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导演张杨。照片由电影提供

中信。com,杭州,6月29日“我从来不为观众着想。不知道我的受众是什么样的受众。他们在哪?但电影拍完之后,会有我的命运,电影自然会找到它的观众。”长期以来,导演张杨一直以这种方式看待观众和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

前几天上映的电影《任刚·岐伯》,起初因为小众题材和进口大片的挤压,电影植入率不到2%,被观众称为“今天看不到,明天看不到”的电影。而后期不断发酵的口碑,使得该片的贴膜率和相应的票房不断攀升。到目前为止,这部电影的累计票房已经超过3000万元,电影导演张杨表示,这超出了他的预期。

图片:导演张杨和他的团队。照片由电影提供

“冈仁波切”实际上已经在张杨的脑海中成长了十多年。据报道,早在1991年,张杨就带着3000元和一个随身听在西藏独自流浪了三个月。在坎坷的道路上,他经常问自己: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张杨和他自己的对话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以后一定要拍一部真正带着长脑袋去朝圣的电影。”结果,西藏成了张杨自我寻求和创造的精神领地。

“虽然十几年前我就想拍这样的片子,但当时客观条件不允许。直到2014年马年,恰逢冈仁波切的诞生年。我觉得时机成熟了,包括我自己的沉淀,就拍了这部片子。”张杨说,拍摄《坏疽博奇》是他和西藏之间的一种缘分,也是他一直想完成的事情。

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坏疽博奇的拍摄持续了一年。张杨和朝圣的11个藏人朝夕相处,一起吃饭,一起生活,所有的故事和人物都是在拍摄过程中挖掘形成的。“在走向好电影的路上,我也是一个信徒。”他说。

虽然生活条件有点艰苦,但张杨享受着远离城市的简单生活,渴望着,一心一意地追求着。他把这部电影的创作称为“自我发现”的旅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张杨对自己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他发现冈仁波切所表达的精神追求一直存在于他的内心,尤其是在追求一部好电影的路上,这也是他的朝圣之旅。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艺术化的“任刚·岐伯”,能够在心里贴近电影《神山》成了张杨最幸福的事。

一直以来,艺术电影都没有受到中国电影市场的青睐,张杨的《任刚·岐伯》在上映初期也在各大影院冷场,但到了后期,依靠观众的口碑和支持,电影“起死回生”,甚至被称为电影市场的“黑马”。

电影讲的故事很简单。导演张杨用自己的故事和梦想记录了11个普通的藏族人,包括即将分娩的孕妇、心中愧疚的屠夫、经历过青春期的少年、遭遇不幸的夫妇和他们无辜的小女儿……他们一起去神山仁波切朝圣。

张杨说,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他从未给观众定位。“你很难考虑所谓的受众或市场的概念。”所以,他选择从自己的角度去创作。“我从来没有想象过什么样的观众会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但每部电影最终都会找到自己的观众。”关于冈仁波切目前的市场表现,张杨感谢观众发现了他和他的作品。

1.《《冈仁波齐》导演张杨:一部电影会寻找到它的观》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冈仁波齐》导演张杨:一部电影会寻找到它的观》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8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