诰》,严谨地记录了先轸留下的高贵华丽的语言,被司马旭等西方学者称为《茅山启示录》。

那么一个正式的道士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呢?

上清派是唐代道教的主流,包括茅山、天台山。天台山郢易捷道士的学习经历,可以作为清道一生的标杆。7岁慕道,13岁出家。15岁开始学道,32岁入《上清经》,获得唐代道教最高地位。他一生学习三孔经,获得了相应的法律地位,类似于今天的学位制度,但与电影中锻炼驱魔技巧的“茅山道士”大相径庭。

所以在六朝精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茅山上清派,与民间盛行的茅山派并无关系。由于电影的强大影响力,一些观众陷入了指鹿为马的尴尬境地。

古代小说笔记中的茅山大师

此外,历代的故事和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许多“茅山派大师”的故事。他们可以借助各种禁咒治愈鬼魂,驱赶狐狸。他们虽然写的是两个世界的奇闻异事,但更能体现人情,这可能是香港精神魔幻功夫片的思想渊源。但在古代小说中,掌握茅山法的是指老师和女巫。有时候叫法师,当然不是指茅山道士。宋代洪迈的《简毅志》记载有一个俗人修茅山法。虽然不是道士,但被内心的普通人称为“谭大师”。据说在江西德兴县,一只老狐狸变成了人形,变成了一个老黄人的样子。他经常去看望在外面务农的两个儿子。故事的结局令人尴尬。老黄被两个儿子误认为狐妖,被杀。最后谭师傅出现,让假扮老黄的狐妖出现,扑杀。

明代湖南人蒋盈科也记得一个故事,说家乡有个叫李四的老师,他学的茅山法多是害人的,“试一试”就能破壁酸酒断绳。有一次,他用巫术戏弄一个正在走路的女人,女人的裙带关系突然自动褪去。后来他才知道这个女人是他的女儿,从此成了笑柄。

纪昀的《清代阅微草堂笔记》也描写了茅山大师和狐妖的故事,类似官场上的索贿行为。患狐狸精后,一家人联系了一位茅山师傅。当他准备出发去驱赶狐狸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他自称和狐狸交朋友,并支付高额贿赂买通了茅山师傅,阻止他赶走狐狸。贪婪的茅山老师拿到钱后并没有放弃,而是以“雷斧火”相威胁,不停地到处向狐妖要金银。最后,不安的狐狸偷走了他的符文,让他自杀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影视作品和世俗小说的影响显然要比宗教文本大得多。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根据老香港电影中“茅山道士”的虚拟形象,人们往往会问真正的道士是否能“捉鬼捉妖”。面对这样的问题,道士们要么无言以对,要么一无所获。

1.《港片中“茅山道士”是何人?》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港片中“茅山道士”是何人?》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3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