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时代的声音,表达大众的心声
胡树斌《永远的雷锋》歌词的美学意蕴
真正优秀的歌词可以背,也可以欣赏,但他们能“唱会走会飞的诗”!前几天,一直热爱歌词的我,在几百首优秀的歌词中,读了著名诗人、抒情作家胡树斌的《永远的雷锋》,心有灵犀地吃了下去。
“我在海里遇见了你,我记得你。”从歌词开始,用第一人称进行简单而不简单的叙述,以平等对话、平视的语气为出发点,是友好而自然的。同时语言浅显易懂,但内涵丰富,韵味无穷,让人自然对主人公——“你”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毫无疑问,这种“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开始是独一无二的。
然后,“五十年过去了,你的身影还在雨里。在队里遇见你,我记得你。一百年后,你的忠诚依然打动着我。”首先,歌词在时间上从无具体时间延长到50年再延长到100年,表达了主人公曾经努力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的善良和真诚,刻在心里,感动不已;那么,从茫茫人海的相遇,到主人公的具体形象,再到对人民忠诚的高尚品质,这种由外到内,由形到神的叙述,再加上“自我”的两个“回忆”和“感动”,无疑是建立在亲身经历和真实内心感受的基础上的,告诉大家这样的人就在眼前,只要用心去找。可以说,这个短语节奏明快,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以时间为经度,以对“你”的描述为纬度,从而构建起一个强大的、无形的、多维的、立体的“网”。这个网的目标名义上是主人公的“你”,但实际上诗人内心很平静,指的是那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无名之辈。诵经时自然给人一种“不必指定黄山名”的奇妙感觉。
一瞬间,作者把笔一转,“啊,雷锋,化雨的风吹走了尘埃,道德高地闪起了彩虹。啊,雷锋,党和人民养育了你,无边的爱,穿越时空空”在为前面的句子做好铺垫之后,歌词选择借用了整篇文章“黄金分割”处的感叹词“啊”。他们带着惊讶或钦佩的语气,开门见山,说出名字,直奔主人公——雷锋。也是第一次将整个词的情感上升到“沸点”,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从人性和历史的高度,直接阐释主题,可谓激昂响亮的交响。与之前的叙事基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个歌词呈现出情绪由压抑到高涨、节奏放松、色彩由单一到多元的渐进变化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合唱的高潮句简洁凝练,词句极其优雅,形象生动、形象、贴切、合理、深刻。
高潮过后,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调子,也就是主打歌的第二段:“春天遇见了你,我想起了你。时光飞逝,你的笑脸还在花丛中。我记得秋天遇见你的时候。季节循环,许多水果充满你的声音。与第一段相比,作者围绕主题在角度、时间和形象选择上有所变化,但也细腻、低调、抒情。变化是“自我”与主人公在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播种希望的春天,以及果实累累、喜获丰收的秋天,这是一个丰饶的季节,更富有诗意;时间也从“有限”变成了“无限”,也就是50年100年,时间匆匆,四季轮回。这意味着,具有雷锋精神特质的好人,无论何时何地,永远在我们身边,一年一代传下去,永无止境。从意象上来说,不再是主角“雨中的身影”和“忠诚”的朦胧美,而是“花中的笑脸”和“繁花似锦的果实”的美丽画面,更加清晰生动。当然,作为同一个描述对象,它们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个整体。所以整个叙事结构严谨,充满诗情画意,主人公形象生动传神。
按照音乐的结构,我们回归到情感的“沸点”,也就是高潮句,依次一遍又一遍的咂摸,觉得《永远的雷锋》的歌词是对身边无数好人的私订。如果要像从审美角度寻找“清蒸鱼中段”一样,准确地找出歌词中包含的“奇点”,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胸怀大志。圣贤有云,千古文章意高。意义是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文章的先导。只有用心高,文章才能高质量,用心远,主题才能深刻。作为长沙音乐文学的领军人物,胡树斌不仅深谙此道,而且敢于开拓自己的思路。他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雷锋是一个人,一个好人,一个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好人,一个千千万万好人的缩影。
永远的雷锋就是基于这个意义,就是思想的制高点。无论是“字内”还是“字外”,都刻画了无数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人民、继承雷锋精神和品质的雷锋,以及无数坚守乡土气息的熟悉的雷锋,即具有普世情怀的“身边的好人”。雷锋,他不是你我永远无法接近,只能仰望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
一旦爬到山顶,人们就会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小。。在某种程度上,我不知道有多少过去或现在的关于雷锋的文艺作品,在他们面前相形见绌,尤其是歌词,有着如此崇高的思想,但在我的经历中没有发现。
新视角。一旦确立了题目的意义,文章就有了“主心骨”,抓住了机会,作者也就有了主动权。目前,第一个障碍是找到一个新颖、独特、准确、恰当的主导视角,这就像为房子挖一扇窗。如果窗户开得好,也就是选的角度准确到位,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常规,那么文章自然就有了另一番风景。歌词也是。
《永远的雷锋》巧妙地从人性的角度切入,遵循以人为本、俗而雅、情而人的原则,综合运用人性、时间、自然、社会、道德等视角,让被誉为中国半个多世纪道德巅峰的英雄雷锋从天堂或神社回到世界,回到现在的社会,回到人民群众的心中。
尤其是人性视角和时间视角的反复出现,使雷锋形象生动、平易近人、可亲可敬;后者使整个篇章结构自由规范,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具有一种“四二”精神和巨大的力量。与此同时,在时间空上,为雷锋精神建造了一条长长的隧道,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这是这个词的另一个精彩之处。
文学的质量是美的。古人云:“画之理,为文之法,天地之质,在于装饰”。画山水不仅要有山川的质量,还要有可观的笔墨。歌词,作为文学和音乐,作为语言艺术,我认为书面语言永远是王道,别人随时可以代替。同时,词人作品的写作技巧是写好词的核心因素。如果写作表达能力没有“刷子”,就不可能写出歌词。尤其是它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留有空插入音乐翅膀的空间。所以写歌词就像是大师趁热打铁铸鱼钩。
仔细回顾以上歌词,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明白雷锋的“品质”,而且有着出色的“笔墨功力”。全词十个字,一百几十个字,语言和谐,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纯净真挚,雅俗共赏。它就像一瓶陈年老酒,你不能厌倦一切。主要表现为:一、诗人语言与词语、本土语言与文采语言的适度美与和谐美,即深于平凡,多情于朴素,“文多雅于俗”,接近“创意出词,无师”的境界。在我看来,这都是由于胡树斌先生几十年来在诗坛和词坛的根深蒂固的经历,以及他努力“搜遍奇峰作稿”,因为处理好辩证关系和程度并不容易。
二是形式美,即句子结构的多样统一和音韵美。《永远的雷锋》运用了整句散句、长句短句、重复、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比如合唱高潮句“啊,雷锋……”运用排比等手法,既加强了作品的气势,又以一种从容不迫、连续完整、轻重缓急交替、中国结纵横驰骋的方式,刻画了同一个事物,即雷锋。特别是前面的情感温柔如涓涓细流,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从容之美,而后面的激情则类似火山喷发,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这个词对节奏的把握也很陈旧。每一句的节奏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变化的,段落之间也是一样的,变化的。整个句式灵动整齐。比如主歌第一段第二句和主歌第二段第二句略有不同,副歌高潮句前后两句也略有不同。此外,押韵也是表达单词音韵美的主要手段。从第二句开始,每隔一句后面跟着元音“ong”,直到最后一句是“空”。这种押韵的出现,不仅强化了歌词的情感色彩和主题,即对“身边的好人”的崇敬,也给人听觉上的美感。总之,句式、节奏、韵脚所表达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音乐美的需要。
第三,动态美。《永远的雷锋》歌词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表达情态的动态动词和内部动词,很少使用静态的形态词和形容词来描述事物。他们所表达的动态之美,既符合音乐表现,又拓展了诗意空,从而拓展了境界,深化了文字的内在本质。比如反复使用“遇见”、“记得”、“过去”,还有“轮回”、“写满”、“感动”、“化雨”、“吹走”、“闪动”、“养育”、“穿越”等。,使歌词充满动感和节奏感,充满灵性和活力,呈现出强烈的时间/[/k0/可以用“每个人心里都有东西,但每个人的笔里都没有东西”来形容。
歌词创作要与时俱进,与人合作。当我像大蒜一样一层一层地分析《永远的雷锋》的特点时,我发现它不仅是一首罕见的会唱会走会飞的诗,而且是歌词。而且它的“核心”,即晶莹剔透的雷锋精神,是对当前许多善行的崇高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刻提炼,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代表现形式的科学概括。他的文字的思想性、艺术性、通俗性,符合中共中央近日公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项基本内容的含义和精神,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奉献、诚信、友善。他是注重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文艺代表。他具有普遍的情感和普遍的价值观,触及了深刻的社会生活本质和群众精神心理,富有超前性,也是对中国后人“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50年的美好回顾和全新诠释。所以在我看来,《永远的雷锋》歌词真正做到了平凡的艺术人生,清理交融,声与诗相结合,见人见物,见精神,既是雷锋过去历史的回声,也是伟大时代精神价值的先导,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真正的天赋就像火焰,收不到,必然燎原。诗人兼抒情作家胡树斌的《永远的雷锋》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孟庆云作曲,湖南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可谓强强联合。最近在2013年全国原创歌曲征集活动中获得“爱雷锋”金曲奖,势必唱响中国大地,掀起学唱雷锋热潮。。
1.《雷锋歌词 《永远的雷锋》歌词抒写“穿越”的“大爱”》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雷锋歌词 《永远的雷锋》歌词抒写“穿越”的“大爱”》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9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