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德有一篇著名的作品《最后一课》,讲述了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洛林被割让给德国,当地的学校被禁止学习法语。这篇文章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的作品,通过法语调动了法国人民在战败后的民族感情。但是有人提出都德的文章中所言不实,因为阿尔萨斯-洛林有很多说德语的人,当地人民对法国并没有那么强的归属感。那么,历史的事实到底是怎样呢?

01普法战争前的阿尔萨斯-洛林

阿尔萨斯-洛林地区长期以来都是法国和德国竞争的焦点。法国一直试图达到并保持其所谓的“自然疆界”,即西南部边界是比利牛斯山脉,东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东北部是莱茵河。这种战略主张使得法国逐步吞并了莱茵河以西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

17世纪,法国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的统治下逐步征服了现在的阿尔萨斯地区,而洛林地区从16世纪的亨利二世至18世纪的路易十五统治期间也逐步落入法国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也的确可以说是法国人从德意志手中夺取的。尽管如此,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在法国历史上还是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圣女贞德便是一位出身于洛林地区的农村少女。然而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对法国产生真正归宿感的还是法国大革命。

圣女贞德的雕像

1789年,震惊欧洲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法国人民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大旗向旧制度发起了冲击。为了将这次革命扼杀在摇篮里,欧洲其他各国的封建君主均发兵入侵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军入侵法国东北边界,他们一路烧杀抢掠,引发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阿尔萨斯-洛林在地理上靠近奥普两国,因此深受其害,哪怕当地说德语的居民也未能幸免。

在政府的号召下,法国人民纷纷拿起武器与敌人作战,阿尔萨斯-洛林人保卫自己的家乡,也纷纷参加了国民卫队与外敌英勇作战。法国国歌《马赛曲》原本的名字是《莱茵军团军歌》,这首歌最早便是唱响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瓦尔密大捷后,普奥联军被赶出了法国。在这场挽救了法国大革命的关键战役中,法军指挥官、阿尔萨斯人凯勒曼功不可没,他麾下的部队主要以阿尔萨斯-洛林人构成。这支军队后来演变为德意志军团,成为拿破仑在德意志地区南征北战的中流砥柱。由于普奥两国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恨之入骨,因此在1814年反法同盟入侵法国后,阿尔萨斯-洛林再一次遭到劫掠。

瓦尔密战役

02割让阿尔萨斯-洛林

19世纪中叶,普鲁士开始了建立统一德意志民族国家的事业。1864年和1866年,普鲁士战胜了丹麦王国和奥地利帝国,统一了德国的大部分地区,距离完成统一事业仅有一步之遥。当时,德意志南部有一些邦国对普鲁士的统一事业并不十分热心,因此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决定再进行一场战争,来激发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感情,促进统一事业的最终完成。

被激怒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宣布向普鲁士宣战,普鲁士便乘机向法国发起进攻,普法战争就这样爆发了。1870年9月,普法两国在色当展开决战,最终法国战败,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普鲁士也就此完成了统一大业。

拿破仑三世(左)和俾斯麦(右)

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后,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要求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这项举措其实在德国人中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俾斯麦最初就反对这样做,因为他认为这将导致法国对德国永久的敌意。然而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同意了让法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提案,因为他认为阿尔萨斯-洛林将为法德两国提供重要的战略缓冲区。此外,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所拥有的铁矿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于是,德法两国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阿尔萨斯-洛林被割让给了德国,这样才有了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

都德

一战后,根据《凡尔赛条约》,阿尔萨斯-洛林重回法国的怀抱。如今随着二战后法德和解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法德两国围绕阿尔萨斯-洛林所引发的恩怨纠葛也早已解决。

03阿尔萨斯-洛林的归属感

那么,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人民到底有着怎样的民族认同呢?都德笔下哀叹脱离了祖国的阿尔萨斯-洛林人民是不是历史的真相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在那时已经将自己视作法国人,而将德国人视作占领者和侵略者。

阿尔萨斯-洛林曾经也是法国从神圣罗马帝国手中占领的领土,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地区的人民会产生对法国的认同感呢?这和法国大革命有重要的关系,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席卷了整个欧洲,猛烈地冲击了欧洲的旧制度,而且为了保卫革命果实和自己的祖国,法国人民纷纷与外敌展开了斗争。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人民也是如此,当地的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加入了法军作战,在大革命运动的洗礼中,阿尔萨斯-洛林人民的法国认同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法国大革命

另外,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在大革命期间也得到了许多发展机会和政治权利。以平等作为口号之一的法国大革命,给了许多出身平民的人建功立业的机会,许多人在这一时期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阿尔萨斯-洛林人民也是如此。比如上文提到的法军指挥官凯勒曼便是阿尔萨斯人。拿破仑在1814年前敕封的24名法籍法国元帅中,阿尔萨斯-洛林人占到了总数的1/8,考虑到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人口还不到法国总人口的2%,可以说这个比例相当高了。

来自洛林地区的内伊元帅

在革命和战争的洗礼中,阿尔萨斯-洛林人的政治认同也开始逐渐倾向于法国。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法兰西共和国在国内推广法语以传播新思想、激发法兰西民族情感的时候,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没有强制实行推广法语的措施,因为此地本来就拥戴革命,没有强迫他们学习法语的必要。直到1853年,法国才开始规定法语为阿尔萨斯地区的唯一教学语言,并限制德语课程的教学时长。

这种认同感即便是被德国占领之后也未消失,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在德意志帝国中基本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德国政府在当地保留了大量驻军和警察进行监视。而且一战时,德国很少从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征兵,因为担心阿尔萨斯-洛林人会在战场上倒戈相向。

今天的阿尔萨斯-洛林

04文史君说

都德的《最后一课》虽然仅仅是篇文学作品,但其中表达的情感和事件也是来源于现实。虽然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有很多人使用德语而非法语,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认同自己是法国人的事实,语言并不能作为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全部依据,更重要的还是要看他们的表现。即便有相当一部分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并不使用法语,但他们表达出来的爱国情感,无疑证明都德的作品并未说谎。

05参考文献

[英]安德鲁·罗伯茨:《拿破仑大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美]杰弗里·瓦夫罗:《普法战争:1870-1871年德国对法国的征服》,林国荣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作者:浩然文史·ABC之友)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1.《[浩然文史]很多阿尔萨斯洛林人说德语,却自认是法国人,《最后一课》说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浩然文史]很多阿尔萨斯洛林人说德语,却自认是法国人,《最后一课》说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190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