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两个和研究生导师的经历:
第一,导师是个性化的学术;
第二,论文是训练水平的标志。
学生从哪里看学术?他从学者身上看到了学术。首先,我们应该看看在座的博士生导师都有哪些学者。
什么是学者?
作为精英学者的博士生导师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学术,导师是学术的引导者。我自己的基本想法是什么?就是导师不是普通老师,老师重教,导师重导,但我觉得这一点理解上有很大问题。很多导师还是把自己定义为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也把自己的工作职责当成了一般意义上的所谓教学知识。我觉得应该有新的认识。
什么是导师?
导师是个性化的学术和学术指导。要理解这一点,我认为从三个方面区分几个层次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导师是个性化的学术
首先说说对“导师”的理解。
第一,我觉得虽然我们已经是大学老师了,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但还是要区分小学,中学,大学。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小学就是描述的层次,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中学是讲解的层次,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大学是一个批判、反思、创新的层次,它不仅让学生知道它是什么,也让学生知道它为什么是什么,而且把人们认可的东西作为批判和反思的对象,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我觉得首先要做的是不要把我们定义为中小学教师。我经常说大学老师不一定是好的中学老师,但是非常好的中学老师很难成为大学老师。这不是对老师所做工作的评价,而是一种分层的意思。
第二个区别是,我一直不同意把很多专科变成大学。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要区分中专,大专,大学。中专是技能,大专是技术,大学是学术。吉林大学作为一所容纳众多高校的大学,应该有这样一个非常明确的理念,那就是大学既不是大专,也不是中专。因为我们不是单纯的教授某项技能或者某项技术,而是在学术层面指导学生。
三是区分本科、硕士、博士,要求不同。本科教学要激发理论兴趣,拓宽理论视野,冲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开阔视野,让他们进入学科和专业领域;研究生教育需要找到理论资源,找到理论难点,理清理论思路,进行理论论证。这和本科教学不一样。需要引导研究生寻找理论资源。而且要进一步找到理论难点,让他们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理论论证。我们现在是博士生导师。在我看来,医生的培训是什么?要把握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创新理论思维,开展课题研究。所以作为博士生导师,最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导”,引导学生认同学术,学会学习。研究生要学会学习,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的真谛:不是教书,而是引导和引导学生认同学术,学会学习。
其次,论文是培训水平的标志
在我看来,指导研究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指导他们写博士论文。写博士论文不是简单的写论文的问题,而是一个他们认同学术,学会学习的过程。所以我想从观念、选题、标题、摘要、写作、能力、态度、标准这八个方面和老师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首先,怎样才能指导研究生写博士论文?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我自己用了三个比喻性的术语:目标,灵魂,血肉。
一、目标是什么?不是具体的研究领域,是研究领域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目标。
但是我发现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博士学位论文,包括老师写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要对这篇论文写的目的进行调查,确实存在一个应该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
因此,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问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否提问,问什么样的问题,是否有直接重要的针对性,目标的难易程度意味着你的论文达到了什么水平,直接决定了你论文写作的结果。但是很抱歉,我接触过的很多文科博士生没有很强的目标意识,所以我觉得很多文科师生根本分不清什么是论文,什么是文件。比如一个学生写《论知识经济时代》,那么他先写,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知识经济,什么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提出什么...这是一份文件而不是一篇论文,因为你在澄清一件事,没有研究一个真正的问题,没有问题怎么叫论文?一篇论文永远是你不认同的东西,你就要去写,不然为什么要写?在选择目标时,是否有足够的意识: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问题作为我研究和撰写论文的目标?这是第一条。
第二,我们常说“不立则不立”,但我也很欣赏“不立则不立”。
我们能够打破某些东西,因为我们已经把它建立在我们的脑海中,而站起来的是灵魂。你到底想说什么?所以我只允许博士生在开始一个题目的时候讲五分钟,因为五分钟可以清楚的说明目标是什么,灵魂是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创新是什么。为了什么,你说了什么作为核心思想?
第三,有血有肉,对一个问题有独立的想法。
怎么看出来的?这不是一个大概的轮廓。我称之为“概念框架”,即每个概念只有在特定的思想平台上,才能得到其概念之间的自我理解、相互理解和相互调节。有一些论文像黑格尔对“松散整体性”的批判。有章、有节、有单,像毛泽东批评开中医店,大123、小123、A、B、C、D、ABCD什么都有,但不构成概念框架。概念达到相互的规定,从而构成每个概念的具体和自我规定。所以我认为,博士生导师在指导博士生时,一定要有很强的思路,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问题,不要称之为合格的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举起目标最重要的是凝聚出一个灵魂,马克思称之为“宇宙光照”。没有它,下面就是碎片化的,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松散的整体性”。
因此
我首先强调的是理念。
第二点是实施“选题”。
选题要围绕三点:兴趣、基础、需要。兴趣是研究生想写的东西。他有主动性,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基础。看他能写什么了。他能写的东西,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主动表示他有基础,被动表示除了这个什么都写不出来。所以我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很担心没有基础。我常说一句话:科学在实验,文科在文学。你读过多少关于相关问题的书?所以任何理论都有一个向上的兼容性,是人类文明史的总结、积累和升华。我们使用的每个概念和范畴都是列宁所说的“理解的阶梯和支撑点”没有相应的基础,想写就写不出来。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在研究生阶段能真正掌握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这样他才有真正的基础。比如我导演的一个研究生写的《人类心灵的三种文化样式——哲学、宗教、艺术》。他之所以能写出来,是因为他在这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还教音乐史。我写的挺满意的。没有他应有的基础,他能写出自己愿意写的,你让他写的吗?他能做好工作吗?所以我觉得第二条是最根本的。当然和需求有关。你需要的是你希望他写什么,他能写什么才是关键。
第三是“标题”。
有句话文科老师都知道:“写个题目,论文就完成70%。”你什么意思?题目能反映你的想法、目标、灵魂和概念框架。所以对于标题要求,首先要明确。首先,第一点要明确,不含糊,不言不语,言简意赅。第二,要清晰,真实地反映本文的思路和独到之处。为了实现这一点,我提出了第三个想法,就是相互解读。不用写双标题,但我觉得你心里肯定有双标题。副标题是讨论的领域,主标题是理念、思想、灵魂。
1986年写博士论文,题目是《论辩证法的批判性》,是我的副标题。人们对辩证法的批判本质有各种各样的理解,那么我的独到见解是什么呢?后来这本书影响很大,奠定了我一生的整个研究思路和思路——《理论思维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质》。2016年,国家图书馆出版了《哲学:思想前提批判》一书,是我的理论总结。可以说,我的博士论文是我的前提批判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新出版的《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是我的前提批判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所以我常说:“一个人如果写不出一篇相当好的博士论文,就意味着他在学术道路上没有多大的前景。”因为你的博士论文是吃了睡了,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写出来的,它展示了你认为最好的年华里最好的东西。结果你就在这样的水平,那以后呢?
所以,人过40,没有很大的学术成就,很难有很大的成就。这个成绩首先体现在博士论文上,希望大家回去再看看自己的博士论文。你是很高兴还是脸红?你应该对自己有新的评价。
第四是“抽象”。
就是要把要解决的问题,写什么,写什么,表达的清晰、清晰、生动、有创意,这是能力的体现。
第五,“写”要追求完美。
我对文科博士论文的要求是厚,深,雅。厚是要做扎实的论证。没有依据,就毫无根据,毫无意义;深,“好文章”都是不装的结果,很多报纸都是装的,打着横幅,做虎皮,把自己包起来吓唬别人。培养学生,要“以德育人”。其实“不装”就是有德,博士论文就是引导学生追求完美,最后要优雅。
第六,“能力”。
首先,不是指研究生,而是导师自己的。博士导师最重要的是理论思维。恩格斯有句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恩格斯说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建立在认识思维的历史和成果基础上的一种理论思维."哲学就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洞察力,这是教师和学生最需要也是最难形成的能力,即捕捉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任何领域进行创造性研究并取得成果的第一个原因是,你有超越别人理论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不仅发现了一个真实的问题,尤其是一个急需解决但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
理论洞察力不是努力就能形成的。直觉和灵感是长期研究的结果,是对一个人潜心研究工作的回报。没有理论上的真知灼见,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学科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二是概括能力,即对问题的把握和总结能力,能够捕捉关键问题的理论概括能力;第三,思辨能力,即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对于一篇文科博士论文来说,论文的质量不在于观点,而在于论证。同意不同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提出的“灵魂”能否做出自洽、有说服力、无可辩驳的论证。
以上三点可以构成一篇论文的真实有价值的东西,最后,调和升华思想的能力构成一篇论文的真实思想。有了这些能力,才能有好的选题,才能做好题目。比如1988年,1994年,2001年,我分别写了三篇文章,都是同一个句式。1988年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文章是《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有何不同,发生了哪些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竞争。我形成了六个字“从两极到中介”。人们的思维从两极对立转向中介思维,从而可以深刻解释马克思实现的实践转向和现代西方哲学实现的语言转向。1994年,我的论文题目是《从制度到问题——当代中国哲学的主流》,2001年,我的论文题目是《从等级到秩序——当代中国哲学的走向》。所谓后形而上学,就是把一种等级的、终极的追求,变成了一种实用的、循序渐进的选择和安排。所以,只有提高自己的能力,有这样的洞察力、概括力、思辨力,形成一种思想力量,才能在自己选定的内容中形成有思想的标题,才能形成议论文。
要做到以上几点,最重要的是
七是“态度”。
进行学术研究和指导研究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我总结为四个“真理”:
第一,真诚,抑制不住的欲望,不是谁让你学习,而是你必须学习,除了研究的乐趣很小,最大的乐趣就是沉浸在研究中;
二、道理,要有滴水穿石的积累,文科老师必须有三个产品。第一,文学的积累是建立在内心的。第二,想法是在心里积累和发明的。第三,生命在心中积累和激活。文科要有所作为,三者缺一不可。文学方面,你首先要了解古今中外的学者是如何思考和讨论你要研究的问题的。其次,要把文学和生活的积淀升华成自己独特的思想。面对现实,一篇好的文科论文用现实激活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任何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源于重大的实践问题,任何重大的实践问题都深深地包含着重大的理论问题。所以,对于文科师生来说,能否从重大的实际问题中捕捉到真正重要的理论问题,用生命激活,是有意义的。
第三,举重是真的,也很容易。真正好的论文,要有灵感的迸发,要有心理学的巅峰体验。
第四,真理要有剥茧吐丝的论证,也就是能不能论证它所研究的问题。
八个“标准”。
我们在指导和评价一篇论文的时候,不应该简单地以质量来评价一篇文科博士论文。我把它分为五个等级:第一,天才最好的博士论文是思想的创新,这需要新的解读原则。马克思是如何进行哲学革命的?就是因为他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观,提供了新的解读原则。第二,制度创新,即以新的解释原则构建新的概念框架。恩格斯评论马克思的《资本论》,说:“每一个学科的新观念都包括它的术语革命”,而这个术语革命使你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框架。《资本论》的概念不同于经济学家原有的概念内涵,构成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可以对我的《资本论》进行各种批评,但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我以此为荣。”因此,论文应该是一个纵向的叙事,把它变成一个问题来论证,形成一个新的概念框架。第三,提供了新的研究背景,进行了材料创新。别人不重视、不深入阐述的文本,由自己挖掘,从而形成自己论点的基本依据。第四,有新的研究方法。第五,重组逻辑关系,新的叙事方式是重组素材。
作为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的时候,要有一种自觉,取法只得;把法律拿下来,等等。只有有了这样清晰的思路,才能更好的指导研究生,也才能促进自己的学术成长。最后,我把我的鼓励分享给老师们:我愿意每天学习,以终身探索为目标。
注:本文来自吉林大学报,仅供学术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微信号学章600删除。非常感谢!
!
如果你喜欢,就订一个给我们看
1.《孙正聿 孙正聿:导师是人格化的学术!你发不了论文,毕不了业都怪你的导师?》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孙正聿 孙正聿:导师是人格化的学术!你发不了论文,毕不了业都怪你的导师?》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8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