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上10点,刚做完一天手术的朱思平又一头扎进实验室,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睡了大概四个小时,他又要起床准备新一天的工作和挑战。他保持了近七年的节奏,让他完成了从科研到大咖的反击——
大学前三年忙着拍网剧,考各种与医学无关的证书;研究生面试,他只让导师爱上一句话,科研小白就走上了开悬之路。近7年发表参与SCI论文38篇,总影响因子200多分,申请发明专利45项。升职一个月后,符合博士毕业要求,30岁成为温州医科大学最年轻的硕士导师。上个月在2019年骨科金手奖大赛中获得浙江省脊柱组第一名,全国大赛脊柱组第一名。
医学生的前三年,他忙于参加网剧考试
朱思平在外地上大学之前,从未离开过苍南的小县城矾山。繁重的学习之后,朱思平的娱乐就是看电视剧。“我积累了很多处理人际关系的‘剧本知识’,但实践很少。”朱思平笑着说,他高中挺无聊的,很少说话,也没什么朋友可以聊。
本来以为进了大学生活会变得轻松有趣,但是朱思平对父母的志愿有点气馁:医学生只从一个高中毕业,来到了另一个更苦的高中——“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在打电话给朋友,在山里旅游,而我桌上只有厚厚的医学书籍,每一页都是考试范围。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
“我每天都在为转行做准备。”朱思平三年通过了会计证、主持人证、营养师证、心理咨询师证、计算机等级证……几乎考了所有与医学无关的证。除了热衷于考证,朱思平还参加了各种选秀活动,希望增加与社会的接触。
参加了一个影视选秀节目后,开始参与网剧的拍摄。“你可以去优酷,土豆,找我拍的剧。”这部网剧的拍摄地点在上海,距离朱思平就读大学的嘉兴只有40分钟的车程。在拍这部剧的时候,朱思平并没有落下成绩,还拿了几个三等奖学金。
面试时,这种能力让他受到导师的青睐
这种不务正业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大三下半学期,一个导演劝他做出选择的时候,朱思平开始“醒悟”:他不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人,也没有什么资源,显然继续做剧不远,努力学习才是正道。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朱思平决定热身。当时他面前有三条路:去市公立医院当医生,考公务员,读研。"他们都闯进了面试阶段。"朱思平最终选择了读研,当时他的分数达到了370多分,比清华的分数线高出了60多分。
朱思平选择了时任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专家的许华子教授。虽然笔试成绩在2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一,但朱思平心里没有底:第一轮面试,他带了一堆证书过去,许华子推到一边,问了他几个问题:你做科研了吗?你的英语成绩怎么样?“英语不是很好。”朱思平恐惧地走出面试教室。
复试阶段,导师的提问会涉及专业问题。于是,朱思平找到了两卷都有十几厘米厚的《骨学》,不仅读了,而且一个月就背完了。
而命运也在此时悄然改变。复试时,朱思平挑出的问题之一是关于骨折分类的。第一,第二,第三,朱四平的回答超过了两个标准答案。看着手里的答案,许华子教授提醒,有两种标准答案。“不,有三个。”朱思平没有犹豫:114页第三章第二章骨科学右下角提到过。翻开书,和朱思平说了一般。
在成为许华子教授的研究生后,许华子说出了选择朱思平的几个理由:身高183 cm,长相帅气,符合骨科医生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你是面试中第一个敢于反驳我的学生。”
在许看来,质疑权威的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素质。所以,即使朱思平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但却被赋予了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重任。
总影响因素从科研到200多分
申请基金,首先要学会做实验。这对于一个没进过实验室的科研生来说,可不是一般的困难。朱思平被送到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和兄弟姐妹一起学习。
但一开始哥们姐们都不希望朱思平跟着。有一次,朱思平让一个学姐在做实验的时候通知他,让他在附近打零工,或者只是看一看她的操作。虽然大姐说好,但是朱思平直到实验结束才接到大姐的电话。“他们怕我不操作,污染他们可能培训了半年的组织。”
之后,朱思平一大早就蹲在实验室的机器前等他。只要有兄弟姐妹来做实验,他们就会跟着做,观察他们的操作和手法,并记录下来。“至于要点,没人告诉我,只有入门了才知道。”很快,朱思平就能够开始自己的操作了,并在笔记本上记录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比如组织浸泡了多久,需要调整什么浓度的试剂,比例是多少...现在,朱思平的实验笔记成了弟弟妹妹同学争相抄袭的秘籍。根据他的秘籍,即使是本科生也可以很快开始做实验,节省了很多摸索的时间。
努力有回报。第二阶段研究,朱思平在SCI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脊髓损伤的研究论文,影响因子达到5分以上。这意味着他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功“跳级”,直接转博士。一个月后,他的另一篇文章发表在SCI杂志上,影响因子达到6分以上。这个分数说明他已经符合博士毕业的条件。
2015年,仍在读博的朱思平前往西澳大学病理与实验医学系,与新西兰骨科协会前主席、西澳大学终身教授许家科共同学习。在西澳大学,朱思平继续维持着研究生的作息——在实验室呆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就让我安静的呆一两分钟,即使站着也能马上睡着。”
有了这项艰苦的工作,前科研科学家朱思平在过去的7年里主持或参与了10个科研项目。他的研究兴趣涉及脊髓损伤、骨修复、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发表参与SCI论文38篇,总影响因子200多分。他申请了45项发明专利,其中9项已获批准。和以前的脊柱外科医生一样,朱思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治疗,让瘫痪的病人站起来。
30岁时,他成为温州医科大学最年轻的硕士
2016年8月,朱思平在拒绝澳洲留学邀请后回到温州。在这里,有一个更适合年轻人放开手脚的平台,包括亲人、老师,还有期待科研转化为临床技术的家乡长辈。
2017年7月,博士毕业的朱思平进入温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成为临床医生。为了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朱思平多次赴澳大利亚、美国、上海学习先进的外科和诊疗技术,并参加全国医师大赛、全国脊柱外科诊疗大赛、海峡两岸医疗卫生学术会议等。作为二院附属青年医师代表,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金奖、奖。上个月在2019年骨科金手奖大赛中获得浙江省脊柱组第一名,中国半决赛第二名,全国大赛脊柱组第一名。这也是对他这两年临床技能的肯定。
2018年才入职一年的朱思平,成为温州医科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目前,两个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已经完成。
2017年,朱思平带领团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特别奖、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带领本科生建立了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表扬。由于教学成绩突出,朱思平还获得了今年温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贡献奖。
在朱思平看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更重要。“就我而言,毕业有两种方式。”朱思平说,一个是傻,所有的东西都是老师教的,学生只知道老师教什么,只发一些简单的文章做简单的科研,不会创新。而聪明的毕业意味着离开老师后,学生会自己思考,知道怎么做科研,怎么创新。“因为老师的技能和知识总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落后,如果学生只重复老师的技能和研究,最终会被时代淘汰。”
来源:温州都市报
1.《瘫痪病人 朱思品的终极目标:让瘫痪病人站起来》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瘫痪病人 朱思品的终极目标:让瘫痪病人站起来》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34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