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发明馒头的目的
馒头是中国传统的面食之一,由面粉发酵蒸制而成,又叫馍或者蒸馍。现在说的馒头无馅,形凸起,北方馒头原味,南方馒头加糖微甜,是餐席必备食物之一,特别是北方,每到腊月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俗称蒸年馍,一是取其蒸蒸日上之意,二是正月里有不蒸馍的习俗,所以年前要把正月里的馍都蒸出来,馒头人人都吃过,那么你知道馒头是谁发明的吗?
关于馒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即载,秦昭王作蒸饼;《齐书》亦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到了三国,馒头一次才真正出现,明代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根据记载可以知,馒头一词为诸葛亮发明。
据《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三国演义》第91回: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馒头一词确实和诸葛亮有极大渊源,三国时期,蜀国不断受到南蛮的骚扰侵袭,诸葛亮亲自带兵征讨南蛮王,在征讨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间狂风急浪,兵难以渡水。根据当地习惯,大军渡水前,应该以人头来祭祀河神,方可保平安。当时部下建议杀掉南蛮俘虏用其头颅来祭祀河神,诸葛亮听罢没有采纳,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河神,想出一个妙方,将面粉捏成人头样子,他命人宰杀牛羊,裹上牛羊肉蒸熟,以替代人头,当做祭品投入河中祭拜河神。
诸葛亮将其命名为瞒头(蛮头),有两层意思,意思以假人头瞒过河神,二是取其南蛮人头的意思,最后用“馒”字替代“蛮”字,就是现在的馒头。关于馒头的记载,还有很多文献可以参考,比如宋朝的《事物纪原》、清朝的《谈征》中就说:“盖蛮地人头祭神,武侯以面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我国幅员辽阔,可能对于馒头的称谓有所不同,北方把不带馅的叫馒头,带馅的叫包子,而在南方一些地方,不带馅的和不带馅的都叫包子,而且馒头的做法也多种多样,形状更是形形色色。北方人吃不惯南方的甜馒头,南方人也吃不惯北方的原味馒头。
据多家史书记载,馒头是由诸葛亮创制的,最早用于代替人头来祭泸水。此后,馒头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渐渐又成为食用点心。
图:出土文物人首型祭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创制馒头 起初为人头形状
据《事物纪原》记:“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助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助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三国志》:“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
后明人郎瑛《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宴会祭品 祈祝安年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除,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发展变化:有馅儿也称馒头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做“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做“玉柱”、“灌浆” 的。此时的馒头是为观赏之用的。宋时馒头成为太学生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太学馒头”。
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做“包子”。宋人王《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做包子馅。同时仍然叫“馒头”。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录》:“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
馒头称谓出现南北分野
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做“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但《清稗类钞》又把有甜馅者称“馒头”。“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头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时,则已熟透,即可食。”
称谓复杂 至今仍混乱
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做“馍”、“卷子”,也有称做“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做“面兜子”、“汤包”的。如今,不管什么样的馒头,其实都和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甚远。
世传其他说法: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
查唐赵《因话录》,则有另外的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
1.《诸葛亮发明馒头的目的》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诸葛亮发明馒头的目的》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285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