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 雨水正月中》
初衣解诗:雨水节气是正月的第2个节气,此时大地回暖,以长江中下游为例,此时进入了春天。而黄河流域,在汉唐时期,较现在和暖,流传下的节气诗词,可以成为当时气候和暖的佐证。“雨水”节气成为了重要的农耕文化的组成部分。到现在依然对中国的农事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是一部起源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历法,经过后人的修订解释。
对“雨水”的解释是这样的:“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为雨水矣。”实际这只是一个观察得出来的现象。就是这一时期春天来了,雨水增多。能够让草木发芽的,滋润的只有雨水,这是因为东风来了,解除了天地的寒气,播下了雨水。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看待这样的说法,肯定觉得有逻辑不通的地方。
因为当代的气象学家会告诉你,降雨是因为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候,向大陆北方挺进,随着温度持续在10度左右或者以上,这种雨水称之为春雨。但是古代的先民们,自然没有当代学者这样的宏观,他们会从一些微观中观察季节和生物的变化。
流传下来的一组24节气诗,是唐朝的丞相元稹组织编著的。也集中了先民的各种观察和智慧,运用诗词的精炼华美,来描述了各个节气的特征和现象,成为许多家庭和旅人的必备日历工具。
关于雨水,有着特别情景交融的表达。
“雨水洗春容,平原已见龙。”这说的是雨水节气里,春雨潺潺,让春天露出了更加俊俏的容颜。所谓平原已见龙,是指山岗草木,听雷而发,展现了勃勃的生机。春雷响过之后,万物抬头。
“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这种獭祭鱼的现象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就像是两岸猿声啼不住,现在也已经成为难得的现象。但是唐朝,整体的气候温暖湿润,大部分的森林还处在相对原始的状态,许多山川河流维持着一派自然的风貌。这个中间可以观察到雨水节气里一个特殊的现象。
那就是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水獭,因为水中的鱿鱼增多,水獭开始在水中出没。这种水生的哺乳动物,捕捉春天的鱼,很有一套令人惊异的方式。它们将鱼叼出水中,用短的上肢,将鱼一条条的放在岸上,由于这种水生的哺乳动物颇像人类,它们围绕着鱼,用上肢来摆放鱼,而它们上肢又经常的合拢在一起,仿佛是一种祭奠的姿态。所以这种奇异的景观,成为春雨节气中的一个标志,叫做獭祭鱼。
实际上这是水獭,在春天出来觅食的一种自然现象。看到的人一定会觉得又可爱又憨萌。结果后人,将獭祭鱼,来形容那些沉在书中的书呆子,为了找一个典故,不断地合起手,在摊开的书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典故。
而且在古代的诗人当中,谁获得了这个称号呢?是李商隐。因为李商隐的诗词用典隐晦,且必定是有来源,后人想象他,为了难住解读者,一定是像獭祭鱼一样的在找典故,为难后人。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李商隐深通儒释道三家典籍,一生又颠沛奔波,真正留给他岁月静好的时间是不多的。只能说这是诗人平常的积淀和过人的天分,而足可以让后人瞠目结舌。不知道一向深沉的李商隐拥有后人赠给的这个称号,是快乐呢,还是反感?
在唐朝有很多描写獭祭鱼的诗词,这也证明了在唐朝,湿地和江河自然环境保护的很好。但是獭祭鱼在当代已经非常难见了。
就是大雁北飞,对于劳碌在都市的人们,也很难随时仰望天空去捕捉。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这话写得真真极好。云色怎么轻又重,风光怎么又是淡又是浓?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但这正是雨水节气的魅力,这是春天由浅入深,一种最欢喜的表达。你看到了春光浅,但马上,它会朝着越来越热闹的春天走。那淡淡的云彩,那浅浅的风光都是前奏。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这就是最美的初春,因为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都是上升路线,给人无比的清新与振奋。还没有到2月,已经能够感知无限的春意,那初开的花,是引领,等待你的必将是春光无限。
元稹所编修的24节气诗,以及客观,语句精炼,情景交融,典雅,而成为唐朝节历的范本。新疆出土的两本唐朝二十四节气诗,代表着这种日历成为普通旅人的随身抄本,遥想在当时,也是万户千家的必备之物。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1.《【二十四节气水雨】专题二十四节气之雨水:天一生水,东风解冻,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二十四节气水雨】专题二十四节气之雨水:天一生水,东风解冻,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5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