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7月22日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深海生物资源勘探开发在深海生物勘探、深海微生物资源库标准化、深海生物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22日在厦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海洋协会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率先在中国部署海洋生物资源勘探,获得了大量在医药、环保、工农业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菌种、酶和化合物。,迅速增加中国深海生物专利的拥有量,维护中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带动深海生物圈的探索,在深海生物生命过程和极端环境适应机制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数据地图:6月23日,历时138天,航行18302海里。搭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和96名科学考察队员的“向阳红09”号成功返回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标志着2017年“蛟龙”号试验应用航次圆满结束。图为向阳红09号载人潜水器“蛟龙”。中新社记者林玉照片

——中国深海生物资源勘探和保护取得重大成就,彻底改变了中国在国际海底遗传资源研究开发领域的地位。孙书贤说,在过去15年的海洋调查中,获得了大量深海微生物资源,分离出近万株微生物,建立了第一个深海菌种库。目前共有海洋微生物2.2万株,覆盖3400余种,已建成国内第一个深海微生物宏基因组基因库和第一个深海微生物代谢产物库及信息库。

——系统评价资源应用潜力,获得一批深海知识产权,在医药、环保、工业、农业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完成了海洋医学、生物农药、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和工业酶制剂应用领域4000多种微生物资源的潜力评估。多项研究成果已与国内企业进行了示范和产业化,部分已实现产业化。

-深海微生物功能和代谢机制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对大地理区域深海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初步认识。完成了100多项海洋微生物新物种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使中国成为世界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发现和分类的重要力量。已鉴定的海洋细菌和古细菌有101属133种。

——海洋生物勘探技术显著提高,形成了“三龙”深海勘探、海底微生物长期原位培养等一系列创新型深海装备。以“龙”、“海龙”、“乾隆”为代表的深海装备体系逐渐形成。特别是载人潜水器“蛟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准确获取生物样本的可能性和准确性。同时,将形成完善的深海生物实验室研究平台,为我国海洋生物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遗传资源权益谈判,新协议已提上联合国议程。”孙书贤表示,积极参与协议的缔结将有助于维护中国在公海的权益。

在谈到深海生物资源的规划、设计和主要任务时,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表示,今后要积极获取深海海底生物基因样本。获取国际海底典型环境区域的优质环境样品和生物样品,用于极端微生物的培养和遗传资源的获取。努力突破国际底栖生物及其遗传资源分离、培育和获取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中国获取国际底栖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的探索能力。

同时,开展资源潜力评估,形成深海生物遗传资源商业开发能力。以生物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深海生物资源在工业、农业、医药、环保、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建立深海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体系。

1.《中国深海生物资源探测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国深海生物资源探测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79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