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露西·伯德到中国旅行。她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最杰出的旅行者之一。从1854年的第一次旅行到1901年的最后一次旅行,她周游了世界。
英国旅行家伊莎贝拉·露西·伯德。伊莎贝拉·伯德女士从牛庄登陆,途经奉天和天津,9月份移居北京。这时,甲午战争爆发了。鉴于当时的形势,英国大臣不希望她在这个时候访问北京。然而,由于伯德女士的名声,公使馆最终给了她一张通行证。伊莎贝拉·伯德乘坐民用船在直沽河和北运河上航行了五天,终于到达北京。在北京的两个星期里,伯德带着一个中国随从在城里四处游荡。他们没有遇到任何敌意。伯德用随身携带的三脚架照相机拍了许多照片。
玄武门塔。北京的城墙上,草长起来了,有一种凄凉的景象。
清门——紫禁城的入口。这张照片是伯德女士站在城墙上拍摄的,当时外国人不允许踏进皇宫。
10月5日,形势急转直下。时任清朝皇家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发出警报,要求所有已婚海关人员前往南方的办事处,所有欧洲妇女和儿童立即离开北京。因为,9月15日,甲午中日甲午战争中最重要的战争——平壤战争爆发,清军惨败。同时,北洋海军也在海战中损失惨重。所有驻京的外国官员都害怕战败的消息会引起北京人民对所有外国人的仇恨,于是开始大面积撤离北京。伊莎贝拉·伯德不得不中断行程,离开北京。在离开北京之前,伯德女士给英国《泰晤士报》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在几位消息灵通的老居民眼里,北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安全。”
的确,当时的北京还沉浸在和平之中,没有一个伟大军人的感觉。
英国公使馆的马车。站在图片左侧的是英国女王在中国的全权领事甘博莱,坐在马车里的是公使馆一秘鲍。
北京翻译学院入口。在这所学院就读的学生都是英国青年,毕业后将获得英国驻华领事馆的职位。图片右侧的建筑是翻译学院,位于英国公使馆内。
今年恰逢慈禧太后60岁生日。中国人一直很重视隔十的庆祝,慈禧太后自己也想过个好生日。自18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以来,三十多年来,《北京城下的敌人》没有出现过危险时刻。英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龚毅王子?朝廷官员见西方兵器远胜我,便决定发动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
经过30多年的“自强”,大清帝国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兵工厂、船厂、铁路、矿业,还拥有了现代化的海军。朝廷充满了冷静和轻蔑的态度。
1887年,曾纪泽在《亚洲季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在觉醒前沉睡”的文章,认为中国当时虽然面临内忧外患,但只是睡着了。洋务运动期间,清朝不断向西方学习,觉醒了。他还向西方国家保证,不要担心中国的实力。著名外交家曾纪泽于光绪六年被派往俄国,为中国挽回了许多领土权益。通过这些外交界一流人物的观点,说明官僚和知识分子高估了现状。
舆论也不例外。甲午战争前,《申报》发表文章《论中国军人能打得过日本》,其中写道“日本太小,不能与中国为敌。所以在勇气上,中国可以赢日本,日本也是中国的敌人。”作者对北洋海军相当有信心,认为“我在中国的南北洋军舰上不比日本人差,炮也不比日本人差。”在执政党和反对党上下,主战情绪持续高涨。
英国公使馆入口。义和团运动前,英国公使馆位于东交民巷以北雨荷河西岸的梁公府。梁公府原是康熙帝七子的府邸,按照清朝爵位降级的世袭制度,孙艺良这一代已降为国公镇。梁公府有几个入口进入庭院,英国公使馆基本沿袭梁公府的建筑。
古代天文台的浑天仪。
但只有李鸿章等少数人知道此时的中国是外强中干。1886年,朝廷假借恢复昆明湖旧制,大规模重修颐和园。这个项目直到1894年才基本完成。1889年2月,光绪皇帝结婚。为了让太后重回政坛,婚礼极其豪华。朝廷的巨额支出很大一部分来自海军军费。
甲午战争爆发后,不断战败的消息震惊全国,慈禧太后终究没能在颐和园举行“生日庆祝会”。甲午战争打破了清朝所谓“同光复兴”的假象,古代帝国跌落谷底。
正是这一年的吴佳,伊莎贝拉·伯德路过北京,用镜头记录了北京远离战场的场景。虽然她只在北京呆了两周,但她仍然能感觉到“一种腐朽笼罩着这座城市”。
离开北京后,伊莎贝拉·伯德去了南方,拍了许多那段时间中国的珍贵照片。现在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研究晚清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1.《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 她在北京仅停留了两周,甲午战争爆发时,拍下了这样的北京城》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 她在北京仅停留了两周,甲午战争爆发时,拍下了这样的北京城》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815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