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郎正山老师诞辰130周年。关于郎正山老师和他的摄影艺术,目前正在进行很多研究,但事实上我们很难达到完美的理解和贫穷。我们对郎正山老师的理解通常停留在“集锦摄影”上,但这并不能涵盖郎正山老师一生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作。他留下的大量作品、印刷品中呈现的广阔而巨大的视觉艺术无法概括。因为这是他耀眼的光环中最外在的部分。有一个主题可以帮助你抓住对郎正山老师的浅理解:照片和图画。郎正山老师参加过无数国际沙龙摄影比赛,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国际声誉,参加这种比赛的作品通常都是美丽的沙龙风格,有这种沙龙式的作品风格和绘画的独特渊源。
《月夜》
照片和绘画都被称为图像艺术/视觉艺术,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图像是静态的,停留在平面二维空间。所以最接近照片的是画。但是两者之间有很多差异。最重要的是,照片不是通过画笔和颜料把事物变成图像,而是通过机械装置抓住现实生活的图像。一旦离开相机,我们就无法完成拍摄,相反,当使用相机面对世界时,如果相机前面什么都没有,就无法实现成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摄影名言)但与绘画不同的是,绘画通过画家的想象力,通过对意识客观世界的映射和改造,逐渐建立起完整的艺术形态。因此,照片和绘画最重要的区别是照片的纪实性。照片应该是对现实世界的即时捕捉。
“照片和绘画”中有摄影师的作品有意识地模仿绘画的重要现象。因为照片的诞生一开始就不被承认为艺术。摄影师们不得不另寻出路。因为绘画可以作为艺术品在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如果用尽各种前期后期手法,把照片做成画一样,那不是也应该承认是艺术吗?(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艺术品)所以,首次进入艺术博览会、拍卖行的摄影作品都是模仿绘画的。郎正山老师当年的很多实践也有这样的痕迹,但郎正山的集锦拍摄并不是单纯模仿绘画,而是超越绘画,这一点很重要。他在早期作品《松荫高士》中组合了多种素材,坐在松树、山石、云朵、尤其是屏幕右下角的死者是著名画家张大川老师,因此自然地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照片不亚于类似题材的画。
《松荫高士》
照片发展到今天,到底能做什么,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摄影其实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例如,即时摄影有记录真相的文献价值。因为要面对客观的真相。现代出现了不像沙龙照片一样追求美,也不像即时照片一样追求真相的观念照片,但也有通过屏幕树立一个观念的意图。(威廉莎士比亚,温斯顿,摄影名言)你会发现,在郎正山老师的作品中,这几个价值都和谐地体现了出来。
《临流独坐》
从“高光照片”看中国文化气象
郎正山是当代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他以中国山水画理论为基础,结合摄影艺术的特点,创作了《集锦摄影》,可以在整个世界的摄影史上找到几个来源。郎正山最早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是《春树奇峰》,使用了瑞典著名摄影师雷兰1857年使用的“拼贴”创作方式,但赋予了更深的意义。画面上的柳树、渔船、远山、近处的白沙滩都不是一幅画的原件。他选择了这些独特的元素进行视觉表达,虽然只是简单的合成,但已经有了中国文化的气象,这是他和雷兰最大的差异。雷兰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30多张画面,是一个巨大的空间,讲述了父亲和走向截然不同道路的两个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他用拼贴实现了当时无法拍摄的容量,但目的仍然是讲述忠实的现实和具体的故事,但郎正山选定素材的场景在现实中已经不可能存在了。雷兰要讲故事,郎正山要讲意境,要讲空洞的气氛。郎正山是这么说的。“。(集锦照片)那朵花搬树,绕着干坤转,就像脱离了自然一样,绝不是剪贴雕刻者能比的。这就是我国绘画的道理方法,今天摄影师也实施。”他的出发点是运用中国画的理念。这是他的集锦拍摄对我们最大的启发。
4" width="600" height="813"/>《春树奇峰》
《烟波摇艇》
纸底片视觉效果的中国化
摄影史学家和理论家陈申在《郎静山的摄影世界》一文中曾说:“在郎静山的作品当中,很多作品为了追求绘画效果,采用了一些古老的照相工艺。比如说用纸来做底片,再把这个纸的底片印成照片。这和当年的英国摄影师塔尔博特所发明的卡罗法非常相似。”塔尔博特使用的感光材料是纸,最后印成的照片上会有纸张纤维感的呈现,他认为这种纤维是对影像的破坏,但受限于材料无可奈何。但郎静山却反而从这一点上得到了启发,有意用纸的底片,模拟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因为纸的纹路很像中国传统元代山水画里,画面粗糙皱褶的质感。郎静山把缺憾变成了一种革新,使照片产生了一种中国画的感觉,使画意摄影走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孤亭绝嶂》
极简主义的中国文化的运用
美国摄影家曼·雷和匈牙利摄影家莫豪利·纳吉曾在摄影中做了很多实验,为现代摄影带来了全新的气象,郎静山也和他们的创作手法暗合。有一种被称为物影的创作方式,不是直接拍摄照片,而是把一些透明的、不透明的物品放在放大池上,通过放大式的感光来产生遮挡、半遮挡的效果,从而捕捉光和影流动变化。这是在现代摄影史、现代摄影技法的探索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流派,通过画面产生了更丰富的对于现实的光和影的转换。郎静山先生的物影作品也受此影响,但他把它推广到了极简主义的中国文化的运用,构成一种独特的对于中国文人状态的提炼和简化。西方摄影家们做物影照片时,仅为物影而用影,意在把客观自然的景象忠实地展现在画面中,不再蕴含更多深意;但郎静山的作品把机械的展现过程挪移成了对中国文化的提升。
《物影》
《简约》
不可忽略的目击社会的实践
我们常常忽略郎静山作品中的纪实成分。他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在《良友》画报上登过很多有价值的作品,甚至是有文献价值的传世之作。他对瞬间的敏锐捕捉,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他作为摄影记者的表达,包括拍摄人物的技术,一度被掩盖在集锦摄影的辉煌成就下。而且他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而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捕捉到发现的魅力,对瞬间的把握很有情趣。在郎静山题为《好奇》的画面中,等待被使用的公用电话,打电话的人以及周围人好奇的背影,这趣味的一刻被非常准确地捕捉了下来。它有历史的文献价值,若干年后若要考证这个地域的公用电话亭,当时人们的服饰、人们的生存状态,摄影作品就是最经典的写照。
《好奇》
《上海》
足可比肩桑德的纪实模式
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曾制定过一个宏大的拍摄计划,要拍遍所有职业的德国人。我以为国内可以和他比肩的,就是郎静山的肖像摄影。桑德曾说:“没有什么事情比拍摄一些反映我们时代本质特征的照片更适合我。我非常不喜欢玩一些花招的、矫揉造作的和个人财产式的糖水片。因此请允许我诚实地讲述一些关于我们时代和人们的真实。”郎静山的思维方式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准确性和价值观。他拍摄中国的文人,如齐白石的肖像,把齐白石的风骨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一代文化人不可摧垮的风骨,以及那种生命本质的力量感纤毫毕露。此外,由于郎静山先生国际上的声誉,他也曾拍摄过众多国外的名人,郎静山先生那四五百幅作品所构成的人像长廊,足可以比肩世界上任何一位著名摄影家。
《齐白石》
《于右任》
兼容并蓄和融会贯通
郎静山先生的摄影艺术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对它的理解,直到今天仍然不够。他的创意摄影作品,是对于现实世界观念的多元解读,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能使我们领略到难以想象的世界的空间和深度,尽管画面本身看上去简约,但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可能性无比广阔。我们希望对郎静山的探讨和研究能带来更多元化的认知,也希望为更多的摄影师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摄影并不是简单按快门,它有更多的前景来让我们探索和发挥。
《松鹤延年》
《一瓶清供》
(作者林路,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文编|蔡 晴 张丁妮
美编|慢慢华
1.《【郎静山】郎正山摄影艺术给我们思考的可能性再大不过了。》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郎静山】郎正山摄影艺术给我们思考的可能性再大不过了。》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298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