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有时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冬天/严寒中喝酒取暖的桥段。喝酒的人也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喝酒后皮肤发红/出汗,甚至热得想脱衣服。因此,更多人认为喝酒可以提高体温。
但是,也有不少反对意见称,夏天喝点啤酒会降温,擦酒精棉签时会感到凉凉。电视上也经常看到药物不退烧的时候擦拭烈性酒,给发高烧的人降低体温。
那喝酒到底能不能提高体温,还是能降低体温?这种截然相反的说法,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这次的饮食和心情将有助于理解酒精和体温的关系。
1.“酒精毯”现象
事实上,喝酒后感到温暖并不是实际体温升高,而是产生了“温暖/温暖”的错觉。这是大脑对人的体温做出错误评价的表现。人们认识到的体表温度被误认为核心体温。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酒精毯子/啤酒毯子”现象或“酒精斗篷”现象。
和人类差不多的感觉还有吃辣椒。吃辣椒的时候,人燃烧的悲伤是辣椒对细胞的刺激,所以无论是把辣椒或高度白酒放进嘴里,还是涂抹在身体的任何地方,都会有这种感觉。
饮酒带来的温暖感觉是酒精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使血液流向外周,增加皮肤部位的血流量和热量,皮肤会发红或出汗,皮肤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递给大脑,说:“现在很热。因为通过汗水和蒸发正在冷却热量。”大脑根据这一信息发出“采取措施降低体温”的指示
酒精不能提高体温,喝酒引起的温暖错觉主要是人体热量重新分配的结果。酒精会使热量从核心部位(如内脏和大脑)流向皮肤,这时人的体表温度会升高,人会感到温暖,但核心体温实际上会下降。分配给皮肤的热量越多,核心体温下降得越多,所以酒量越少,喝酒会脸红,皮肤发红出汗等,人的核心体温下降得越快。
2.体表温度往往不能准确预测核心体温
体表温度是指皮肤表面、皮下和肌肉的温度。人体体表温度的波动范围很广,容易被环境温度控制。
寒冷的冬天,人的体表温度往往低于核心温度,出现手脚冰凉、脸颊冰冷等现象。人们通过感觉寒冷、加衣服、吃东西、呆在温暖的房间、喝热水、运动等多种方法提高体温,减少寒冷的感觉。即使冻得皮肤冻伤,只要核心温度不变,就不会出现生命危险。我国黄河以南地区冬天没有供暖制度。那里的温度比北京高近10度,但每年冬天春天有不少人冻伤脚趾、手指、耳朵等,但北方冬天几乎没有冻伤。但是这些都不影响身体健康。真正的核心体温和体表感觉不是一回事。食物和心脏中学时代在中原度过,每年都感到冻伤脚趾的不适。
炎热的夏天,我们在20度空调的家里呆了几个小时后,皮肤看起来和常温差不多的常温(20度),凉爽干燥,这时体表温度可能明显低于核心温度(37度)。但是夏天在户外干燥难熬,皮肤潮湿粘稠,人们穿宽松通风的衣服,尽量在树荫下行走,多喝水等,降低体温,这时体表温度和核心温度差不多。
同样地,冬天
冰天雪地的东北烤着炉子,也不会让自己的核心温度上升。这就是人体的真实温度自控能力。核心温度指腹腔、胸腔和颅腔的温度。核心温度一般在37度,正常波动范围在36.3-37.5间,这种相对稳定的核心温度能让人体内的酶维持良好活性,让身体各个器官能正常工作。核心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危及生命。
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体表温度和核心温度的差异,但出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我们无意中都会通过核心温度来判断健康状况。比如,人们不会简单根据皮肤体温就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发烧,而是碰碰额头、摸摸手心脚心(主要是对孩子),用温度计等这些更能反映核心温度的方法来判断是否发烧。
3. 体表温度的调节与核心温度的调节不同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的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是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人的体表温度可受大脑有意识调控:当体表的温度感受器向大脑传递热的信息时,大脑就会促使人体脱衣服、去凉爽的地方、减少运动、喝凉水、吃冷饮、凉水擦洗/洗澡等方式来降低体外温度,加强散热,从而降低体表温度;而当温度感受器向大脑传递冷的信息时,大脑就会促使人体加衣服、打寒颤、去温暖的地方、增加运动、喝热水、吃热东西等方式来增加体表温度。
人的核心体温的调控类似于心跳的控制,这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维持正常的核心温度。核心温度的调控通常处于意识水平之下,不需要我们有意识的控制,只有当温度太低或者太高有危险时才能被我们直接觉察到。
体表温度的调控和核心体度的调控是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体温调节的关键是保持正常稳定的核心温度,体表温度调控不仅是为了维持皮肤等外周部位健康,更是为了维持核心体温稳定。
4. 喝酒能预防冻伤吗
人们常说,喝一口酒、暖暖身子!喝酒能升高体表温度,让人感觉到暖和,那是不是就能预防冻伤?很不幸,答案依然是否定的,酒精不能预防冻伤,反而会加剧失温和冻伤,甚至冻死。
喝酒后短期内能增加流向皮肤、手指、脚趾和耳朵等外周器官的血流量,升高这些部位的温度。但饮酒后产生的热的错觉又会使人采取不恰当的举措,比如在冬天不戴帽子和手套,这些都会加速热量流失。
人体抵御低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收缩血管,减少流向皮肤和外周的血液,减少热量流失,保证核心体温。这与酒精的作用正好相反。寒冷时发抖/打寒颤也是身体保持温暖的措施之一,而酒精会抑制这种身体自然产热能力,从而加速失温。
《纽约日报》2015年报道过这样一个不幸的案例:一个20岁男生喝醉后决定徒步9公里回家,因为感觉热还脱掉了外套,最终冻死在了路上。其实不仅是美国,我们也经常在国内听说,朋友一起喝酒后晚上没有找到家,冻死在外边的事情。
5. 喝酒会引起中暑吗
在炎热的环境中大量饮酒会显著增加中暑甚至热射症的风险,不过这并不是因为酒精升高了体温,而是因为酒精破坏了人的体温调节能力。
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可像镇定剂和麻醉药一样抑制大脑神经活动,而在麻醉后手术时,医生们都会注意监测病人的体温情况,防止体温过低。历史上也有过因为缺少麻醉剂而给伤员喝酒镇痛做手术的事情,都说明了酒精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做了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当大量饮酒,血液酒精含量增加时,进入大脑特别是温度调控中枢的酒精可抑制这一部位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降低人维持正常核心体温的能力。如果此时处于炎热环境,无法有效降温就可能导致核心体温升高,出现中暑或热射症。
对于很多人来说,夏天时喝啤酒是解暑的最佳方式之一,不过这时候让人觉得凉快的是冰镇啤酒带走一部分体温,而不是啤酒中的酒精帮你散热。
6. 发烧与喝酒有关吗
喝酒会引起核心体温降低而不是升高,喝酒不会直接引起发烧,喝酒相关的发烧往往与宿醉有关。
宿醉发烧的原因主要有3个:
- 脱水。酒精会促进身体排出水分,酒后没有大量喝水时可出现这种情况。
- 低血糖。酒精会抑制肝脏产生葡萄糖,如果酒后呕吐或者饮酒时没有吃东西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 免疫反应。一次醉酒即可引发肠漏,导致肠道微生物(如细菌)、细菌毒素和其他不应该逃逸出肠道的物质进入血液,以及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乙醛等,都可引发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发烧。
7. 酒精与体温和体温调节能力
酒精会扰乱人体对温度的正确感知,损害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
7.1 短期内酒精可引起体温昼夜节律的异常
人的体温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37度上下波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早上醒来后体温逐渐升高,中午会有一个小的起伏,之后继续升高,晚上睡着后体温逐渐降低。
研究发现:酒精会扰乱体温的昼夜节律。喝水不影响体温的昼夜波动,而喝酒会引起最高体温降低和最低体温升高,从而减小体温波动的范围。
7.2 长期内酒精可导致低体温症
经常醉酒的人体温往往低于常人,一般在35度左右。
7.3 酒精引起的体温调节能力降低
酒精对体温调节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温度的正确感知能力减退,喝酒可让人产生温暖错觉,从而不能正确感知环境温度并且自体做出相应调整。
- 大量饮酒会降低食欲,增加低血糖风险,降低发抖/打寒颤能力,阻碍身体的自动保温能力。
- 下意识地脱衣服“散热”。喝酒会让人在本该保暖的寒冷环境中脱去衣物,散发自己感觉到的温度。
- 睡觉。喝酒会让人感觉到困倦,很快入睡,甚至在低温情况下也不会醒来。如果没有人发现的情况下会直至失温冻死也无任何知觉。
- 增加热量散发。酒精的舒张血管作用会增加皮肤和末梢器官向环境散热,即使处在本该保暖的低温情况下。
- 严重的慢性酒精中毒者可出现韦尼克脑病,体温偏低,并伴随精神神经症状和共济失调症状。
8. 食与心温馨总结
- 喝酒后产生的温暖感觉实际上是一种错觉,人的体表温度升高但核心体温却是在下降,特别是喝酒脸红的人核心体温下降会更明显。
- 酒精会影响人的温度觉知,让人觉得暖和,在温暖的环境中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在寒冷环境中,这种温度错觉会让人采取降温措施,增加失温甚至冻死风险。
- 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大量饮酒会损害体温中枢控制核心体温的能力,让人在炎热环境中也无法抑制核心体温上升,增加中暑和热射症风险。
- 酒精一方面让人有意采取不适当的措施调控体温比如冷天脱衣或冷地里睡觉,一方面降低身体自动的保暖措施比如发抖/打寒颤,从而严重削弱人的体温调节能力,让人难以维持正常的核心体温。这在温暖环境中不会有严重危害,但在寒冷环境中或炎热环境中却可能致命。
参考材料
本文由食与心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1.《【白酒加热水喝的好处】喝酒能保暖吗?为什么会有人喝醉冻死?有人喝醉后发烧吗?》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白酒加热水喝的好处】喝酒能保暖吗?为什么会有人喝醉冻死?有人喝醉后发烧吗?》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54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