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建华区位于齐齐哈尔市北部,包括城市和农村。地理坐标在北纬47° 20′和47° 27′之间。东经123° 52′~ 124° 07′。其东界为铁锋区;龙沙路以南、全福路、老东路至嫩江堤,毗邻龙沙区;西临嫩江东岸,隔江与美丽丝达斡尔族地区相对。它从北部建华乡东北与扶余县接壤。面积12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6.7平方公里,农村106.3平方公里。2009年9月,全区总人口为252,939人,其中城市人口235,910人,农村人口17,038人。人口分布集中密集在城市。而农村地区和舒朗比较分散。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萨克族、畲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23个少数民族,共计14,310人,其中回族4,451人,满族4,103人,朝鲜族2,111人,达斡尔族1,652人,1,620人
建华区城区辖不归、西桥、文化、中国建设5条街道和44个社区居委会;农村管辖黎明、星光、曙光等4个行政村,柳园、洪光、高头、高枫、双河等5个工业公司。
建华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冬冷夏热,春秋短。年平均气温3.2℃左右,无霜期只有15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75 mm左右,70%集中在6-8月。年均日照2 750小时。植物日照时数为1 300 ~ 1 350小时。春季(3 ~ 5月)升温快,降水少,多风,易干旱;夏季(6-8月)温暖多雨,平均气温21.3℃。秋季(9-10月)气温下降明显,秋霜早,降水少,晴天多;冬季(11月至次年2月)漫长,少雪,干燥寒冷,土地和河流结冰,平均气温在-14.7℃以下。
建华区是松嫩冲积平原上的高漫海滩,海拔146米,地势平坦开阔。由于地处嫩江中游东岸,齐齐哈尔西北风口,受水流和风蚀影响较大。地表起伏,湖泊星罗棋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嫩江沿边界由北向南缓慢流动,西北岸形成漫滩。
建华地区基本属于草甸土和黑钙土,地表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我国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丰富。农村草地11744亩,林地26506亩(含果林1357亩)。
该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质温和。西北的嫩江及其支流在老东湖的水面为30.1公顷。洪光、曙光、双河村共有8个湖泡,面积2 000亩,水深2-3米。这些水资源可以为捕鱼、养鱼、灌溉良田、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提供有利条件。而且水流沙资源丰富。由于该地区土壤属于冲积平原,在冲积和水流的作用下,地层上部含有大量砾石、卵石和河砂。主要分布在嫩江河床、江心洲岛、河漫滩、老河道等第四纪地层中。埋藏量丰富,已成为农村副业发展和工业建材的良好资源。
同时,还有许多植物和动物。农作物包括小米、玉米、大米、红小豆和芸豆。芥菜、白菜、艾蒿、空心脏地带、茴香脑、大杂粮、蔬菜品种繁多。树木包括许多树种,如元宝枫、杜松、湿地松、樟子松。蒙古扁桃和山杏。果树包括李子、葡萄、小苹果、沙果、樱桃等许多品种。花卉包括三棱、血愁、葱白、圆白菜、蒿芽。牡丹、玫瑰、君子兰、水仙、腊梅等。野生动物包括老鼠、黄鼠狼(黄鼠狼,黄皮)、松鼠(大眼贼、地松鼠)、松鼠、蜥蜴(马蛇)等。野鸟有大雁、布谷鸟、百灵鸟、黄眉、鹌鹑等。家禽包括鸡、鸭、鹅和鸽子。家禽包括牛、马、羊、猪、驴等,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建华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它有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美丽的风景和宜人的风景。人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适当地开发它们,把自然资源变成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变成旅游资源。令人神往的柳园露天浴场,盛夏时节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戏水消暑,度假歇息;锡伯山公园和不归公园的水波光粼粼,令人陶醉,令人向往,令人流连忘返;岳明岛旅游区绿树成荫,寺庙错落,古朴典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匹配,风景优美。它是休闲、度假和旅游的胜地。
历史变迁
公元前后,先民在建华区兴盛。到了明清时期,建华区已经成为北疆的战略要地。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8月13日)7月14日,清政府为了抗击俄国入侵,方便南北信息传递,巩固边境统治,在索隆的总部——布奎村(清真寺附近)修建了布奎驿站,又称西站。康熙三十年(1691年),朝廷派都城副总司令马步岱到境内,监督齐齐哈尔城的建设。同年7月19日(8月12日),冯玉打算在不归站东北建设齐齐哈尔市。同时设立程守伟(吴·三品)领兵保卫,管理军政。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木尔根(今嫩江县)副都督(武陟正二平)迁至齐齐哈尔,正式设立副都督一职。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将军萨布苏(武之政的产物之一)从摩根迁到齐齐哈尔,齐齐哈尔(今建华地区)迅速确立为黑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结果,今天齐齐哈尔的城乡开始向建华区以外扩展。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齐齐哈尔的一切军事、政治和旗人事务都由黑龙江总政府(现毗邻区政府北部)和齐齐哈尔副总司令共同管理。
1907年12月12日(1907年1月25日),为适应城乡发展需要,齐齐哈尔(境内)开始划设警政管辖区,将街道管理改为片(区)管,将原东、南、西、北、中五段警防改为五区。每个区的警务和一些民政,都是由驻扎在每个区的派出所处理,所以叫派出所。当时五个派出所基本都在现在的建华区范围内,可以说是建华区成立之初。
建华区成立后,建华区所辖领土为黑龙江省所在地(255年),接受黑龙江将军(衙门)、齐齐哈尔副总司令为代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龙江州(隶属黑龙江省)设在齐齐哈尔市。宣彤三年(1911年),省会将原来以地名命名的区划改为以数字命名的区划。全市分为一区、二区、三区和四区,其中一区和二区今天归建华区管辖,仍由省市行政机关代理。齐齐哈尔失陷后,领土归属伪满齐齐哈尔市公署。直到民国末年,齐齐哈尔的分部名称才有了地名意义上的名称。比如1940年齐齐哈尔划分为永安、龙华、惠福、财神、恩信、永寿、东胜和东、南、西、北11个区。其中,惠府、恩信、东胜、西、北五区属于现区。但还是在伪政府管辖之下。
齐齐哈尔于1946年4月解放。5月21日,齐齐哈尔市政府在建华区一区、五区、六区成立了民主政府。从那以后,每个区都相对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利。1954年12月11日,第一区和第五区部分合并形成北关区,第四区(由第六区改为第五区)部分合并形成龙沙区。两个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政府。1958年2月,北关区与龙沙区合并,称龙沙区。但地方政权领导体制改革很快,同年11月实行“以厂为轴,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将国有建华机械厂和龙沙区合二为一,成立了人民公社。建华机械厂的“建华”二字作为公社名称,即建华人民公社。到了1961年8月,行政系统恢复了,叫建华区。但总是挂公社党委和区人民委员会两个牌子。1980年5月28日,区人民政府成立,仍使用“建华”二字,即建华区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随着城市建设的规模化发展,齐齐哈尔市的行政区划管理于1907年12月12日(1907年1月25日)由区域管理转为区域管理,将原有的警察东、南、西、北、中五区改为东、南、西、北、中五区。每个区的警务和一些民政,都是由驻扎在每个区的派出所处理,所以叫派出所。当时五个派出所基本都在现在的建华区内,所以叫建华区成立之初。
宣彤三年(1911年),齐齐哈尔将东、南、西、北、中五个警区改为一、二、三、四区,并冠以数字名称。直到民国初年,齐齐哈尔的个别警备区明显步出建华地区。1915年,由于城市的扩张,指定了一个水警区。部分水警区仍包括在今日的建华区内。1928年10月,一、二、三、四区由警管区改为市辖区。同时,水警总区改为五区。
1区:东边杨家窑和于颖街;南至程楠根;西到西灯泡;北至土城北墙。
2区:东至蔡氏街、东土岗子;兴隆街、付嘉胡同、全福胡同以南;西到西灯泡;北至朝阳街、昆顺街。
三区:八里岗子以东;南至大公坟、山东一地,西至永安街、上步街,北至申家虎通。
四个区域:东至三里岗子;向南到向阳街;西至师部胡同、安寿胡同;北至东升三街。
五区:东向西;南至通江街、关帝庙;西至嫩江;从北方到官方的渡轮。
第一区、第二区、第四区和第五区的部分地段今天都归建华区管辖。
1938年,伪齐齐哈尔办事处将市辖区改为行政区。1940年,行政区划分为东、南、西、北、永安、龙华、惠福、财神、恩信、永寿、东胜11个区。其中西、北、惠福、恩信、东胜区现为建华区。
1946年5月21日,齐齐哈尔民主政府将原来的11个区改为一、二、三、四、五、六区。今天的建华区是当时的一区、五区、六区。第一区由原惠福区与西区合并。位于城市北部,西北与龙江县接壤,东五区,南四区。五区由原东胜区和北区合并而来。位于市中心以北。西邻1区、6区,北邻龙江县,东邻4区。六区由原恩新区和永安区合并而成。位于城市西北部,西临嫩江,北接1区,东接3区、5区,南接2区。
1948年5月12日,市政府决定将和林山、万山会、孙迪芳、尼基昆、朱尔金、新疆、新华村划归龙江县管辖为第一区,并在第五区增加两个村、两个村(现双河村)、后高头村及其浅部村。
1949年3月18日,市政府决定将6区改为5区。一、二、五区不动。三区四区合并为三区,原六区更名为四区。11月5日,市人民政府决定增设齐齐哈尔市农村街道办事处,并将朱尔金村、新疆村划归1区管辖,将寺河村(二家屯、半坂屯、后高头及其浅)划归全市农村管辖。
1951年11月17日,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六城区区划。它的区划基本上保持了当初设立六个城区时划定的区域。其中,建华区第一区辖三个街道居委会,面积10.5平方公里;五区辖四个街道居委会,面积12.5平方公里;六个区辖五个街道居委会,面积12.6平方公里。
1954年12月11日,根据省政府的批复,市人民政府将原来的6个市区改为4个区,区名由数字改为地理。1区、5区和寺河村部分改为北关区。区政府位于市第三中学。其余五区和部分四区改为龙沙区。
1958年2月21日,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龙沙区与北关区合并,称之为龙沙区。区政府位于现建华区政府所在地。管辖不归、新生、东市场、吴栋、西桥街,面积24.2平方公里。同年11月,人民公社成立,龙沙区建制取消,实行新的行政体制,人民公社成立。版图扩大,市辖东市场、西桥、吴栋、不归、中华分店(街)。在农村地区,包括原联合乡和沃纽图乡管辖的26个村庄。东邻扶余县,南邻罗车头人民公社,西邻龙沙人民公社,北邻甘南县。总面积717平方公里。
1961年8月,建华人民公社改为建华区人民委员会。管辖权略有调整。芒格图和沃纽图放在郊区,只管辖东市、西桥、吴栋、不归、中华街、建华农科,基本上就是今天建华区的边界。
1967年7月,建华人民公社(区)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5月28日,建华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建华区人民政府。
1984年,建华区所辖街道进行了重新划分,由原来的5条街道改为8条街道。即建设街从中华街分出来,文化街从西大桥街分出来,新华街从吴栋街分出来(一年后新华街划回吴栋街)。
1995年,区政府进驻不归街北端,辖不归、东市、中国、西桥、吴栋、文化建设7街、建华乡;153个居民委员会和1717个居民团体;行政村9个,农业队2个,自然村14个。
2001年9月,根据市政府有关精神,将9个行政村调整为4个行政村(曙光、光明、曙光、星光村)和2个工业公司、柳园、洪光。
2003年9月,根据《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7条街道合并为5条街道(不归、西桥、中国、文化建设街),157个居委会合并为76个社区居委会。
2004年,7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合并为4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8年,建华区辖文化、步逵、中国、西桥、建设街5条街道,46个社区居委会;有4个行政村,5个工业公司。到现在为止。
经济状况
建华区经济发展很早。清朝初期,达斡尔族和蒙古族主要养牛养马、狩猎和捕鱼。一般从事养殖和水产养殖。但是,农业、畜牧业生产、粮油加工、白银工业等手工业生产时代很快就形成了。于是商贾云集,“入城南门,至木城,商贾与屈同住,市集喧哗”。清道光元年(1821年),楚乐汉集市颇有影响,千里之外的商人乘船前来贸易。民国时期,瑞清河、洪长盛等百货商店在全省闻名。与此同时,农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西园(现柳园企业总公司)、北园(现星光村)、王嘉园(现黎明村)的蔬菜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还源源不断地流向周边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经济复苏期、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二个五年计划、整顿期、第三个五年计划至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建华的区域经济建设迅速摆脱了旧社会、农业、 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1996年后,区委区政府领导全体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群众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全党重视企业,全民投资,全社会保持稳定”的工作方针。按照“先办民营区、先办产业”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跟随时代脉搏,立足发展实际,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区域经济异军突起/[/k 2011年,全区区域GDP达到50亿元,是2006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4%;
第一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符合时代要求,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02年,建成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10810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5.6%。创立“崔健品牌”等无公害蔬菜品牌。曙光科技示范园区等四大园区和枣白菜基地等六大基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协会、各种中介组织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带动了“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68.6%;而畜产品总量为10449吨。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423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066亿元,比1997年增长115.5%。精细种植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5.2万亩,设施农业和订单农业扩大到1.3万亩。畜牧业和劳动经济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7%,是2006年的1.5倍。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好机遇,加快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推动第二产业发展进程。着力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实力。1998年后,进行了72次技术改造,开发了87种新产品,创办了2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两农一建”主导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农机建材)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信息、食品、生物、环保、精细化工、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0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347亿元。工业经济总产值达到5.926亿元,比1997年增长45.1%。利润达到2927万元,比1997年增长57.8%。实现税收2933万元,比1997年增长98.3%。2005年,全区有木材加工厂、水泥制品厂等工业企业368家,包括建材、食品、机械加工等12大类产品,产值9.948亿元。新产品向高技术倾斜,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0%。当年,第二产业结构从2000年占整个经济结构的34.5%调整到33.4%,下降1.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大型项目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配套企业和项目持续入驻,产业集聚迅速。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增加值近20亿元,利税1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8倍和40倍。
优先发展第三产业。1996年至2005年,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不断扩大,先后建成西部城乡交易中心、齐齐哈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齐齐哈尔旧货市场等八大市场,成为全市北部乃至全省北部最大的钢材和农副产品流通市场。与此同时,商贸业发展迅速,“中华餐饮街”、“滨江渔村街”、“自行车销售街”相继形成。从解放门到龙沙,不归街两边有145家大小商家,有很多商业项目,很受客户欢迎。新兴的社区服务发展迅速,理发、食品杂货、家政和物业服务方兴未艾。此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逐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收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将得到加强,现代服务业将得到发展。城乡结合部物流业快速升级,恒腾储运开工建设,粮油建材钢材等15大市场不断壮大。中心城区餐饮服务业形成品牌,“店商圈”、“校园商圈”初具规模。三次产业结构从2006年的5: 34: 61调整到2011年的1: 4
招商引资是经济建设的亮点,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996年以后,“十五”期间,全区引进内联项目236个,国内投资5.35亿元,年均增长47.8%。特别是2001年以后,在吸引投资方面出现了新的扩张,将触角伸向海外,引进两个外资,到位资金80.8万美元,实现了零引进外资的突破。到2002年,引进到位资金已超过2亿元,被市政府命名为招商引资示范区。并逐步放大“蛋糕”,聚焦大项目,36个项目突破200万元。其中,北京银通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星光农贸市场和南梅园;广汇食品公司(马来西亚独资)、龙岩食品有限公司(韩国独资)、祥源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洪光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三高”项目和规模企业先后入驻建华区,有效培育了骨干财力,进一步增强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经过多方长期努力,成功与大连市金州区、汕头市金元区建立了友谊区,拓展了建华区对外交流合作的领域。截至2005年,建华区已与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广东、四川、辽宁等20个省市建立了友好贸易关系。可以说,建华区的经济建设在国际一些领域和国内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循环的轨道,为区域经济的成长发展和步入快车道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十一五”伊始,我们积极破解土地、规划、资金瓶颈,成功引进中国易拓、腾翔铸锻、蒙牛液态奶、奇艺基等一批投资大、拉动力强的大型项目。特别是2010年,中国易拓(黑龙江)现代农业装备基地项目顺利投产,2011年首台大功率拖拉机下线,成为我区加快工业化、建设装备工业强区的里程碑。
北苑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下成立的,这再次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区委、区政府围绕落实“三维五包”责任制,采取汇节投资、定向投资、项目投资、区级领导支持等有效措施,招商引资蓬勃发展。借助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有利时机,华电集团热电联产项目迅速落户北苑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57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投资项目。“十五”期间,建华区引进内资282个,到位16.4亿元,引进外资3个,到位404万美元。并连续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招商引资示范单位。近日,北苑开发区被列为全省金融资源建设示范区,规划面积扩大到32平方公里。路桥、供电、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推进,开发区“七通一平”日益完善,承载和吸引项目的平台作用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工作收入不断增加,年年有余。2002年财政收入6231万元,比1997年增长72.7%。有保障的人员开支和各种公共开支。2005年,财政收入超过1亿元,比2000年增长80%。2011年,全年财政收入达到5.3398亿元,是2006年的4.7倍,年均增长40.1%;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186亿元,是2006年的5.7倍,年均增长57.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9亿元,是2006年的6.5倍,年均增长45.5%。每万元GDP能耗下降8%。
1.《齐齐哈尔建华区 聊聊齐齐哈尔建华区的那些事儿》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齐齐哈尔建华区 聊聊齐齐哈尔建华区的那些事儿》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16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