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广播电视台台长彭辉成为过去在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各种活动中获得“中国改革开放40年记录者”荣誉的40部纪录片之一。作为他的同事,他觉得自己相当出色。仔细想想,从最初的王老汉和他的女儿到现在还在制作的《我的包包》,彭辉的纪录片确实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密切的关系。”空山,《后座电影院》,《天平》都是获奖无数,影响巨大的作品。但他的另一部纪录片《浮萍》,至今仍在香港电视台不时播出,似乎未能引起关注,令人遗憾。其实这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其影响力不明显的原因可能是被拍摄后很少在内地媒体播出的原因。
《浮萍》是彭辉在2007年创作的作品。讲的是成都人武玉,198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分配到宁夏工作;之后去深圳工作,几经波折与股市抗争。他用微薄的资本在一年内赢得了上亿的利润;衣食无忧之后,钱只是数字,当老板、盖楼、投资电影、开KTV都是顺理成章的……故事略显传奇,但不复杂。
每个人的经历都会在同一时间线上反映出他所在社会的变化轨迹。武玉的故事也不例外。尤其是他经历的主要事件,无论是思想诱因还是事实过程,都与同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节点相吻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武玉那些年所经历的,虽然具有难以复制的个人属性,但本质上却是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通过武玉的具体生活,“浮萍”不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人事件,也是中国同时期社会变迁的客观记录。
在经历过的人的集体记忆中,在80年代,整个中国社会对知识的崇拜和渴望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这种狂热是十年动乱后的报复性反弹,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出路。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驱动下,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激增,但相应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等教育资源,能够满足需求的程度不到10。所以当时所有能够通过高考进入正规大学的学生都被誉为“天之骄子”。《浮萍》中的武玉在当年的成都排名前十,这让他骄傲和自豪,也让他轻松进入名牌大学。
四年后,1988年,武玉大学毕业。这个时候,大学毕业生是没有自主创业的。作为人才,他们的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武玉被分配到宁夏银川的一个生物制品研究所。面对镜头,回忆当初的心境时,武玉直白地说:对分配结果不满意。
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已经走过了十年。随着社会环境更加开放和宽松,人们在身份转换中开始有了选择的自由。现实生活中,经济成分逐渐多元化。在从事个体职业的人群中,包括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下海试水的人群,令人羡慕的万元户甚至百万富翁层出不穷。他们的经济成功促使更多人的个体意识和价值追求自我导向,从而使被称为“下海”的个人“下海”行为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武玉对工作分配的不满无疑有地理因素。银川虽然被称为“堵江南”,但与天府之国成都相比,在文化和物质生活条件上仍有差距;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国有单位的传统体制和运行机制对人们的独立行为有太多的约束,很难满足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武玉选择了出海。地点不是银川或者成都,而是南方的深圳。
作为一名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武玉其实还有另一个选择:出国留学。其实从80年代到本世纪,出国留学一直是有条件的人优先考虑的事情。武玉解释说,她选择深圳而不是出国留学的原因是情感上的。毕竟新兴的深圳有更现实的机会。
在这里,《浮萍》刻意跳出人物故事的过程,介绍改革开放中诞生的城市深圳。这个叙事是对这部纪录片宏观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叙述,也是包括武玉在内的各类人涌入深圳的原因的叙事注脚。
年轻,有活力,开放,带路,充满活力的深圳,似乎充满机遇。然而,来了深圳之后,还在按部就班靠工资生活的武玉,有一次在银行拿工资,看到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大妈随便存了5万港币,不禁觉得乱七八糟——5万港币,那可是他多年的工资!带着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我才华横溢,未来几年的努力也只会值几万港币。社会衡量自身价值就这么便宜吗?
武玉再次辞职,转做销售。这是一个卖的多,赚的多的职业。这时,武玉对自己人生计划的决心已经变成了一种可以数字衡量的行为——挣钱。
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理想息息相关,通常是每个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许下的誓言。武玉大学化学专业,刚来深圳的时候也从事生物制品的研究。也许在一开始,他就把自己的价值定义为科学领域的专家。但是,毕竟生活比理想更现实。武玉放弃了专业的发展,转向掘金的目标,与其说是因为内心的不平衡,不如说是因为整个社会对金钱的崇拜。
在浮萍的叙述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媒体报道——东莞的一个劳动青年在他日夜相见的床边贴了一个美女的画像和一张百元人民币。如果说深圳那句著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中国将摆脱十年浩劫,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宣言,那么这个年轻人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的赤裸裸的告白,就是普罗大众想要释放的真实表现。毕竟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绝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生活在贫瘠的标准之外。现在,美好的生活成为现实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走走”必然会成为大家都想要的浩浩荡荡的洪流。
“对金钱的追求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这句话摘自武玉在《浮萍》中的多次演讲,并突出表现出来。将金钱与自由联系起来是武玉作为知识分子寻求个人财务自由的哲学表达。这种对人性的世俗追求,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直是喧嚣浮躁的。人在金钱面前是兴奋的,狂热的,急功近利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
许多年后,武玉回忆起第一笔靠销售做成的单笔生意,但她的眼睛仍然是朦胧的——3万元的货物被送出去了,但作为回报,却是一张无法兑现的假支票。
作为一部人物纪录片,有意识地呈现人物故事的内在社会性,是浮萍令人印象深刻的重要原因。无论是深圳从渔村到特区的转变,还是床边打工青年的生活诉求,都是人物故事线性叙事的横向延伸。然而,当武玉在被骗时感到沮丧和沮丧时,“浮萍”以一种更抽象的方式为他的悲惨心情建立了一种社会联系——一群深圳年轻人用他们自己编排的现代舞表达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想、挫折、困惑、毅力和努力。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社会化的方式解读被记录对象的行为意识和生活经历。这种叙事意识不仅是对人物经验的社会合理性的陈述,也赋予了电影本身作为记录载体的广阔而丰富的历史信息。
就像现代舞不屈不挠、轰轰烈烈的拼搏一样,武玉并没有因为挫折而沉沦。其他人因为缺乏金融知识,骗了他成功。所以,他学的是金融;同时,他也睁大了眼睛,准备抓住机会发大财。
资本市场的建立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重要标志。90年代初沪深两市上市,不仅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也为民间资本投资打开了大门。中国迅速进入股票交易时代。一夜暴富的神话满天飞,全民炒股热情高涨空。
武玉猛地跳了起来。
武玉说,股票交易就像赌博。赢了就满锅;如果你输了,你可能会失去一切。武玉的赌博是一场大赌博。他通过各种方式筹集了135万元。一年后,这笔钱变成了1.4亿,而武玉本人成了股市的神话。那一年,证监会有人称之为“吴。
准确地说,武玉的赌博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按照股票交易规则进行的游戏。他遵守规则,不能做规则禁止的事;而对规则的蔑视,尽可能放大规则中不完善的漏洞从中获利。可想而知,这一年间,他交易,发财,买卖,他操作的复杂,转手的迅捷,绝对让人眼花缭乱。
与股市上的勇敢和勤奋相比,暴富的武玉在办公室醒目的位置挂了一本书,上面写着“知止”,这反映了他在经营中努力做到安全。首先,他把股市赚来的钱固化成了深圳的一座巨大的商业大厦,他建立的智本集团主要经营这个自己的商业地产。2007年,《浮萍》开始拍摄武玉的时候,他正忙着准备用智本大厦空刚铺好的地板来拥有一座KTV城。此前,我知道除了出租大楼,集团还进行了一些文化投资,以支持年轻和尖端的董事。这些投资具有玩票的性质。赚钱是可喜的,赔钱是可以接受的。在《浮萍》的拍摄过程中,被中国股市的非理性折磨得心灰意冷的武玉,再也没有看着已经看涨的指数,最终带着无比的自豪感跳入其中。除了公司的日常业务,武玉还喜欢高尔夫,这是一种带有明显阶级标志的娱乐。作为深圳观澜高尔夫俱乐部这种有钱俱乐部的常客,他一次一洞的战绩是他愿意向别人炫耀的成就。
以上是一些日常记录,似乎没有什么主题贯穿其中;比起之前的曲折和瞬间暴富的传说,也是平淡无奇。然而,这些平淡的内容所呈现的武玉更加立体,所反映的社会更加真实。
武玉的经济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追求金钱就是追求自由”的人生观的合理性。经济自由为他的个人行为提供了更大范围的自主空。但是,正如浮萍所记载的,人的意志终究要向社会的需要屈服。他投资的文艺片《三个温暖》几经修改通过;而他坚持不懈的诉求——经营一座没有失手的歌城——不得不在资本逐利本性和潜在社会规则的攻击下改变路线。此外,从更大的社会角度来看,浮萍反映的武玉家族企业管理模式是当时中国民营企业的普遍选择。当时,中国也形成了与富裕阶层相对应的生活方式。
特别要提的是高考,就业,下海,炒股。如果说武玉的经历只是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一些重要社会现象的反映,那么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他创立智本集团,以企业家的身份进入经济领域,正逢改革开放后,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知识精英开始涌现的时期。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能力,决定了这个后续增量巨大的群体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好的博弈参与者。对中国社会而言,这个群体的出现和不断壮大,无疑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转型。
但是,梳理浮萍之前的中国纪录片,武玉通过正规大学教育进入社会,恢复高考后在经济领域成功奋斗的记录,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浮萍》中武玉的记录弥补了中国纪录片中这一群体的缺失。
当然,在武玉这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家中,他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普遍提及的典型。毕竟在90年代,还不是一个好点子好平台能吸引大量资金的时代。当时,私人投资者一夜之间投入数亿元自有资金成立企业的情况极为罕见,更遑论武玉先炒股赚钱,再成立实体的发展道路。然而,作为一个在内容上领先的电视记录文本,《浮萍》中的武玉却是中国社会精英中的一员。除了丰富的经历,他的人生历程和对金钱的态度还有广泛的社会性。事实上,通过武玉的故事,我们清楚地感受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真正变化。
纪录片《浮萍》是对人和社会的记录。
1.《吴宇 那些年,一个人的那些事——人物纪录片《浮萍》的社会记录》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吴宇 那些年,一个人的那些事——人物纪录片《浮萍》的社会记录》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816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