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的金融业始于晚清,在三四十年代兴衰。但是民国时期无锡北堂竹庄胡同及周边地区是无锡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在江南地区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被称为“钱码头”。1932年无锡有18家银行,都位于这个地区。1937年无锡有10家银行,都位于这个地区。从1940年到1945年,无锡银行发展为40家,其中30家位于该地区。1947年,无锡有87家当铺,其中24家在该地区。但是,随着抗战时期恶性畸形的发展和解放战争时期通货膨胀式的发展,1948年国民政府宣布废除法币改编金圆券,货币金融制度全面崩溃,各种金融机构逐渐关闭,这里的“钱码头”也消失了,退出了历史舞台。

早期竹浆胡同街景

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市长/市场环境

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市长/市场环境。无锡北党“钱码头”的形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运河开始,无锡船民就沿河居住。夏雪市、北唐运河段的宽阔河流为“美码头”、“夫妇俩”、“丝绸码头”、“道码头”、“浙江码头”的形成赋予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无锡米市是中国四大米市的第一位,从1912年到1936年的20多年间,全国四大米市的年交易额、粮食加工能力、粮食仓库容量等无锡米市均居第一位。无锡米西沿运河分布在8个路段,明代以南门白毒港为主,清代中期后转向北堂三里桥、北栅街、黄泥桥、相当多的地方。据记载,乾隆年间,无锡三里桥“米市”粮食的吞吐量高达7800万座。另外,据统计,1949年无锡有246家粮食行,北堂有185家,占全市的75%。

早期三里教美市长/市场展望

北门悬索桥向北,靠近延龙桥以西,有一条久负盛名的胡同,就是明朝弘历年间已经存在的“浦行区”,即无锡的布什。这里是各地土浦聚集的集散地,因此被称为“炮行”。到了干隆年,北党的夫妇俩进入了鼎盛时期,布什从炮行扩展到财神,当时声名远扬的武器炮行、市武器炮行、定性炮行都集中在这个地区。部分浦行将扩展到外地,在常熟、宜兴、江仁等地开设分店。

用早期布做街景

19世纪中叶,无锡已进入大规模养蚕时期,北堂江阴胡同是无锡最重要的沙市,这一时期江阴胡同在这条街上开设了排队收购土社的商会,专门收购了本邑西北乡和江阴、常熟等地努农提供的土社。有趣的是,这个时期开设的钱庄都兼营土事。外面是土萨行,中堂客厅是钱庄,房子后面是土萨货仓。因此,无锡产生的钱社养业公会就是这种营销方式的产物。

早期锡金兹养业公会

无锡段古运河在北门外有一条支路,这里形成了一个叫江尖的小岛,这里是无锡著名的道码头。清末明初,无锡有陶器店18户,江峰泽有陶器尺寸9户,均为批发为主、批发营兼营、叠置兼营的陶器叠大商户。江尖尖

陶器主要来源于宜兴,它是宜兴陶器走向江苏各地的主要集散地。

早期的江尖渚陶器店陶堆(1922年)

无锡的堆栈业,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米市在北塘运河北岸兴起后,催生了运河南岸的粮食堆栈业。上世纪30年代,无锡有堆栈30家,北塘就占了25家。从莲蓉桥到吴桥之间,相隔不到几十米,就会有一个码头,而南岸码头大都以邻近的堆栈名命名。如:达源栈码头、广成栈码头、广仁栈码头、兴仁栈码头等。

芙蓉庄复成堆栈河面(1949年12月)

繁荣的商业经济,势必形成金融行业,所以北塘竹场巷及其周边地区成为无锡乃至江南地区有名的“钱码头”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银行业的兴起及发展

1906年,无锡富商周舜卿集资50万元在沪兴办信成商业储蓄银行,清政府批准其享有钞票发行权,票面印清庆王子载振肖像。次年12月在无锡设立分行,这是无锡创办的第一家商业银行,资本10万两,经营存放款和储蓄业务,地址在北塘的财神弄口。1908年,江南裕宁官银钱局在无锡设立分局,地址在布行弄,后迁至北塘东街。同年,江苏裕苏官银钱局也在无锡设立分局,地址在前竹场巷。1911年,清政府在无锡筹设大清银行,开业当天适值武昌起义,随即关闭。

1907年信成银行发行的十元纸币,票面印有清庆王子载振肖像。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信成银行失去发行钞票权,信誉骤降,总行分行均遭挤兑提存,资金周转失灵,宣告破产清理,1913年信成银行无锡分行闭歇。同期,江苏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官商合办银行和中国通商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亿中商业银行、大陆银行、中南银行、金城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商业银行相继在无锡北塘设立分支机构,地点集中在竹场巷、江阴巷、北大街等处。1929年,中央银行开设无锡分行,地址在竹场巷。此后一个阶段,有银行闭歇,至1937年,无锡共有银行10家。

成立于1913年的交通银行无锡支行(1936 年)

成立于1947年的亿中银行无锡支行(1948年)

日军侵占无锡时,先期一些银行或停业或转移,后期又开设了一批分行。1940年2月日本朝鲜银行设立无锡派遣员事务所,地址在通汇桥下。1941年9月伪中央储备银行在无锡设立办事处,发行“中储券”,经营存、放款和汇兑业务。这一期间,无锡陆续开设银行40家,在布行弄的有上海工商银行无锡分行、金康银行、振华商业银行、兴源银行、中业信托银行无锡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在江阴巷的有中国布业银行、华业商业储蓄银行、大业银行、华丰银行、大生银行、华大商业银行、谦和商业银行、信义银行、厚生银行、同源银行;在财神弄的有联华银行无锡分行、永泰银行;在北大街的有华新商业银行、同和商业银行、滋丰银行。

成立于1930年的江苏省农民银行旧址

成立于1934年的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无锡分行(1948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勒令日军占领期间所设银行全部停业,因抗日战争停业的银钱业则可复业。官商合办的地方银行——无锡县银行于1946年1月首先开业,股金总额1000万元,其中商股80%、官股20%,先期地址在城内寺后门,后迁至莲蓉桥堍。国民政府直接控制的江苏省银行、江苏省农民银行也陆续在无锡北塘原址复业,另有10多家商业银行相继开设,地点大多在北塘地区。至1949年4月,无锡共有银行21家。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无锡分行复业,《征信所报》1946年第42期专门作了报道。

钱庄的兴起及发展

无锡早在1570年前后,已有兑换铜钱和纹银的钱铺。1851年冯裕堂开设公记钱庄,1861年通信钱庄、恒大钱庄又相继开设。3家钱庄以兑换银钱为主,兼营金银饰品典押业务。1869年,单毓德创设恒德钱庄(后改名达源钱庄),开始经营存贷款、汇款、兑换和贴现业务,兼营金银买卖,代售股票、债券,代银行发行纸币。稍后知仁(后改名辅仁)、亨茂等六七家钱庄又陆续开设,因业务清淡,兼营土丝买卖。

《商兑(无锡)》1925年第三期发表文章《无锡钱庄概论(连载)》,详细介绍了无锡钱庄早期发展概况。

1888年起,南漕北移,无锡米市鼎盛,工商人士集资开设钱庄之风开始盛行。1896年荣熙泰在上海与人合伙开设广生钱庄,同年在无锡设立分庄,由荣德生任经理,经营邻近各县汇划业务。次年钱庄增至10多家,同业间与工商业间业务往来日趋频繁。1902年,单松坡倡议钱庄与其业务关系密切的土丝业联合组成锡金钱丝两业公所,地点设在竹场巷,办理同业间票据清算业务,议订银钱兑换市价、拆放利率等,各钱庄按其每日议订的市价、利率统一挂牌执行。

《交通银行月刊》1923年第一卷,详细介绍了无锡钱庄上世纪20年代初经营状况。

民国初期,政局不稳,又受天灾影响,米市不振,钱庄停业过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无锡民族工业蓬勃发展,商业开始兴盛,新设钱庄增多。上海颜料商薛宝润、贝润生等在无锡北塘投资开设永吉润、端昶盛、同和盛、宝康润、盛康盛、瑞裕等6家钱庄。1922年,钱丝两业公所改组,成立无锡县钱业公会,制订会章业规,钱庄实行有限责任制。当时,无锡虽已有6家官商银行分支机构设立,但工商企业仍乐于与钱庄往来。至1932年,还有钱庄18家,资本总额122万元,营业总额1335万元,在无锡银钱业中仍居主要地位。1933年废用银两,改用银元后,钱庄失去“银兑”“银拆”之利,1934年,永吉润等5家钱庄闭歇。1935年实行法币制后,钱庄日趋衰落,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无锡钱庄仅存7家。

1933年起无锡钱庄日趋衰落,《人报》1934年2月11日专门作了报道。

1937年,无锡沦陷后,钱庄全部停业。1938年才陆续有济通、大丰、汇源、惠利、安达等小钱庄、银号、汇兑号出现,主要经营无锡与上海之间的汇划业务。1941年,汪伪政府设立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中储券”,物价不断上涨,市场虚假繁荣,原银钱业人员和投机商人又纷纷开设钱庄,吸收游资,投机经营。是年底领有营业执照的钱庄、银号多达四五十家。

成立于1924年的复元钱庄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勒令在沦陷时期开设的钱庄全部停业。1946年,战前停业的慎余、德丰、福裕、复元、永恒丰、增大、源丰7家钱庄先后获准复业,地点均在北塘地区。主要经营短期贴现和黑市拆放,钱庄在无锡金融市场上已无足轻重。但300余家地下钱庄则活动猖獗,竹场巷地区成为最主要的地下交易场所,其经营业务量数倍于正式金融机构。

因税捐稽征处舞弊案影响,地下钱庄停业,游资流入市场,无锡《导报》1947年6月22日专门作了报道。

典当业的兴起及发展

无锡较具规模的典当始于1869年,由清廷大臣盛宣怀与汪君合资在吴桥堍开设济通典当,资本600万文。其后,丁佩卿、须沛若、陆伯英先后开设济顺典当、永裕典当、允济典当。当时为适应民间借贷需要,清政府鼓励设当。经营典当,稳定可靠,获利丰厚,典当日增。1909年,城乡共有典当25家。清末典当利率为月息3-5分,高时7分,借款期限最长为27个月。

民国初期,典当主要收押物服饰因朝代而改换,典当押品到期不赎现象增加,没收当物难以变价,资金周转受阻,经营亏损严重,典当时有闭歇。至1922年,无锡尚存典当19家。1924年,受齐卢战争影响,大多典当关门歇业,以后典当业又逐渐复业。到1932年,无锡典当增至32家,资本额大多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

受齐卢战争影响,所有典当关门歇业,《无锡新报》1924年8月29日专门作了报道。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无锡,典当业蒙受战火洗劫,全部停业,此后又陆续恢复。沦陷期间,典当规模缩小,更名为质店。较大的质店有济元永记和裕民两家;其次以日本人名义开设的质店十数家,经日本领事馆许可营业,实际经营者为中国人。随后又有原典当失业人员集资设立信大、永兴等30余家质店,资本一般为三五百石米。1940年,汪伪政府发布《质店暂行规定》,凡经营质押业务的旧货店均须领取营业执照,质店增至105家。

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典当业经营困难,《锡报》1939年10月30日专门作了报道 。

1945年,汪伪政府崩溃,“中储券”币值暴跌,无锡典当业再次遭受打击,纷纷倒闭,无一幸存。抗日战争胜利后,典当陆续复业,且畸形发展,全市共有质店131家,参加质典业同业公会者计98家,资本少者只合大米一二百石,多者七八百石。1948年8月,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限令质店业以法币折换金圆券,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金圆券大幅度贬值,质店全部倒闭。

受金融动荡影响,典当业频于崩溃,《锡报》1948年1月25日专门作了报道。

抗战时期的恶性畸形式发展

对无锡北塘金融中心的冲击,第一次源于抗战时期的恶性畸形式发展。

无锡沦陷后,日本政府和日伪政权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统制,利用货币发行、控制比价、转嫁危机等形式为其统治服务。其中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开设银行,发行纸币,强制使用日本军用手票、华兴券和中储券。日本军用手票是侵华日军发行的钞票,开始日本军用手票与法币是等值使用的,以后逐步拉大日本军用手票与法币的比价。1943年4月,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利,军费激增,为转嫁负担,在华的战争费用又全部改用中储券支付,并停止发行日本军用手票。

日商朝鲜银行在锡设立派遣员事务所,《锡报》1940年2月3日专门作了报道。

这一时期,无锡金融业为日伪银行控制,伪币泛滥,物价飞涨,投机盛行,金融业畸形发展,公开挂牌的银行、钱庄(银号)即达90余家,向保险业同业公会登记的有华商保险机构21家,日资保险机构7家,典当100余家,地下钱庄和私营拆放者更不计其数。表面上看金融机构不少,但金融秩序混乱,货币贬值,利率猛增,给金融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日军占领无锡后,各银行原址均被没收,《锡报》1939年3月28日专门作了报道。

解放战争时期的通货膨胀式发展

对无锡北塘金融中心的冲击,第二次源于解放战争时期的通货膨胀式发展。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中央银行大量发行纸币,造成通货膨胀,无论是法币、关金券直到最后的金圆券,虽然面值不断扩大,仍抑制不住物价飞涨的势头,无锡人对国民党政府发行货币失去了信心,分别在市上抢购金条、银元等硬通货作为保值。于是在北塘莲蓉桥周围,包括竹场巷口、江阴巷口、北塘大街、胜利街等地段,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金银交易黑市。每天从上午到深夜,这里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几乎寸步难行。各条主要街道都站满了黄牛、贩子,手拿银元,高喊“大头”(袁世凯像)“小头”(孙中山像)买进卖出,一片混乱景象。

抗战胜利后,无锡通货膨胀,一片涨价声,《锡报》1947年2月16日专门作了报道。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为挽救财经危机,颁发《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废止法币和关金券,发行金圆券,限期收兑所有法币、关金券及黄金、白银、外币,强制管制物价。但发行仅2个月,无锡物价突破限价,抢购风行,投机猖獗。10月19日,蒋经国亲自来无锡召开江南11县县长、参议长等会议,设卡封锁水陆交通,全面管制物资、物价,但已收不到任何成效。11月1日取消限价,物价飞涨,币值猛跌,金圆券面额高达50万元、100万元,市民被迫以米或银元计价交易,金圆券丧失了它应有的货币职能。金圆券虽然在无锡仅仅流通了250余天,但它彻底摧毁了无锡的金融制度,给无锡金融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无锡北塘“钱码头”从此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抗战后设立的中央合作金库总库无锡支库同仁摄影(1947年)

国民党政府发行金圆券后,给无锡金融业造成了致命打击,《人报》1949年3月13日专门作了报道。

1.《【生态裕苏42度白酒】——民国时期无锡北党“钱码头”的兴衰历程弹指可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生态裕苏42度白酒】——民国时期无锡北党“钱码头”的兴衰历程弹指可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06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