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
8月10日,湖南省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发生一起孕产妇死亡事件。12日,有媒体首次报道此事,文章中称“妻子赤身裸体地躺在手术台上,眼中满是血泪,但她已不再呼吸,而本应获救的医生护士却全部失踪”。报道一出,舆论哗然,指责医院漠视人命。
但是很多医学专业人士在网上表示怀疑,介绍羊水栓塞死亡率高。13日,湘潭市地方卫生局官员发布消息:产妇羊水栓塞导致多器官衰竭,经尽力抢救无效死亡。此后,报道的事实更多,舆论被“反转”,愤怒的网民回归理性,开始反思。
日前,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贤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孕产妇死亡将通过司法程序依法依规处理。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如何更理性的对待医患纠纷,化解医患之间的恶意揣测,各方应该如何承担责任?《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师协会法务部主任邓,他表示,协会正在思考如何处理医疗纠纷中的虚假新闻,最近向中国记者协会投诉了一名记者,这也是中国医师协会投诉媒体记者的首例。
关于“剧情反转”
北青报:如何看待湘潭孕产妇死亡的剧情反转?
邓:在“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中,我们可以听到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其中之一就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听了部分信仰的声音。必须承认,这是又一篇关于医患关系的“典型”报道。“躺在女人身体里”、“满身是血”、“缺医少药”等触目惊心的字眼,不仅刺激人的神经,还暗示这是医生缺乏责任心的医疗事故。
在我看来,媒体人对医疗纠纷的态度应该谨慎。要知道每个医学案例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局外人”的角度选择“真相”,不仅背离了记者应有的标准,也导致了社会和患者对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仇恨。要给医院和医生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一个合理的法律环境,一个合理的舆论环境。
北青报:在“湘潭孕产妇死亡事件”中,医院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出走”?
邓: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工作人员发现病人死了,觉得家属会打人、丢东西,于是选择悄悄离开,让村党委书记代为通知。为什么躲?过去,一些关于医疗纠纷的新闻报道了许多打骂医务人员的行为。医护人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回避”的。毕竟寻求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
关于“无责任赔偿”
北青报:你觉得医院不负责该不该赔偿?
邓:羊水栓塞是否应该赔偿,不能笼统地说,还要看医院采取的措施是否会在羊水栓塞形成前增加其风险。另外,羊水栓塞发生时,医生是否发现其征兆并及时处理?
如果医院完全不负责,那就不应该赔付。有责任的,按照专家确认的责任比例赔偿。从整个过程来看,医院应该尽力治疗湘潭的孕产妇死亡。有没有问题和责任就看医学鉴定了。
我们要看到,由于舆论压力,一些医院不应该赔偿,导致医疗纠纷责任不清。我们坚决反对不经鉴定或专家鉴定就为解决问题而支付赔偿,特别是对已经炒作的死亡案件。
北青报:有评论认为,医患双方之所以选择“私了”,是因为对现行的医疗鉴定制度缺乏信任,因为我们的医疗鉴定制度有“保医保医”的嫌疑。你怎么想呢?
邓李强:专业人员识别专业问题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所以,请尊重科学。如果经专家鉴定确定医院负有责任,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民事赔偿,还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我们在处理引发新闻事件的医疗纠纷时,才能有明确的、对社会负责的结果。
北青报:如果像你说的,一些“噱头”导致医患关系分裂,导致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畏首畏尾,忧心忡忡,为什么很少看到被舆论伤害的医院诉诸法律?
邓李强:从医院的角度来看,如果新闻事件能够平息,那就谢天谢地了。他们觉得他们负担不起与媒体打官司。然而,前几天,我们的中医协会向中国记者协会投诉,一名记者在一些医学报道中发表了与事实完全不同的文章,例如“妇女缝肛门”、“走廊医生”。
在涉及医生的“问题报道”中,有的案例性质恶劣,有的记者极端不负责任,混淆事实,歪曲事实,恶意撕毁医患关系。而且从长远来看,永远不会累。我们投诉的那个记者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湘潭孕产妇死亡事件,我们将继续关注医疗责任的认定。如果最终确认事实与个别媒体报道存在较大冲突,中华医学会法律事务部将积极联系有关医院,协商权益保护,并追究相关媒体对不实报道的责任。
北青报:涉及医学专业的记者是否存在“误读”?
邓李强:这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因为记者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在技术上和专业上寻求帮助,其缺乏造成了文章报道的“外行”;另一种是故意不做,制造情感话题,以达到炒作的目的。第二种情况是典型的“缝肛门”的假报告。
为了减少医患之间的不信任,中国医师协会正在思考如何处理医疗纠纷中的虚假新闻,目前正在设计制度化的解决方案,如投诉甚至诉讼。为了促使媒体更理性客观地维护医疗纠纷,而不是撕裂这个社会的“生命支持线”。
论“体制改革”
北青报:在接受《走廊医生》采访时,北青报记者发现,无论事实如何,《走廊医生》蓝月凤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追捧,她的待遇也被视为腐败分子“报复”的加重。这个怎么解释?
邓李强:不用说,“过度医疗”的确是普遍现象。人们觉得蓝月凤的说法符合他们的日常经验,所以倾向于相信她是“医学界的良心”。
个人认为,医患关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紧张局面,与政府医疗投入不足、医疗卫生立法摇摆不定、媒体保护患者的初衷导致医患关系撕裂等诸多因素有关,第一是政府医疗投入不足。
我国医疗占GDp的比重表面上和WHO规定的最低4%差不多,但我国医疗支出的来源和分配比例存在问题。人看病贵,即使有医保,也要花掉很大一部分费用。作为额外的个人支出,显然会增加人们的经济压力。
政府投入的不足还表现在,三次医改后,医院和医生养活自己的方式主要不是来自政府支出,而是来自医疗行为的收入。但是,医疗行为的收入并不是来自医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来自销售药物和使用医疗器械。
北青报:尖锐的医患对抗似乎越来越突出。
邓李强:这与立法过程中的动摇和变化有关。
中国对患者权利的保护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虽然是国务院颁布的,但行业保护色彩很浓;医患之间发生医疗纠纷后,尖锐的矛盾开始出现。媒体也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1998年到2000年,每周都有大量关于医疗纠纷的报道,这些报道都有负面的立足点,医患关系甚至成为公众不满社会问题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最高法于2001年底颁布了“举证责任倒置”,初衷是为了保护患者,但在法律逻辑上存在问题。但2009年12月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取消了“举证责任倒置”,使得医疗卫生立法滞后于社会预期,很多媒体将其解读为立法“倒退”。
北青报: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媒体应该如何更好地报道医患关系?
邓李强:医疗是一种职业行为。报道需要专业判断。记者可以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他们可以全面罗列各方意见,但不能有选择性的判断。
记者应该更加关注如何改革医疗制度。只有进一步深化医疗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医患恶意炒作的土壤。
医学界尊重媒体的监督权,但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特殊环境下,希望媒体报道能使医患关系回到平静、理性的轨道上来。
1.《孕妇死亡 湖南孕妇死亡事件 中国医师协会首次投诉记者》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孕妇死亡 湖南孕妇死亡事件 中国医师协会首次投诉记者》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696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