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结束的七国集团(G7)首脑峰会发表联合公报称,建立以价值为驱动、密切协作、市场主导、高标准、多边金融机构支持的“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简称B3W)伙伴关系,计划投入40多万亿美元,满足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需求。拜登称该倡议比中国“一带一路”更公平,可更好地满足各国基建需求。

在中美博弈背景下,拜登政府一系列内政外交政策往往拿中国做文章。然而,国际经济合作虽有其政治属性的一面,归根结底还是要符合经济合作的一般规律,能够满足合作方的实际需要。“基础设施赤字”是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多国的积极支持,根本原因在于发挥中国自身在基建领域的优势,能为全球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

2018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展望》报告指出,2016至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年均约增长3.7万亿美元。即便七国集团真能拿出40多万亿美元真金白银,也无法填补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赤字的巨大缺口。更何况这40多万亿美元从哪里来,怎样保障获益等都是未知数。过去几十年,西方国家一直没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基建融资问题。由于基建是比较艰苦的行业,西方国家历来主要对非洲的矿产资源开发等高获利的行业感兴趣,忽视对当地意义重大的基建行业。近年来,美国政府极力鼓动本国企业进入非洲基建领域,但收效甚微。一方面,美国企业对在非洲进行投资和贸易非常谨慎。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对非洲大陆的外交定位始终不高,对企业扩大在非洲参与的实际支持有限。B3W的根基是通过政府投资,撬动私人资本进入发展中国家,从而增加本国就业和出口,但企业是否回心转意是未知数。

2012年,非盟峰会通过了《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PIDA)》,将2012-2040年间非洲现有各类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进行整合。2019年对PIDA第一阶段进行的中期审查显示,

全部143个项目中只有35%的项目正在建设中或已经投入运营。“开工难”的原因,除了资金缺口,还在于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技术短板、人才缺乏、运营困难等难题。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容易流于表面,重大基建项目的技术准备工作往往严重不足,缺乏落地措施。西方国家官方发展援助ODA主要通过技术援助来提升受援国某方面的能力水平,一般不再使用援助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其项目计划往往无法全面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非洲基建的最大承建方和融资国,在于我们具备资金和技术的双重优势。我国是对外承包工程大国。2020年,74家中国企业上榜《工程新闻纪录》“250家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榜单。在非洲市场上,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成,市场份额本身能够持续转化为成本优势。我国铁路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硬件现代化程度高,各类设备设施技术性能和可靠性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中国企业建设质量高、成本低、项目交付速度快,在基建领域具有毋庸置疑的比较优势。中国一直坚持“授人以渔”的援助理念。如在尼日利亚,中方支持尼建设交通大学,为培养负责铁路运营、维护以及修筑等方面的专家。从培养售票员和列车员开始,手把手教授如何经营铁路。七国集团能否调动企业从事如此细致扎实的工作,同样是未知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导的“结构调整计划”让非洲陷入几十年的债务危机。直到今天,非洲借债仍大量来自于欧美。近年来,西方政客和媒体炒作“中国债务陷阱论”既有抹黑中国的成分,恐怕也有掩人耳目的目的。B3W所谓的市场化、多边机构融资怎么听都与

“结构调整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前发展中国家融资困难的背景下,所谓“市场化”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再次被西方跨国公司通过私有化等手段巧取豪夺?所谓多边金融机构支持是否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被迫接受“附加条件”,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资本的“俘虏”?所谓高标准是否意味着只有美国或西方标准才能行,排斥中国等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从而独霸发展中国家市场,谋取垄断利润?如果上述事实发生,发展中国家恐将陷入更长期的债务甚至是经济危机。

“重建更美好世界”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若只是一句口号,一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承诺,发展中国家也不会把希望寄托在它身上。(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学者)

1.《[环球网]马汉智:“重建更美好世界”,G7动嘴易落实难》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环球网]马汉智:“重建更美好世界”,G7动嘴易落实难》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836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