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之前的人口规划给出人口总量不得逾越的控制目标,而最新规划则是确定人口总量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从认为人口越少越好到认为目前生育率过低,需要提升,这种认知差异反映了什么?

姜全宝(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我国上一版人口发展规划是2007年版,如今,新的规划的措词上有一些变化。过去的人口规划,比如“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 的规划,是人口总量控制在多少之内。但是即使控制在多少之内,也不是认为人口越少越好,只是担心人口过多。而这种担心是根源于中国过去对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在1970年代及其后一段时期,希望迅速提升人均发展水平,所以希望控制分母也就是人口总量。1980年公布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也提到30年之后人口问题缓解了,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生育政策了。当前,认识到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长期看生育水平存在走低的风险,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压力较大等。这表明,对于当前人口形势的认识,对于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任远(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我觉得人口发展规划中的人口总量的目标,实际上与1970—198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的人口规划有很大不同。当时有一个说法是将人口在2000年左右控制在12亿,而人口增长预测如果不实施计划生育会达到15亿—16 亿,因此当时的人口规划目标是希望通过规划对人口加以管控。而对于2030年人口规划目标来说,2025年达到14.2亿,2030年达到 14.5亿,基本上和学界对于人口变动的预测相一致,因此现在的人口规划的总量目标,是通过规划来对人口变动进行适应。

在1980年代我们认为生育率越低越好,现在认为生育率太低也不好,长期低生育率还有可能陷入“低生育陷阱”。这样的认知差异说明我们对于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在1970-2000年间,基本尚处于“人口转变”时期,因此降低生育率被认为是促进人口转变历史过程的积极指标,所以生育率越低越好,而在人口转变已经完成以后,我们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体会到长期低生育率对于人口的持续性是不利的,对于人口与发展的平衡关系也是不利的,因此改变了“生育率越低越好”的人口观。

杨雪燕(西安交通大学公管学院教授 )

这种认知差异说明中国政府对于当前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把握和认知发生了根本性变 化,也代表了中国的人口发展迎来新一轮转型。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面临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等矛盾,套句老话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口似乎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性因素,这也就使得控制人口数量的生育政策成为当时人口政策的主旋律。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口发展是为了经济建设服务的。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以控制人口为导向的生育政策的双重作用下,人们的生育意愿逐渐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总和生育率也不断走低,中国的人口形态表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和性别结构失衡等特征。实际上,自2000年以后,就不断有人口学家呼吁放开生育政策。一直到2013年,本届政府才开始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回应,单独二孩政策表明政府在生育政策上开始松动;而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的正式实施也代表了未来中国人口政策的走向,逐渐从人口数量控制阶段过渡到鼓励生育和人口质量提升阶段;强调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 展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一改变是顺应人口发展趋势和历史潮流的。

文章选自《凤凰品城市》2017年3月刊

你会喜欢

1.《我国人口政策逆转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我国人口政策逆转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yule/1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