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是一种幸福
——记我的阅读与写作成长史
作者:黄岩区东城街道中心小学 张丽萍
说说关于我阅读和写作的几个阶段吧。算起来,我的阅读已有几十个年头了。我指的是毕业以后在工作之余发自内心喜欢阅读之事,像对一个纯粹喜欢的心仪之人。这么多年的耳鬓厮磨,阅读带给我无尽的欢愉和内心的安宁、精神的成长,以及写作的成长。我的写作已有十多年了,最初也是由阅读引发,书读多了,想法多了,自然有话可说,于是便有了自己的文字。
一见钟情散文诗
记得很清楚,1993年毕业后,不知从哪儿得到一本《散文诗》,一读,瞬间被隽永而深邃的文字深深吸引。于是很多个夜晚,有时候是大冬天(那时候还是单身),我一人常常端端正正坐在书房,捧着那本精致的《散文诗》,一遍一遍用目光和心灵抚摸那些字字生香的诗意文字,恰像佳酿汩汩流入心田;有时候裹着被子,在床上笔直久坐,简直像练打坐,一坐就是大半夜,一本耐人寻味的散文诗,不仅令我的心灵滋生温暖和芳香四溢,也似乎驱散了房间的寒冷。
2005年,我开始在一位朋友的引领下,走进了一个文学论坛,开始了我的网上文字丛林的漫游,起初只是作为一个阅读者在人家的精美文字后面跟帖,有时候也附和一些短小的散文诗。现在回望,那时候的文字还是很稚嫩的。但非常幸运地是经常得到一些版主的鼓励,尤其是一位大学教授散文诗版主的肯定,他说我的语言很有味道,有散文诗的感觉。这对一个刚起步的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动力。于是,一章又一章散文诗,在乡下宁静的深夜诞生,后院的紫藤和金银花藤,墙角的豆豆角角,都成了我的伙伴。因为文字,夜色变得特别迷人;因为文字,雨声变得特别好听;因为文字,独坐变得特别幸福;因为文字,发呆变得特别有味。哦,无尽的缠绵,无尽的诉说,无尽的不可言说,在耳鬓厮磨,在不厌其烦的写作、阅读、修改、提升中前行着,摸索着,幸福着,成长着。
后来,我在那位兄长般的大学教授办的论坛中担任版主,认识了更多高水平的写手。有的是在校大学生,有的是写作多年的作家,也有的是像我这样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但他们的文字都相对老道,值得我从多方面学习。后来,我开设了采访栏目,专门以主持人的身份,对一个个散文诗人进行了采访,既搞活了论坛,增进了文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大大促进了我自己散文诗水平的提升。那段时间,我对散文诗的阅读与写作简直入了谜。我后来又专门写了一系列的散文诗阅读心得体会,有读人家散文诗的解读文章,也有专门进行散文诗思考和摸索的思辨性文章。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我阅读和写作路上享用不尽、难以忘怀的足迹,尽管它们对于一个作家漫长写作生涯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那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大步,更不会有后来的文集出版。
结缘散文
后来,我又开始正儿八经地写散文,并且暗中告诫自己告别一些小情小调太过随意的心情小字。于是,我又很幸运地在该论坛的散文板块遇见师长般的许凯老师,他真的既像我的父亲,又像我的朋友,悉心呵护,细致指导,从字词到句,到立意帮我把关。那时候我写的散文,许凯老师总是第一位读者。他说,你发来的文章,我起码得仔细读三遍,然后尽量顺着你的意思去改,保留作者原意。说真的,我自己都没那么仔细,写好后往往随便一读就发给老师了。但后来,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我也变得不敢怠慢文字了,我知道,对待自己喜爱的文字,得像对待心爱的人,要真,要诚,还要心生敬畏。于是,后来,我写好散文后,总是将它们打印下来,在纸上反复琢磨,从文字到结构到主题思想等等,今天看,明天看,隔几天看,水落石出,那些经不起考验的修饰之词、臃肿之词,自然被主人打捞,像除草一样除去。每当看着经过自己手一遍又一遍修改的文章,得意之心不亚于小时候偷吃了一块喜人的糖果。当然,许凯老师给予我的不仅是文学上的帮助,更是人格魅力上的教导,尽管那时候我的散文还是比较粗糙,火候不够,而许凯老师从来不曾批评一字,他只是默默地读着,默默地改着,改好后发给我。我是个成人,而且那时候已经是有文字基础的文学爱好者,我把自己的初稿和许老师的修改稿一对比,即可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的时刻,往往令我心生感动和暖意。这就是一位师长的人格魅力,他教给我的不仅是写作本领,更是做人的德行。许凯老师,真的是一位文品与人品兼备的值得我尊敬的师长,也是值得我信赖和交流的忘年交。
一生中能遇见这样的师长,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多次碰到同事向我请教文章之事,我总是耐着性子,尽自己所能帮助同事。渡人渡己,被渡和渡者都是彼此的生命贵人。
用诗歌画梦
接下来,该说说与诗歌的缘分了。关于诗歌,其实在写散文和散文诗之时,我便偶有无意识的分行文字的记录,当然,依我现在的观点看,那时候的诗歌确实不符合当下诗歌的观点,太抒情,尤其是表面抒情,抒情完了便没事了,而且写得也比较随意,没有从语言、结构、立意、节奏、气息等多方面进行细致周到的考虑。后来在参加2013年黄岩作协主席李建军诗歌研讨会上,认识了一些全国著名诗人,慢慢地真正走近诗歌,聆听诗歌的心跳。再后来黄岩作协又举办了"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在会上聆听诗刊主编商震老师和刘立云等老师高屋建瓴的诗歌见解,令我这个对诗歌只是喜欢的人,渐渐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感情,于是开始散文之外的正式诗歌阅读与创作。2015年,区作协对我们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的诗人又进行了专门的诗歌研讨会,邀请了省内外以及《诗刊》的叶延滨老师。在研讨会上,我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困惑,各地诗人和专家也对我们的诗作进行了具体的评价与指点。既有宏观上的建议,也有微观上的把脉,令我们受益匪浅。于我来说,又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小小的心,在工作与生活之外,享受到了另一片蔚蓝的天空,而且这诗意的天空是单单属于圣洁的灵魂,是在精神的高地上构建自我的人生观,重新确立人生坐标,丰富人生的理解。
从去年到今年,我的诗歌写作自我感觉进步了不少,也受到了我的老师台州市诗歌创委会主任张弛的肯定。这一年多,我近乎发了疯似的毫无功利地爱着诗歌,我的书房、客厅、床头柜,甚至枕头边,都是我的挚爱,睡前醒后,总要看一会才舒心,有时候半夜失眠,也会靠床读几页。
这一年多,文友赠送的,参加各种诗歌活动赠送的,自己网上购买的,以及看到喜欢的诗歌网上打印稿,不断地充实我的书柜,被我反反复复地读。越读,越感觉自己水平不行,需要跟进,需要补充营养,于是除了诗歌,美学、哲学,黑格尔、博尔赫斯、波德莱尔、克里希那穆提等等世界著名作家住进了我家。尽管有些文字读得似懂非懂,但总在不断的阅读中体悟到一些为我所用的东西。
因为酷爱诗歌,前不久又专门在张弛老师的引荐下,采访了临海德高望重的洪迪老师。洪迪老师是八十年代就开始出名的诗人,他真的是一位非常有才的好老人,用本地话说,肚里货老实多。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洪老师让我先把心里的困惑说完,然后他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又很朴素具体地为我释怀心中的疑团,诗歌创作的几种方式及各自利弊,要我取长补短。又告诉我要写好诗,必须先"种树",种自己的文学修养之书,他结合世界各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告诉我,要读哪些书,怎样阅读,要不断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只有这样,自己的阅历跟上去了,才能写出气韵生动的诗歌。还鼓励我写出"超现实主义"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诗,无论怎样的诗,最后都要落实到"人"上。只有这样你的诗歌之路才能走得远,才能接地气,又与众不同。
成长自己,惠及孩子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因为爱,因为痴,我的文学情怀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走进我的课堂。面对当下分数为上的教学环境,我还是很愿意拿出一定的时间,常与孩子们一起聊聊书,聊聊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人物,也品味品味语言的魅力。甚至有时候将教材里的个别篇章也任性一回,与孩子们一块聊书聊课了。不想,课后孩子们反应很喜欢这样轻松的聊书课。我曾多次自己主持,也交由学生设计主持一些读书交流会。在阅读与交流中,孩子们似乎变得更可爱了,而我自己的心也似乎变得更年轻了。
因为受益于诗歌,得益于文学的陶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总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教学中渗透一些诗学尝试。譬如,一个句子有多种表达的可能性,我让学生试着用诗意的句子表达,与他们平日里四平八稳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学生明显感受到诗意语言的魅力。另外,我曾经担任学校金笔文学社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过多种样式儿童诗的训练。有一段时间,我还专门找来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与学生一同从精美句子的赏析、篇章结构的分析等方面提升他们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一些学生能够将一段文字从字词、修辞、写作手法、情感表达、自我感受等方面进行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法、言之有情地赏析。这样的赏析其实是对文本的一种再创造。有时候一个片段才50到80字,学生的赏析却近100字。比如,就李汉荣的《锄头》其中一小段文字,有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赏析:本段主要写了父亲用过的"月牙锄"。作者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锄头比作上弦月、下弦月,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农人眼中锄头很美,这种美,不是来自于锄头的表面,而是因为农人对锄头倾注了一辈子爱的情怀很美。作者把杂草写得委屈,把庄稼写得兴奋,如同望见了白昼的月亮。同样侧面写出了农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段文字情景交融,通体洋溢着人与土地之间质朴而浓烈的感情。如此,在赏析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陶冶了情操。这样的赏析是自由的,野性的,如草原上的野花自由开放;如牛羊,或静默沉思,或抬眼望天。学生喜欢,我也喜欢,是焕发天性,激发智慧火花的好方法。除此,我也曾办过几期班刊,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而且还曾主动参与并主持学校的教师读书交流会,开辟了个人的教学博客和文学博客,与本区的两位文友一起创办了文学微信公众号"三子散文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深为读者喜欢。
是的,阅读多年,写作多年,收获多多,不少文字刊发在全国各级各类杂志上,也获过全国级、省市级等各种奖项,被选入一些年选,入选一些书籍,出版了散文集《对悟空山》。今年上半年,区对我们的橘香文丛"四朵金花"的作品专门召开了研讨会,邀请了浙江省散文创委会主任马叙老师和副主任赵柏田老师,以及台州市作协主席金乐清等老师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扫视,既肯定了我们的优势,又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马叙老师评论说:"读张丽萍的这本书,有不少地方给我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二辑《回望故乡》,写乡情、亲情,这是人类共同的母题。这部分写得很深入也很细腻,具体到童年草丛中石头底下的小昆虫,梨花随着情感而来的细微变化,等等,文字的内里堆叠着时间与空间的浓郁情感元素。女性情怀浓郁。"赵柏田评论说:"张丽萍的文字很江南,很婉约,读她的文字,好像是古代的仕女,在绣花棚上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也如暮色中见一女子,长裙、布鞋、长发,立于江干湖滨,又如晚春的一架紫藤花,忧郁的紫,纯真的蓝,带着成熟后的淡定与从容,心怀绚烂,开得柔婉静雅。你的有些作品,可能最初在网络论坛发表的缘故,展开得还不够,如果展开得更充分一定会更好。"
此次研讨会,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自我反省过程,可以更冷静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更坚定了我对文学的信心和执着的信念。
远航的船只没有码头,我愿是那永远的航行者。我对家人和挚友说,今后十年,我的计划是再出一本随笔集和一本诗集,然后开始小说创作,当然,小说创作也许有可能提前进行。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信然。孤独是一座花园,但其中只有一棵树——阿多尼斯。今生,恋上了你,爱上了你,我无怨无悔,心甘情愿,幸福快乐也忧伤,但归根结底是一场永生的艳遇。
1.《读书与成长 ‖ 相伴是一种幸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读书与成长 ‖ 相伴是一种幸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