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导读之二十
于晓非,1985-2015年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任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筹)名誉会长,喜马拉雅FM2017年度历史人文类十大节目“于晓非导读”主播。
次第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于其城中”,就是在舍卫大城中。“次第乞”,重要的是“次第”,次第就是挨门挨户,佛陀自己乞食以及他给弟子乞食所制定的一个重要规矩就是次第乞,不准隔门要,即不准嫌贫爱富,当然也不能嫌富爱贫,要以平等心去乞食,乞到自己这一顿的数量够了,就不乞了,最多只能乞七户,这叫“次第乞”。“次第乞已”,就是乞完了。“还至本处”,佛陀托着乞来的食物,回到自己的修行位置上。注意,佛陀给弟子们制定的一个乞食规矩是,不能一边乞食一边吃,必须托着钵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才能吃,出家人要现威仪。“还至本处,饭食”,这才吃;“饭食讫”,“讫”就是“结束”,吃完了。“收衣钵”,把出门披的大衣跟乞食的钵收起来。“洗足已”,还要洗洗脚——印度天热,出门都不穿鞋,佛陀到舍卫城乞食走了一趟,脚上一定沾了很多土,因此还要洗洗脚。“敷座而坐”,“敷座”就是把座位整理好,然后坐下来。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得非常简练,短短两行字,把佛陀这次乞食描绘得非常形象。
是讲甚深般若法门的经,是讲一部大法的。可是在中,佛陀示现的是极为平常的人的普通生活,这就暗示着,佛陀甚深的法,其实就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之中。
讲到这里,的第一段圆满了。这一段可以理解为的序言,向我们介绍了出席金刚般若法会的人物,一个基本的情景。
下边是的主体内容。看下一段: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须菩提
这里出现了一个人物,须菩提,梵文是Subhūti,所以“须菩提”可以理解为“Subhūti”的音译。须菩提是佛陀十个最重要的弟子之一,被誉为“解空第一”。由“解空第一”的须菩提站起来给老师提问题,这预示着金刚般若法门的重点是讲空。佛经大凡都是这样的格式:某一天,老师和哪些弟子在一起,其中一个学生站起来发问,然后老师回答,弟子再发问,老师再回答;当然中间还会穿插着老师反问学生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了老师再做评价。佛经都是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这种对话体。那有没有学生没有提问而老师自己说的经呢?也有。这叫作“不问自说体”,但这样的佛经占的比例极低,绝大多数佛经都是由一位当机的弟子站起来发问。当机发问的弟子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
“长老须菩提”,称须菩提为“长老”。佛的弟子中岁数大的可以称长老,但称为长老的也不一定岁数大,德高望重、受人尊重,也可以称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在今天听法的弟子中,“即从座起”,站起来了。“偏袒右肩”,僧装是袒露右肩的,“右膝著地”,单腿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印度人对一个人很尊重,是要合掌的,合起掌来恭恭敬敬地向佛提问题。须菩提站起来提问,在提问之前首先赞叹老师:
“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如来
首先,他说老师“稀有”,是赞叹老师,紧接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来”,这是鸠摩罗什译本里出现的第三个对佛、对释迦的称呼。首先称释迦牟尼为“佛”,前面称为“世尊”,这儿又出现第三个词叫“如来”。“如来”是对佛的另外一种称呼,“如来”跟“佛”两个词是替换关系,可以说“释迦牟尼如来”,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如来”、“阿弥陀佛”。为什么称佛为“如来”?这个法义很深,留在后边适当的机会再讨论。中国民间说有个佛叫“如来佛”,其实这种称呼是很不规范的,“如来”与“佛”两个词是不好叠用的,佛教里也没有一位佛叫“如来佛”,“如来”是对佛的另一种称呼。当然,在这里“如来”可以指释迦牟尼,也可以理解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菩萨:觉有情
后边还有个词叫“菩萨”,梵语是bodhisattva,由两个词组成:“bodhi”和“sattva”。“bodhi”是觉,“sattva”指有情,就是众生。“bodhisattva”合起来译作“觉有情”,什么是觉有情呢?里面有两重含义。第一,觉有情是不断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有情,即感到生死轮回的苦,感到自己无明所障,要打破无明,要解脱,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有情;第二,佛陀说世界是缘生的,世界是无我的,最后发现哪里有一个孤零零的自我的觉,我的觉就是众生的觉,离开众生的觉,没有我的觉,实现我的觉就是要实现众生的觉,离开实现众生的觉没有一个孤零零的我的觉。因此不断努力寻求自我觉悟的众生,发现自我觉悟只有通过觉悟其他众生而实现,所以觉有情的第二重含义是觉他。什么叫觉有情?就是自觉觉他的有情。总而言之,是不断努力正在修行历程中的有情。“bodhisattva”音译“菩提萨埵”,喜欢念的朋友都知道,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据说中国人尚简,总觉得“菩提萨埵”四个字念起来太绕口,因此自作主张地把菩提的“提”删了,把萨埵的“埵”删了,简称“菩萨”。
护念与付嘱
如来已经彻底觉悟圆满,而菩萨是尚在寻求觉悟的修行历程中的有情。那什么叫“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善”字面理解就是“好”,但实际上对应的梵文是“parama”,不是一般的好,是最好,是最好的护念、最好的付嘱,所以这里的“善”是“最好”的意思。什么叫“护念诸菩萨”、“付嘱诸菩萨”呢?护念就是护持,玄奘译作“摄受”,付嘱就是嘱托。依照印度古德对这句话的理解,所谓“护念诸菩萨”,佛陀护念的“菩萨”是指在佛陀说法时根性已成熟的菩萨,佛陀说法时,对这些根性已经成熟的菩萨是有着最好的护持、最好的摄受的;“善付嘱诸菩萨”的“菩萨”,是指佛陀说法时根性还没成熟的菩萨,对这些当他老人家说法时根性还没成熟的菩萨,他老人家涅槃后,对这些菩萨有着最好的嘱托,最好的付嘱。所以这两句话是说如来对根性已成熟的菩萨在说法时给予最好的摄受、护念,对根性尚未成熟的菩萨,佛陀涅槃后,给他们以最好的嘱托。
这段话有哪些要点呢?第一,这段话是须菩提对老师、对如来的赞叹。第二,他赞叹老师善于摄受、善于付嘱菩萨,也就是佛陀对菩萨承担着巨大的教育责任,印度古德管这个叫“佛种不断”——佛陀的教法之所以能够传承不断,是因为佛陀威神之力的加被,是因为佛陀的护念跟付嘱,所以他们把这一段理解为“佛种不断”。第三个,既然须菩提赞叹如来善护念菩萨、善付嘱菩萨,那么好的,今天就代表这些菩萨们向老师提问题。须菩提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从字面上看,就是好男人、好女人。其实“善男子善女人”在佛典中,多指出身高贵、有教养的青年男女,这里可以引申为对佛陀教法具有善根的男子女人。当这样的男人、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anuttarasamyaksambodhi 的音译,这个词有点长,主词是“bodhi”,觉,前面是“bodhi”的三个定语。“sambodhi”,佛教翻译成“正觉”。那么获得正觉的是什么人?阿罗汉就可以,修小乘佛教的阿罗汉可以获得“sambodhi”。但是从大乘佛法上讲不够,要“samyaksambodhi”;“samyak”的基本含义是“普遍的”,所以这个觉还得是普遍的觉,也就是并非个人的觉,而是一切众生的觉,是遍一切处的觉;这个词,有时翻译成“遍”,或者翻译成“正等”,就是等持、平等、遍一切处。“samyaksambodhi”的境界是菩萨的境界。前面还有一个定语“anuttara”,“anuttara”的基本含义是“最优秀的”,佛教译成“无上”,这个觉是无上的觉。这个觉无上了,从大乘佛法来讲是谁的觉?是佛的觉。“anuttarasamyaksambodhi”音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佛的觉。因此在大乘佛法里,“我要成佛”和“我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两句话,是划等号的。须菩提给老师提的问题就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一个要想成佛的心,“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
本文由净名精舍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导读”第020讲整理
1.《菩提萨埵 于晓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菩提萨埵 于晓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ji/8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