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有哪些大脉?

一个

第一个语境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间断的文明。这是我们许多人今天会非常自豪地谈论的一点。

的确,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今天的中国人使用从商朝开始使用的文字。从字体上看,甲骨文已经演变成楷书。当我们阅读三千年前的中国诗歌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仍然押韵。今天,中国人崇拜祖先的方式与商周时期非常相似。

事实上,如果一个汉朝人今天醒来,他会发现这个民族的心理和习惯与汉朝相差不远。换句话说,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独立发展,一直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这一点通过对比世界历史可以看得更清楚。人类历史上的其他古文明在今天已经“灭绝”了。今天的埃及人利用金字塔发展旅游业,但他们的文化与古埃及文明关系不大,因为在历史上,他们被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语言、文化甚至种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两大流域的所有古文明都是如此,比如苏美尔文明。事实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并不知道苏美尔文明的存在。只有当好奇的西方外交官在现代挖掘出几千年前的寺庙遗址时,人类才知道这片土地以前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

▲苏美尔文明

罗马帝国崩溃后,蛮族大量涌入,社会面貌彻底改变。拉丁语从活的语言变成了死的语言,再也没有恢复。相比之下,只有中国有几千年的一贯文化。如果把文化多样性比作生物多样性,那么中国文化就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在延续的“古生物学”。

因此,让·巴普蒂斯特·杜赫德在《中华帝国全志》中用惊讶的语气说:“……四千多年来,自己的君主不间断地统治着自己的人民。其居民的服装、道德、习俗和习惯一直保持不变,没有偏离其古代立法者创造的智能系统。”这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中我们可以学到的是,中国文化的惯性极强,远远强于世界其他国家。所以“天下无新事”这句话特别适合中国。我们今天观察到的几乎所有现象在历史上都能找到先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预测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现象在未来会重演。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为什么中华文明有这么强的延续性呢?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地理特征。

世界上其他几个古文明,如中东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都有很多相互影响和交流。为什么?当我们看地图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间有一片地中海,就像内湖一样,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隔绝程度最高。中国西南和西部是世界上最高的一系列山脉;东面是广阔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然而,中国人仍然认为这种程度的隔离是不够的。后来,在北方修建了长城,以加强与外界的隔离。这种隔离很有效,所以玄奘要去印度十年;甘英出使罗马帝国也失败了。

这种地理隔离有两个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中国文明在几个古文明中最早没有发展起来。

中国文明不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两河流域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扎根后,开始向欧亚大陆其他方向传播:埃及文明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都明显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影响。中国在黄河流域的文明,二里头文明,始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

由于中国的地理隔离,中国文化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独立的起源,因为中东的一些文明元素,如青铜、战车、牛羊等,在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中国文化之所以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确实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因为中国距离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其他早期文明中心很远,很难到达,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很少。”

但是中国地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非常适合农业文明发展。

人类的四大古文明都起源于流域,可见灌溉农业对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是四大流域中条件最好的,因为黄土结构松散,自然适合耕种,人们只需使用原始的石刀和木犁就可以开辟大面积的耕地。

所以中国黄河中下游是一个非常适合文明发展的“子宫”。所以中华文明有后发优势。它曾经比其他文明发展得更快,很早就成熟了。

2

这就造就了中国的第二条发展脉络: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

农业文明在黄河中下游出现后,发展很快。在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中国的政治文明也发展迅速。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实施分封制的国家。中国建立的封建制度不仅比欧洲早一两千年,而且形式上也比欧洲有序。

中国的青铜文明虽然是后起之秀,但远比其他地区辉煌。这一点在博物馆里展示的很清楚: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的青铜文物精美复杂,是其他地区的青铜器无法相比的。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早期的基本格局。秦朝时,中国率先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郡县制君主专制国家,确立了当时对民众最严格、最精确的控制。因此,中国历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社会很早就出现了“现代化”。

李侃说:“起源于秦朝的官僚制,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呈现出现代西方官僚制的特征:岗位明确、任人唯贤、薪酬结构清晰、职能专业化、高度发达的正式交流系统、详细规定适当的权力行使路线、定期报告职责、正式的监督机构等。”

李陵说,秦朝政治的“理性设计”,包括“郡县制”,法典化的统制和文官制度,从西方历史的角度来看,是“非常‘现代’的创造”,远比世界其他地方“先进”,而这些东西在西方出现,需要一千多年。几乎所有决定中国文化特征的因素,从文化特征到政治制度,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完全成熟。

弗朗西斯·福山还认为,现代国家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比其他地区要早得多:“中国是世界文明第一个创建现代国家的国家”。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进化速度突然变慢了。从秦朝到清末,中国的思想文化基本上沿袭了先秦诸子的解释,鲜有独创的新成果。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沿袭了历代的秦制,没有本质的变化。所以在历史上,体现在混沌的兴衰不断循环。

中华文明的早期成熟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华文明的后期稳定也是由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文明基本成熟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周边民族文化的普遍落后,使中国早期文明面临的挑战很小,失去了探索农业文明之外其他文明形式的动力和自我剧变的压力。

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三条脉络是两头剧变,中间不断循环。

我们说中国文化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但不代表没有变化。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变化:秦州的变化和参与全球化的变化。

说白了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这种变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根本的变化。

周秦之变前,中国社会是一个“封建”社会。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封建”一词不适用于指秦始皇以后的中国历史。封建主义是指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这是周朝的事情。

在周朝的封建制度下,人们生活在一个又一个的小自治社会中。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小国寡民”,从老到老不联系。这个时代很像欧洲中世纪后期的贵族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分散的庄园里,处于半自治状态,横向联系很少,没有能在纵向“一杆捅到底”的政治权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帝制时代。社会运行规律完全变了。小地方政府分散统一成一个大社区。政治权力垂直渗透到社会底层。国家直接控制了所有人,吸收能力在空之前有所提升。于是形成了一系列非常独特的中国特色。在中国,从秦朝到清朝,许多特征是人类其他政治体所独有的。

所以,所谓周秦之变,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事件。

第二个变化是参与全球化。这种变化就是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多年的大变化”,或者历史教科书上说的“西方列强用强大的船只和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一变化使中国不可逆转地卷入了全球经济新秩序,整个社会的运行规律又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周秦之变和全球化的过程中,2000多年被称为王朝兴衰的时期。也就是说,一个王朝建立一百二十年后,会有农民起义,很快就会被另一个新兴王朝取代。

这种现象大家都习惯了,但很多读者大概不知道的是,这种频繁的改朝换代、改姓,并不是世界历史的常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是这样。

日本天皇诞生于世,他的血统从英国威廉征服一直延续到今天。事实上,只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和越南、韩国,经历过周期性的“农民起义”导致政权更迭的现象。在中国范围内,这种现象只存在于汉族文化地区,西藏和大部分土司统治的地区不存在周期性的所谓“农民起义”或“农奴起义”。为什么会这样?

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县制下,政府的吸纳能力在空之前有所增加,但这种吸纳能力缺乏有效的约束,通常很快就会超过社会承受能力,导致社会崩溃。当然,这个机制的具体流程我以后会详细阐述。

我要介绍的第四大脉是,在两次大变革期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一方面保持循环,另一方面却向固定的方向演变。

从表面上看,从秦到清的两千年陷入了一个简单的周期,不仅是朝代更替的周期,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周期。比如在皇帝与宰相的关系上,皇帝对宰相采取了防范措施,用身边的临时秘书团队代替宰相或正式的政府机构。

于是,这个小团队演变成了一个正式的政府机构,皇帝成立了一个新的小团队来代替这个正式的团队。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名字不断变化的原因,从宰相到尚书省,再到通书门下的平章,再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部尚书。

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朝廷始终信任地方官员,并派临时官员考察。于是,这些巡官逐渐变成了固定的地方官,到了下一个朝代还要制定新的临时巡官制度,持续了两千多年。

当然,这个循环是有进步的。这两千年并不像西方学者说的那样完全僵化停滞。这两千年,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政治技术的不断演进。比如皇帝和宰相的关系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总的趋势是皇权越来越重,越来越轻,直到皇权可以完全取代相权。这种变化影响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我想介绍的中国历史第五大脉,是边疆与中央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新兴政权都起源于边境地区。对夏人来说,商人是边缘人,是东夷。对商人来说,周人也是边缘人,是外国人。一些历史研究认为,周人的祖先很可能是北方的氐人。比如徐中书先生就认为,周人来自北狄的白蒂。在中原诸侯国看来,秦人也是西方蛮族国家,深受草原文化影响。“不与中国诸侯相见,必与蛮夷相见”。然而,最终统治整个国家的,却是这个被视为蛮族的边缘国家。

到了汉朝以后,这种外围与中央的关系也产生了一种固定的格局,即几乎所有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都占据了半个国家或统治了整个国家。鲜卑的北魏、契丹的辽朝、金朝的女真占据了半壁江山,蒙古的元朝、满洲的清朝统治了全国。他们都在东北生活了很长时间。这些民族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鲜卑,契丹,女真,满洲,都是剃额头,剃光头。鲜卑有“八柱”,契丹有“八部”,满洲有“八旗”。

隋唐时期也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开国元勋不仅至少有一半鲜卑血统,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严重的“鲜卑”,这一点在隋唐前期的政治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因此,边缘民族进入中原并不是一时的特例,而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规律性现象。这种规律性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扫描

版权声明:“财迷大叔”所推送文章及配图非商业用途。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删除处理,谢谢

1.《影响中国 读懂中国:影响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影响中国 读懂中国:影响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8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