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梦想的开始。但a股市场持续低迷,上市公司造假频发,重融资、轻回报、重投资、轻主营业务的市场现状让人感到无奈。资本市场中国梦到底是美梦还是自欺欺人的幻想?在这个梦幻的2013年,资本市场在萧条中“亢奋”。上市公司虽然对主营业务不感兴趣,但对投资理财有着不可言喻的执着和偏好,上亿所谓的“闲置”募集资金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
金融投资的爆炸性增长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投资理财行为日益激烈。除了股票和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也受到青睐,今年投资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呈爆炸式增长。
根据同花顺数据,2008年和2009年只有3家公司宣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2010年这个数据上升到20左右;2011年有90多个,增长近4倍;2012年再次翻倍,达到200多;2013年之前,前5个月有400多,仅5月就有66个。
在投资额上,每个公司的“投资额”从几千万元到几亿元不等,甚至达到十几亿元。仅5月份的投资额就高达100亿元。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无一例外都是安全性高、流动性好、资金有保障的短期投资产品。独立董事、监事会、保荐机构也很忠诚,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政策放松告别咒语
2012年底,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和使用监管要求》,废止《关于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通知》。随后,上交所和深交所也在此基础上公布了具体实施细则。例如,2013年4月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修订后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办法》,对未来募集资金的使用进行了调整和规范。
一方面,证监会坚持监管底线,要求确保募集资金安全;另一方面,适当放宽资金使用,让空上市公司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还明确了程序性规定和信息披露要求,强化了中介机构的责任。
杭州西湖区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金(音译)告诉记者,以前关于集资的规定分散在许多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中,存在监管标准不一致、对闲置集资的严格限制、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新监管指引对现有的募集资金监管要求进行了梳理和完善,对于提高闲置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我行理财产品水很深,问题很多,政策的放开可能会加剧一些问题和矛盾的爆发。
管理不善的上市公司要“割肉”理财
从今年5月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公司来看,许多公司都发生了经营业绩损失。
屯河去年亏损7.5亿元,今年一季度勉强盈利1957万元。但投资和理财产品金额高达16.5亿元,还新增营运资金7.5亿元;英飞凌今年第一季度亏损3052万元,但5月份仍用超额募集的4228万元资金购买厦门国际银行理财产品。此外,公司还在4月1日至4月18日期间购买了超过11亿元的理财产品,涉及广州银行、北京银行、厦门国际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浙江维克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经理付瑶多次参与上市公司的投资和财务管理。他说,目前很多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司都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缓慢,盈利能力不强甚至亏损,市场产业链薄弱。这些公司将通过各种方式转移超额资金,如通过“资本置换”用超额资金替代预投资资金,将超额资金转化为流动资金,或直接用超额资金补充临时或永久流动资金。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在财务和管理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也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表明公司内部管理能力较差,没有合理配置资本结构。有的企业甚至一边借贷一边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虽然购买理财产品以保值增值是值得肯定的,但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动机往往不是那么简单,比如上市公司关联方自然人佣金补偿、其他主体贷款额度、优惠利率等。
浙江上市公司抛出130亿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本土上市公司也相当“大胆”。
据统计,今年1月以来,浙江省共有31家上市公司宣布购买理财产品,总投资超过130亿元。其中,Hikvision以17亿元排名第一,其次是正泰15亿元,杜松10亿元,浙江永强、光宇集团、杭国均买入8亿元以上。
杜松股票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003万元,但计划投资不超过10亿元购买商业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而且根据同花顺的数据,公司短期贷款1亿元,长期贷款19.5亿元。10亿巨款购买理财产品值得深思。
同样,金艺实业去年净利润亏损1171万元,今年第一季度亏损2344万元。但在投资理财方面并没有落后,想投资1.5亿买理财产品。但数据显示,公司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同样高,分别达到3335万元和7.8亿元。
对于浙江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投资基金无一例外都是自有或募集的“闲置”资金。然而,也有许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缓慢,盈利能力弱甚至亏损,市场产业链扩张乏力。为了顺利转移巨额募集资金,投资理财产品,或将募集资金转为营运资金,甚至直接用募集资金补充临时或永久营运资金,都是常用手段。
谁会从“圈钱备货”中获利?
上市公司大规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值得怀疑。一般情况下,资金不应该用于募捐项目吗?
其实很多公司为了发行上市,一直都在刻意设计筹款项目。从许多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一些融资项目产能明显过剩,实际可操作性差,经济效益与预期相差很大。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可以尽量停止募集项目的后期投资,不能停止的就延迟。结果,集资项目流产,集资投资“睡”在公司账户上。但证监会发布的一项法令打开了募集投资资金的大门,“闲置”资金汹涌而出,急于找到自己的归宿,银行理财产品成为绝佳选择。
杭州兴业银行一位理财经理私下告诉记者,随着政策的放开,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红火。公司和银行的关系千丝万缕,银行需要吸引客户来完成业绩,公司需要盘活闲置资金来创造利润,这样更容易一拍即合。但很多所谓保本的高安全性、流动性好的金融产品都只是漂亮的幌子,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上市公司会把收的钱“股票化”,银行会赚很多钱。那么在这场多方博弈中谁才是真正的输家呢?
承担最大风险的是普通投资者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凸显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诸多问题。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公司上市之初的过度发行现象严重。据统计,2012年上市公司超募率超过90%,尤其是创业板公司的超募现象。由于创业板公司规模较小,超额募集的资金可能远远超过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资质平平的公司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准备上市。一旦上市成功,将大大增强公司的财务实力,获得大量超额募集资金。过度融资的最终结果是券商、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从中受益,而普通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最大。
其次,如果公司发展势头良好,过度募集的资金可以很好的帮助公司发展。市场上也有很多利用超额筹集的资金在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资本运营,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但更多的公司是通过粉饰业绩来达到上市目的的。上市后,这些公司暴露了自身的风险,原有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非常有限。此外,行业竞争激烈,宏观经济不景气,他们上市后业绩立即下滑,甚至亏损。这些企业大多管理水平有限,行业处境艰难。很难通过简单的资本运作来实现公司质量的变化,因此超额募集资金的利用效率很低。
1.《上市圈钱 浙江上市公司豪掷130亿 融资圈钱太过火》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上市圈钱 浙江上市公司豪掷130亿 融资圈钱太过火》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70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