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梅州市农业产业中的一大支柱,不乏一些好品种好品牌。其中 “梅州特色茶”——梅子绿茶,因其出产于兴宁市福兴街道的梅子村而得名。半个多世纪来,梅子绿茶走过了从辉煌到衰落,从衰落中又重生的历程。梅子绿茶能够重新焕发生机,其中重要原因是注重品质再造、重塑品牌。
上世纪60年代初,梅子村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动农民群众种植茶叶,1963年创建了村办集体企业梅子茶厂。很快,全村每家每户乃至一部分邻近村的农民群众都种植了茶叶。开始种植便获得了成功,农民群众收入、村集体收入明显高于其他村,“梅子绿茶”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70年代中期,国家农业部为梅子茶厂颁发奖状给予表彰奖励, “梅子绿茶”从此名声大作。那时,梅子茶厂自身就拥有80亩的茶园,后期兴宁市(县)又免费或低价拨出茶苗给当地农民群众种植,全村茶园总面积超过了300亩,达到了最高峰。种植规模及梅子村农民群众收入、村集体收入在当时来说,让其他村和农民群众觉得遥不可及又十分羡慕。
到了80年代中期,由于梅子绿茶“价钱好”,一些农民群众为追求产量,采茶时不断出现“连枝带叶”的情况,梅子茶厂也为了追求产量和速度开始粗糙制作。“梅子茶”声誉受到了严重影响,以致由消费者创造的“梅子茶——梗半”歇后语远近流传。(在客家话中“梗” 与“减”同音,这一带有嘲讽意思的歇后语形象地表达了梅子茶质量、茶叶效益严重下滑的情况。)
梅子茶从此越来越卖不出去,群众种植管理的积极性也到了“减半”的地步,大量茶园失管荒芜。到了90年代中期,梅子茶厂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自身的茶园面积也萎缩到只有35亩,无奈之下也只能以茶叶抵兑工人工资。
1977年就开始在梅子茶厂工作的工人王伟浩见证了茶厂从辉煌跌入低谷的过程。眼看着茶厂每况愈下,他心里十分难受,但凭着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茶厂的热爱,他坚信能把茶厂救过来。
1995年,在众人都不看好的眼光中,王伟浩承包下了梅子茶厂。包下茶厂后,他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为注重的不再是价钱而是品质,茶厂一直信奉的“头轮养二轮采”春茶采摘原则已不适时宜。 “头养二采”的方式就是在开春时节第一茬尽量少采摘,以便在第二茬时有更高产量,但是第一茬的品质比第二茬要高很多,价钱也明显要高,是一种追求数量而不注重品质的做法。
王伟浩脑子灵机一动,不遵守茶厂原来采摘方式,通过反其道而行的方法,实施“头轮采二轮养”策略,还带动农民群众在管理茶苗时坚持使用家肥,不施化肥,不打农药,进一步提高了茶叶品质。现在村里还有10多户群众是完全按照茶厂的标准要求种植管理和采摘茶叶,对此茶厂给予全部收购,不按要求的一般都拒绝加工和收购。在此基础上,茶厂茶叶每年都会接受抽样检测,由省、梅州、潮州、兴宁各级各地专家亲自到茶园里采摘茶青进行检测,年年各项指标都显示为优良。
经过多年努力,“梅子绿茶”品牌得到重塑,2015年摘取了“梅州特色茶”的荣誉。农民群众的管茶积极性逐步恢复,目前全村900多户3000多人,360家左右是种植加工茶叶的。全村农民群众分散的茶园合计100多亩,茶厂仍然有35亩茶田,茶叶品种梅占70%、云南大叶茶20%、水仙约10%,还有茶厂10多亩单枞。全村茶叶平均亩产200市斤干茶,平均价格达到了每市斤120元。“梅子绿茶”都是脱销状态,从未有过库存,有时一些客户为了能够抢到梅子绿茶,硬是全程甚至熬夜等待整个制茶过程,只为了那一袋新出的“茶”。
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茶采摘季,“梅子绿茶”已是一片生机勃勃,梅子茶厂也已着手“头采”。 为进一步做大“梅子绿茶”,按照梅子村委和梅子茶厂的计划,将动员和带动该村把农民群众的茶叶重新管起来,让“梅子绿茶”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致富宝”。据王伟浩介绍,梅子村已经失管,但有条件通过改良补种、除草修剪重新管理起来的茶园约有150亩,目前村委和茶厂正在与农民群众沟通协调,寻找老茶园焕发新生机的模式。
【全媒体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钟思婷 刘海阳 丘子杰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1.《梅州产什么茶 梅州有什么茶》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梅州产什么茶 梅州有什么茶》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267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