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的出现

绿茶是我国最早创制的茶类,是茶鲜叶经过杀青(蒸青或炒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的成品茶,冲泡后绿汤绿叶。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绿茶制法开始,到12世纪经推广应用炒青绿茶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余孚,1999)。

黄茶的出现

黄茶起源较早,据史料推测,公元7世纪就已出现了。当时黄茶是由一种自然发黄的黄芽茶树的芽叶制成的。据《寿州志》记载,产于霍山县(古称寿州)的霍山黄芽茶,唐初时已闻名退迹,中唐时已远销西藏。

黄茶全套生产工艺,大约是在明隆庆年间(公元1570年)形成的。当时人们在绿茶炒青制造实践中发觉杀青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叶质就会变黄,而黄汤黄叶的茶叶也别具一格。因此,炒制过程中就采取有意“闷黄”的做法,经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而创制出黄茶。

黑茶的出现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以销往边疆地区为主,历史上多称为“边销茶”。黑茶产生于11世纪前后,当时运往边疆的茶叶都是绿茶,大都通过四川远销到西南、西北地区。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为了方便运输必须将茶叶压制成团块状,这些团块茶经过一路的“湿堆作用”,便形成了自然黑茶。随着边销茶需求量日益增多,这种自然黑茶已远不能满足边销需求,到了宋代出现了“做色黑茶”。“做色黑茶”是将茶树鲜叶经过蒸压渥堆作用制成黑茶,此时黑茶加工方法已基本形成(赵和涛,1991)。到了明代,黑茶已经开始正式生产了。

白茶的出现

白茶起源于宋代。其名称的记载最早见于宋子安在公元1064年前后所著的《东溪试茶录》,当时白茶是指一种茶树品种,芽叶白毫多且披满全叶,称作“白叶茶”。据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在宋哲宗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8年)白茶已充为贡品,称“瑞云翔龙”“白茶遂为第一”。此时的白茶,其制法与绿茶制法大体相同。作为白茶加工方法正式的形成,是在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当时红茶市场不畅,导致大量积压,政和县的茶农就改制白茶外销,从而使白茶作为一类茶类正式形成。

红茶的出现

红茶是在绿茶、黑茶和白茶制作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红茶按制法不同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碎红茶。首先创制的是小种红茶。小种红茶是由福建省崇安县星村乡茶农在1650年前后研制而成的。茶农在晒制白茶的过程中突遭日光萎测、从绿茶揉捻后来不及干燥而变红和黑茶渥堆变黑等实践中湿步探索,认识到制红茶渥红(俗称“发酵”)等技术措施,从而创造出红茶(余孚,1999)。不久,工夫红茶也在闽南研制成功,并开始外销。

光绪元年(1875年),皖南黔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乡经商,仿效福建方法试制红茶并获成功。随后在祁门县制成的工夫红茶品质特优,很快畅销海外,并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为了满足国际市场对工夫红茶的大量需求,我国相继在制南、江西、湖北等地生产工夫红茶。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碎红茶的新需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正式生产碎红茶。

青茶的出现

青茶又称乌龙茶,是由福建省安溪县茶农在清雍正三年至十三年(1725-1735年)间创制的。当时人们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反复认识,发明了青茶制法。青茶既有红茶的色香,又有绿茶的爽快味感,但没有绿茶的苦味和红茶的涩味,因此成为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青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接着发展到广东、广西,最终形成了以福建、台湾为中心,并连接广东、广西、红西、湖南等地的青茶产区。

花茶的出现

花茶是一种选用品质优良的毛茶(一般多用绿茶)原料作茶坏,用各种香花窨制而成的香型茶。早在宋代就有添加龙脑的加香茶,也有以茉莉花焙制的花茶。北宋蔡襄所著《茶录》载有“茶有真看。而人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说明当时为增加贡茶的香气,开始掺人名贵香料“龙脑香”。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云“茉莉熏茶及烹茶尤香。”说明当时用香花窨茶的花茶制作方法已经出现。至明代花茶窨制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明代钱椿年的《茶谱》记述“木樨、茉莉、攻瑰、蔷薇、兰惠、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大规模窨制花茶则始于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一1861年),至光绪年间(公元1890年前后)花茶生产已较普遍(余孚,1999)。

1.《(六大茶类什么时候齐全的)六大茶类齐全于清代》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六大茶类什么时候齐全的)六大茶类齐全于清代》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332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