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昨天举行了全国号码转移业务启动仪式,宣布号码转移技术、系统和服务规则已经完成,号码转移业务正式启动。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访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营业厅,发现这些营业厅都在显眼的地方设立了端口号转移的宣传区,也有专人负责向用户解答有关端口号转移的问题。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在试运行期间,已有超过323万用户完成了转移。
一走进中国联通和平里营业厅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大厅中央已经开辟了一个端口号转移的宣传区,里面有一个展示板——一个办理端口号转移的指南,还有一个“中国联通端口号转移客户带入通知”。记者一停在这个牌子前,一名工作人员马上问要办理什么业务。她耐心地回答了记者关于端口号转移服务的咨询。该工作人员说,办理端口号转移的客户不多。访问期间,北青报记者没有看到任何用户询问端口号转移的情况。
在中国移动江海口营业厅,大门附近的问讯处有专人解答有关端口号转移的问题。据了解,为了帮助更多有“端口号转移”需求的用户顺利完成端口号转移,运营商还通过设置专座、提供现场服务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便利。
中国移动在10086设置了手动转号座位区。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北京移动已经推出了针对移动用户的上门服务。在北京移动微信官方账号输入“转号”即可收到一个服务申请链接,在链接中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地址等信息,即可预约工作人员投递手机卡办理转号服务。
但据报道,在试运行阶段,仍有很多用户反映办理中转服务的营业厅数量很少,不方便办理。在昨天的发布会上,三家运营商的负责人都表示,端口号向网络转移的过程在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在不断增加,短信提示的内容也在不断优化,方便用户查询相关服务。其中很多业务会转移到网上营业厅或者由系统自动办理,方便用户操作。
中国联通市场部副总经理郭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通过建设移动应用和微信营业厅来优化转账服务,方便用户办理。”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端口号转移工作启动,全行业已完成1800多项系统建设和改造,开展网间联调联测项目103多万项。三家企业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建成全国实时联动的端口号传递系统。截至11月26日,天津、海南、江西、湖北、云南已完成316万用户的端口号转移,占五省用户总数的1.8%。截至11月26日,其他地区发放授权码11.2万人次,协助7.2万用户完成转账,占用户总数的0.5%,整体情况稳定。
广州联通用户王金刚在查询转网资格时被告知,由于服务尚未到期,6项服务无法全部转网,很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现套餐协议期限为2050年。绑定手机号的套餐服务仍然在运行,绑定手机和家庭宽带的优惠套餐仍然有效。还有“家庭号”,视频通话等服务没有取消...许多用户在切换网络时会遇到这样的“门槛”。经调查发现,“网内约定时限”是“转网难”的主要原因。
“试运行发现,部分电信企业人为设置系统障碍,非法添加带入带出条件,影响用户体验和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陆春聪表示,部分用户反映协议期限过长,提前终止补偿标准过高。在发布会上,三家运营商表示协议有效期已经调整。“在线协议”也将更加透明和开放,无法转移到网络的具体原因将及时向用户解释,提供方便的处理方式。
有用户反映,因为购买美号而被限制将端口号转移到互联网——要么等待合同到期,要么支付违约金。业内专家认为,如果用户在办理业务时享受优质资源,遵守市场规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运营商应该披露解决方案,并为用户提供帮助。运营商回应说,他们并没有对执行昵称提出附加要求,只要在线协议期限到期,他们就不会受到影响。“对于昵称转让,我们单独形成报告,监督运营商制定规则,完善相应条款。”重庆市交通局局长蔡丽芝说。
中国联通表示,取消了新用户昵称的最低消费协议,用户将通过引入昵称来做出自己的消费选择。中国移动也表示,确保新老用户在昵称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陆春聪表示,试运行发现,系统运行维护不完善,影响了已转网用户的体验,部分用户反映被转网后无法正常上网和充电。目前,工信部和中国信通技术研究院成立的端口号转移工作组每天从各种渠道收集端口号转移的反馈信息,并提供给运营商进行及时的技术处理和流程调整,避免影响用户使用。“三家公司都采用了‘底转发’的方式,发错的短信由网间转发功能解决,可以满足整体需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勇表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也在推动更多第三方应用服务企业,通过将端口号直接连接到网络数据库,进一步确保短信的接收。
1.《携号转网启动 隐形门槛怎么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携号转网启动 隐形门槛怎么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02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