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二十四节气有关的神话故事,干货看这篇!非常有意思的二十四节气传说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们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遗的项目,其内在包含的文化内容,古往今来,同步伴随着大量的故事和传说。

发现都是好有意思的哦。

收罗几则供大家共同交流,或许能为以后艺术人士的创作提供些灵感。


“蝼井仙师”立节气

传说,有一个“蝼井仙师”,元神是一只住在枯井里的白蚁,一直在修行,经过万年之后,终于成仙。

他在井里的时候,经常观察天气、环境、星宿的变化。每当气候发生改变的时候,他就在居住的洞内放上一粒石子,为了区分不同的时间和变化情况,每次放石子都取一个不同的名字……

如此反复确认,当发现那些变化开始出现相同重复之后,一共放了24颗石子,于是,以后就确认二十四节气。


【数九寒冬冬至起】

传说,古代有一人喜欢画梅,冬梅漂亮他特喜欢画,从感觉到“冬意”之日开始,每天画一朵梅花,每9天画完一枝,待画完9枝“九九八十一”朵梅花之后,冬天便彻底消失,出现“九九艳阳天”了。其人乐此不彼,多年如此。

后来,人们把画家开始画的那一天便定位“冬至”日,后来有逐渐有了另一种“民间计数法“:寒冷的冬天,自冬至开始,每9天为一个周期,“三九严寒”等便是由此而来,等数万九九八十一天,便是过完了“数九寒冬”。


有个古人叫祖艺

传说,上古有个人,叫“祖艺”,着迷于研究时间变化,不知做过多少种尝试:曾将一年分为八个月,后来发现不行,冷热循环不对。后来,又尝试改到10个月,还是不行。再之后,他来到了东海,根据海水、潮汐、月亮,观察了至少15年(现在的时间长度)。

之后,回家了,就把这种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最后发现,分成24节是比较适合的,每2节为一个月。

那个古时候,大家最主要的就是种地畜牧啊,最后发现,根据这节气来种地,比较合适了。

春夏秋天的各种玩法,看老百姓的智慧指数,一套一套的,有多高啊有多牛!!!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很多,包括其间含有各个具体分支细节的、有文字记载的、仅流传于口头的,比如端午吃粽子的,等等,可以说不枚胜数啊,如你能补充,欢迎跟帖!


——檀纸间,宣纸艺术最新资讯——

——点击右上角“关注”,可第一时间获悉——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1.《二十四节气有关的神话故事,干货看这篇!非常有意思的二十四节气传说》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二十四节气有关的神话故事,干货看这篇!非常有意思的二十四节气传说》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59287.html

上一篇

二十四节气六十甲子分别是什么看这里!图文告诉你:中国二十四大节气!

二十四节气六十甲子分别是什么看这里!图文告诉你:中国二十四大节气!

二十四节气六十甲子分别是什么相关介绍,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与牛有关的二十四节气看这里!贵州黎平:牛耕节展现农耕文明

与牛有关的二十四节气相关介绍,5月21日,在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举行的牛耕节上,洋洞村村民在犁地。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洋洞村举行牛耕节,家家户户开田犁地,山沟里、梯田上都是牛耕场景,展现一幅幅传统农

二十四节气学堂雨水,干货看这篇!好雨时节 润物无声(二十四节气·雨水)

二十四节气学堂雨水相关介绍,来源:人民日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的细雨总会带来绿意朦胧的记忆。“雨水”的到来是一个预告。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正值“数九”中“七九河开,八

2022二十四节气预测农业专题之今日大寒,预测2022年干旱还是水涝?看看大寒的表现就知道

2022二十四节气预测农业相关介绍,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不少朋友把大寒看作是一年中的结尾。大寒过后迎来立春,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大寒节气在“四九”内,因此,提到大寒,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寒冷,这是没错的,根据数据统计,在南方地区

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专题之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相关介绍,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冬日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冬季的到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

云游二十四节气——“一叶落知天下秋”

怎么写二十四节气的美文相关介绍,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说给我们听的语言,也是古人诗意栖居的创造。人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气候而作,随岁月流转。 每年公历的8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