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在床上刷手机就能轻松买到全世界好东西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中国在物质上有多大的不足。
当时,吃、穿、用都是由国家计划分配的,日常生活都要依靠粮票、肉票、炮票、鞋票、火柴票、发票管理、黑糖票等门票才能维持。关于那段特殊的票务历史,多年来接连出了十多本书。
《票证里的中国》的实物照片都聚集了收藏家李三代毕生的心血,从2万多件收藏品中选出了3000多张具有时代特色的门票。“自从1949年以来,票务的历史全部曝光后,确实给了我们非常震惊的感觉。通过看这些票,可以知道当时中国人经历了什么。否则很难理解什么是“自力更生”,什么是“艰苦创业”。”罗在龙说。
收藏家收藏了2万多张票
《平凡的世界》、《饥饿的女儿》等小说有改革开放前物质短缺时代的详细记录。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生产了什么,生产了多少,都是国家根据社会和人们的需求统一安排和分配的。
1955年《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刷使用暂行办法》发布后,门票将用于平民生活,全国2500多个县市,以及部分乡镇,分别发放和使用各种商品票,计划和供应商品。另外,一些大企业、工厂矿山、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发行了各种门票。中国的机票繁杂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当时没有这些票,真的买不起,出门也寸步难行。
生于1938年的收藏家李三大在计划经济中度过了青年时代,对各种华丽的门票更加熟悉。改革开放时,李三大刚满40岁,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和妻子做生意,找回了以前的爱好,到处收集门票。他前后花了300多万韩元,收集了清朝以来的各种门票750多种,2万多张。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李三大有了建一个民营博物馆的想法。他推出了自己的两层私人住宅,省下了苏联印制的一套人民币,将出售所得的10多万韩元用作启动资金,终于在2003年开办了柳州市票务博物馆。遗憾的是,由于地点和经费限制,博物馆能长期展出的只有他全部收藏品的十分之一。
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罗在勇得知这个博物馆后,有了出版一本票务地图文件的想法。这三台非常赞成拿出所有的票收藏,以便出版社扫描。
特殊时代的集中展示
二三代的收藏品种类繁多,从晚清民国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跨越了千年。通过几个想法,罗在龙决定把重点放在1949年以后发行的门票上,如实地展现这段特殊的历史。因此,《票证里的中国》和以前出版的相关图书最大的区别是,通过粮票、油票、包票等9大部门的门票,全面、多方面地展示了那个计划经济时代。
老百姓以食物为天,粮票当然是家家的“生命之根”。当时粮食和粮食产品都是凭票供应的,没有粮票就买不到吃的。去酒店和食品店可以没钱去,但没有票,没有人卖东西给你。因此,这3台收藏的门票中,数量最多的是粮票、普通粮票、豆制品票、表象销售粮票、补车粮票、军区专用粮票。全国各地的粮票种类可谓五花八门。
1954年国家统购棉花后开始统购。全国各地按人定量发行棉布,实行票务供应。初期每人每年发20英尺,1955年以后逐年减少,每人每年发16英尺、13英尺、8英尺到1962年每人发3英尺6英寸1000万,两个人的一千票攒起来才需要缝一条裤子。这种尺寸的变化也直观地反映在书里的布标部分。
在困难的时代,肉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奢侈品,一到节日就可以埋在肉里。(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肉名言)从1958年开始猪肉供应不足,人们必须用票定量才能买到猪肉。这三代收藏的六票中,表示重量的普通六票、杂物、内脏、脂肪、甚至骨头都有特定票据。
但是从书上可以看到,虽然当时肉类不足,但国家会对产妇肉票、患者肉票、肝病肉票、60岁以上老人肉票、卢洪军肉票等特殊人员给予一定的照顾。在农村,即使家里有人回家,公社大队也可以开具证明,买3~5斤猪肉。
微量机票显示限制不足
书中还收录了很多“微量票”,进一步展示了当时物资短缺的程度。所谓的“微量”意味着标志上标明的东西重量真的很小。比如半肉票、三钱鱼票、一分钱油票等。
从二三代的所长可以看出,产生微量表的原因是原材料极度短缺,要尽量降低基本的生存需求。1958年辽宁省玄武岩发行的一块油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一分钱油票可以买0.5克油,收集100张油票才能买一两个油。因为1962年福州市百货商店供应肥皂票一半以上,而当时国家制造肥皂的植物收费也不足,肥料不足。
皂又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一块肥皂就只能分成几块来供应。“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再三年”,这句民谣背后反映的是当时布料的稀缺。究竟稀缺到什么情况,才能让一件衣服可以反复利用那么久呢?198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曾发行过一厘米布票。
南京粮食局1960年发行的一钱粮票,则表明微量票的出现还与“左”的路线有关。那张粮票上印着“大跃进”时代的宣传画,麦子长得高过人,寓意农业大丰收。而票面上却印着“一钱”(也就是5克)字样,两相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
然而就是这些面值小得可怜的票证,很多普通人还得不到。1963年,上海水产公司印的三钱鱼票,就限定华侨才能购买;芝麻半两,同样也只限华侨。广东省1966年发行的侨汇商品供应证中,华侨才可以买0.2尺布。
票证背后的沉默历史
除了李三台为各门类票证写的简单说明,《票证里的中国》主要以实物图片为主。文字信息虽然不多,但从中仍然可以管窥一个年代的社会史。
1959年的两张“觉悟票”,诞生于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时期。当时全国到处都采用平均主义供给制,干多干少都一样,“大锅饭”严重损害群众的积极性。于是,觉悟票就带有奖勤罚懒的作用,对劳动好、踏实肯干者发红票;对散漫、不按时上下工的发绿票以示惩戒。
1960年代初大饥荒时期,某些特别艰苦的地方每人每天甚至只有二两口粮。饥饿导致营养不良,很多人得了水肿病,随后就出现了“水肿病营养物资供应券”。
而当时全国都出现的“奖售粮票”,背后更有一段心酸历史。罗财勇说,当时农民生产出粮食后,以公粮的形式卖给国家,国家再凭粮票分配给城市居民。“国家为什么要通过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农民去多卖粮食呢?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卖。为什么不愿意卖?肯定是农民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了。”
“看了这些票证,再回顾我们国家在艰难环境中取得的成就,可以说里面包含着每个中国人付出的心血。因为当时城乡差别巨大,城市里物资再紧张还有勉强供应,而很多东西农民根本都买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在票证历史里其实是沉默的。”罗财勇叹息。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物资日益充足,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1993年,全国粮油购销体制改革,粮油价格放开,全国范围内取消了粮票和油票,“票证年代”也宣告终结。
遗憾的是,在票证收藏上耗费毕生心血的李三台,最终没来得及等到《票证里的中国》出版,于2017年去世。那些发黄发旧的票证背后更多的故事,不管李三台的妻子、儿子,还是罗财勇,都已无从知晓。
《票证里的中国》
李三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10月版
1.《【粮票图片】用粮票、六票、炮票、五花八门的票记录物质不足的年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粮票图片】用粮票、六票、炮票、五花八门的票记录物质不足的年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97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