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张力简单来说就是肌肉细胞互相拉扯产生的力。肌肉在休息和放松时的张力称为肌肉张力。肌肉紧张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为多种形式。
比如一个人在休息的时候,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的张力就叫做休息肌肉张力。身体站立时,虽然没有明显的肌肉收缩,但身体前后的肌肉也保持一定的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这就是所谓的体位性肌肉紧张。运动过程中的肌肉紧张,称为运动性肌肉紧张,是保证肌肉持续、平稳运动(无抖动、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被动活动(PROM)肌肉张力分级标准
Ⅰ 轻度阻力发生在胎膜早破的最后一节,也就是肌肉处于最长位置的时候。
Ⅱ 中度1/2的PROM出现电阻。
Ⅲ 重度阻力出现在胎膜早破的第一节,也就是肌肉处于最短位置的时候。
改进的阿什沃斯分级标准
临床表现
肌张力减低肌肉放松时,主动体遇到的阻力减小,肌肉由于没有膨胀的腹部和正常的韧性而放松。由于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可能不同。脊髓前角损伤伴有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和肌纤维震颤。周围神经损伤伴有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肌腱反射常减少或消失。一些肌肉和神经连接疾病具有降低的肌肉张力、伴或不伴肌肉萎缩的肌无力、无肌纤维震颤和感觉障碍。脊髓后部或周围神经本体感受纤维受损,常伴有感觉消失和深度反射,步态为感觉性共济失调。小脑系统受损伴有运动性共济失调,步态蹒跚。新纹状体损伤中的舞蹈样运动。
肌张力增高其特点是肌肉坚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疾病。
锥体系统疾病的特点是痉挛性肌肉紧张,这是选择性的。上肢以内收肌、屈肌、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张力为主,上肢屈肌张力和下肢伸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运动患者的关节在开始时阻力较大,但在最后变小。痉挛性肌肉张力增加与“痉挛”无关,痉挛是指不自觉的肌肉收缩。
锥体外系疾病的特点是强直性肌张力增高,与当时肌肉的长度即收缩形态无关,伸屈肌无差异。无论运动的速度、幅度、方向,都遇到了相等的阻力。这种肌肉张力的增加称为铅样强直(无震颤),如果因震颤而出现交替的松、紧变化,称为齿轮样强直(有震颤)。
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是指由于肌肉张力的变化而导致的持续异常姿势和持续运动的中断,可分为全身性、局灶性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自愿运动。是由骨骼肌的协同肌和拮抗肌不协调、间歇地持续收缩而引起的一组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身体某部位位置姿势异常的症状。也被称为德斯通综合症。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基底神经节病变)或不明原因引起。前者称为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后者称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1、扭转痉挛
也称为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或肌张力障碍性肌张力障碍。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四肢、躯干甚至全身严重不自主扭转。四肢扭转时肌肉张力增加,扭转停止时正常。
2.痉挛症
是颈部肌肉痉挛性或强直性收缩引起的头部旋转姿势,可影响颈部深浅肌,但最常见的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三角肌和颈夹肌的收缩。发病缓慢,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尤其是中年人。多见于锥体外系器质性损害。
3.米奇综合症
首先由法国heurymiege(1910)描述,也称为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其特征为双重眼睑痉挛和/或面部肌肉的对称不规则痉挛性收缩。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50岁,男女比例1: 2 ~ 3。30岁以前的人很少见。
4.手足徐动症
又称指法运动和Mobilespasm,是一种综合征,是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表现,是由不自主运动和姿势异常组成的异常运动,以肌强直和手脚缓慢不规则蠕动为特征。根据涉及的部位,可分为单边和双边。
肌肉紧张增加
(a)锥体束病变
休克期后,或锥体束病变后,瘫痪侧的肌肉张力增加,例如,偏瘫中的韦尼克-曼位置是有代表性的。三重屈曲发生在锥体束明显损伤处,如髋关节、膝关节、下肢掌骨关节的痉挛性屈曲。锥体束病变时,增加的肌张力与瘫痪一致,休息时肌张力也增加。触诊肌硬,被动运动时有折刀般的阻抗感。
(2)锥体外系疾病
Parkinson病:这种疾病引起的肌肉紧张增加称为肌肉僵硬。促动肌和拮抗肌的张力都增加了。关节被动运动时,增加的肌肉张力始终一致,患者感觉阻力均匀,呈现“铅样僵硬”。如果患者有震颤,患者在弯曲和伸展肢体时会感觉到均匀阻力的间歇停顿,如齿轮在转动,即“齿轮样僵硬”。面部表情肌肉僵硬是一张毫无表情的“假面”。吞咽肌肉僵硬吞咽不好,流涎。眼睛肌强直表现为眼球运动变慢,注视运动“粘滞”。颈部肌肉和躯干肌肉的肌张力形成屈曲状态,即头部和躯干向前改变,上部肌肉轻微向外旋转,肘关节弯曲,掌指关节弯曲,拇指内收,下肢轻微内收,膝关节弯曲。旋转的脖子和旋转的身体慢慢移动。
Huntington舞蹈病:肌肉紧张大多正常,但少数患者有类似于Porkinson病的突出症状,而舞蹈症状非常明显或完全没有。这种类型最终表现为姿势性肌张力障碍,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这种肌肉僵硬的慢性渐进性舞蹈症状被认为是苍白球受损的结果。
扭转痉挛(torsion spasm):肌张力障碍性脱髓鞘疾病,又称肌张力障碍性脱髓鞘疾病,是一种罕见的基底神经节疾病。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躯干甚至全身剧烈不自主扭转。四肢扭转时肌肉张力增加,扭转停止时正常。
药物性肌张力异常:⑴急性肌张力障碍:急性发作,在药物治疗后不久出现,在年轻人中更常见,以奇怪的肌肉痉挛为特征。主要累及颈部和头部肌肉,最常见的是舌和口腔肌肉的不自主痉挛,导致咀嚼肌紧张收缩,无法张口,说话和吞咽困难,面部扭曲,或伴有痉挛性斜颈。这种反应与个体的敏感性有关,使用止痒药、抗组胺药或巴比妥类药物是有效的。
⑵迟发性运动障碍: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数周、数月或数年后,甚至在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缓慢发生。其特征是嘴唇和舌头的僵硬和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有时伴有四肢或躯干的舞蹈样运动和轴向运动。抗瘫药不仅无效,有时还会加重症状。还有可能是肌肉紧张度低导致瘫痪,可能涉及颈部肌肉、腰部肌肉等。比如腰不能伸直,腹部凸起,脖子发软,走路不能抬头,脚不能迈步,腿不能抬起,脚后跟扫地。
(3)小脑病变两侧小脑病变广泛时,有时肌张力增高,被动活动肢体时有阻抗感,而站立时躯干和四肢僵硬。橄榄小脑萎缩有时表现为帕金森氏肌强直,提示与大脑基底核有关的结构损伤。
(4)脑干疾病脑干疾病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在中脑最为明显,中脑受损时表现为肌肉强直,属于去脑强直的一种,四肢近端明显,在伸肌中挣扎。上肢伸直,手腕屈曲内收。下肢伸直、旋转、内收,称为中脑强直。皮质下白质弥漫性病变,如脑炎、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等,也可出现肢体僵硬。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臂的屈曲位置,其他表现与十二指肠僵硬完全相同,称为“十二指肠僵硬”。
(5)周围神经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的特点是运动神经元损伤较低,肌张力降低。但在面瘫恢复不完全的情况下,面部肌肉的张力可能会增加,表现为面肌痉挛。此外,当周围神经附近的炎症、肿瘤等疾病刺激周围神经时,肌肉张力增加,多属于防御性肌肉张力。
(6)肌源性疾病肌肉疾病可能有肌张力增高,但腱反射正常或降低,腱反射绝不会出现亢进。
1.先天性肌强直:也称为Eulenberg病。在这种疾病中,肌肉张力只在运动时增加,休息时肌肉张力正常。这种病的肌张力增加,运动开始时可见肌强直收缩,反复运动后恢复正常。触诊时,肌肉有一种特殊的硬度和韧性感,就像橡胶般的硬度,机械刺激后肌肉收缩时更明显。
⒉氏综合征:这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癫痫发作。颈部肌肉、躯干肌肉、背部骨骼和腹部肌肉的肌肉张力明显增加,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引起疼痛。打击乐、声光、精神紧张等等都可以诱发和加重。常见的是近端肢体开始向身体发育,肌力和肌腱反射正常。睡眠时僵硬消失。
(7)其他
1.破伤风:早期局部肌张力增高,通常伴有两侧咀嚼肌痉挛性收缩,伴有颈部僵硬,其次为半面痉挛;口角向外拉,鼻子向上缩,眼裂大,称为“满嘴脏话的笑”。随着疾病的发展,全身肌肉紧张度增加。比如躯干伸肌张力占优势时,角弓反转,屈肌张力占优势时,患者的体位就像胎儿宫内体位:头屈,膝近腭,跟近臀。当躯干一侧肌肉张力增加时,身体向一侧弯曲,称为侧弓倒置:头肩向一侧倾斜,侧肩下垂,身体弯曲成月牙形。
⒉·德坦尼:血钙过低是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肌肉张力升高主要出现在远端,偶尔会影响躯干。一些学者把德太尼分为三种类型:
⑴良性型:强直主要发生在四肢远端,拇指强内收半屈,靠近其他手指。中指指关节明显屈曲,手尺骨侧缘靠近被划侧缘。有时候最后一个手指比其他手指弯曲的更明显,最后一个手指经常折叠在其他手指下面或者拇指折叠成手套,称为“助产士之手”。下肢屈趾,呈马蹄内翻足,小腿伸直,随意运动不能,被动运动时有阻抗感。
⑵中度型:上肢早期肌张力增高,先出现肌强直,断伸至躯干、面部肌肉及下肢。有时腹直肌、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均显示肌强直发作。当面部肌肉出现肌强直时,则呈现一种特殊的面貌:斜或斜的眼睛,紧闭的下颌,僵硬的舌头,发音不良,吞咽困难,如喉肌痉挛时呼吸困难、窒息等。
⑶严重型:短时间内反复发作,表现为全身肌强直伴喉痉挛。
1.《spasm 【图文详解】详细解读肌张力的方方面面》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spasm 【图文详解】详细解读肌张力的方方面面》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030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