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网记者见习记者张
住在北京通州区镇的李姐姐最近遇到了一件难事。李大姐公婆去世,把房子留给李大姐夫妇。小姑子和姐夫也放弃了继承权,但是房子怎么过户,怎么确定归属,让不懂法的李大姐很为难。这时,邻居告诉李大姐,镇上有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李大姐可以去那里求助...
这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是目前北京正在建设的三级公共法律体系的第一级。从去年开始,为了满足群众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的法律服务需求,北京市司法局组织了秘密法律服务网,打造了“实体、网络、热线、项目”四个平台和“市、区、街、社区”四个层次的实体平台,以“法治促民教育工程建设,法律服务惠民,民调解民,矫正帮扶民,法律援助。”
建立制度:法律服务全覆盖
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吴宇佳镇的公共法律服务站,李姐遇到了法律援助工作者郑阳。随后的几天里,郑阳不仅把房屋过户所需的手续详细列给了李姐,还带着李姐和几名家属到通州区人民法院帮助他们办理了房屋过户的相关事宜。
“过去,城镇和乡村的人们有法律事务要咨询,要走很长的路。如今,在城镇和乡村都建立了法律服务工作站或工作室,这样人们就可以“跑一趟就行了。”北京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规划协调处处长崔冰告诉记者,北京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由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组成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不断满足多层次、多领域、个性化的法律服务需求。
不久前,记者走进位于北京行政分中心的通州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这也是北京建成的第一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记者在这里看到,中心三层楼的功能区组织得很好,一楼是法律援助中心,二楼是公证处,三楼是人民调解中心。来这里做生意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事项,在一楼接待大厅自动获取自己的号码,也可以提前咨询人工指导台的工作人员,实现人工、智能的多种服务。更重要的是,以前要求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司法鉴定机构奔波发问,现在只能通过一道门完成。
通州区司法局基层工作科科长双梦告诉记者,在建设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同时,通州按照全市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结构,在全区城镇和街道设立了15个公共法律服务站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目前,我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将于2018年底前完成。”
线上线下:多渠道满足需求
8月10日,记者来到位于西直门小南街的北京法律援助中心。上午8点45分,12348法律咨询平台的志愿律师已经在工作站就座。短暂的晨会结束后,迎接他们又是紧张忙碌的一天。
9点,第一条热线接通了平台。短短几分钟,平台监控中心的显示屏上布满了鲜红的“在电话上”字样,36个座位全部进入通话状态,36名专业律师不停的拿起电话回答各种法律问题,号码在站前的大屏幕上不停的滚动更新。
“每个律师平均每天接30多个法律咨询电话,平均6-8分钟,每个咨询者遇到的法律问题都不一样。考验的不仅仅是志愿律师的脑力,还有体力。”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赵明明告诉记者。
记者看到,在讲台两侧的墙上,有许多当事人发来的横幅,当事人发来的感谢信堆在赵明明的桌子上。“这是属于我们12348的甜蜜。”赵明明告诉记者一件小事。平台曾经接到过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的电话。这位老人说,他在报纸上看到北京有一条12348法律援助热线,所以他打电话询问房地产和户籍,并想咨询凌霄,一名律师在报纸上报道。但是因为刚做了腿部手术,出门需要坐轮椅,出行不方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北京法律援助中心和石景山法律援助中心迅速开展工作,协调值班律师凌霄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后来,凌霄和法律援助中心的三名工作人员赶到老人身边。老年人的住房和户口问题相当复杂。在帮助老人解释法律并提出解决方案后,老人激动地握着凌霄的手,一次又一次地感谢他们。
“双方通过拨打我们的咨询热线有所收获,切实解决了问题。这是我们工作的最大价值。”赵明明说。
据了解,“12348”热线是北京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北京市司法局不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编织北京法律服务网络。今年6月22日,“12348北京法律网”再次投入运营,作为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网络平台门户,覆盖“北京市法律服务网站”、“北京口袋12348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北京通”APP移动客户端,整合司法行政各项业务数据。群众不仅可以查询法律援助工作站、调解机构、法律服务所、司法所等业务机构的信息,还可以在线预约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远程访问等五大核心业务。“12348北京法网”还配备了“法律咨询服务机器人”,除了“即时问答咨询”外,还可以提供智能法律咨询,为其个性化需求提供选择。
“446”模式:提供包容性服务
据了解,北京法律服务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实力集聚。同时,普通人的法律需求也非常强烈。针对这一现实,北京市司法局创新提出构建“446”北京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全面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过去,我们的司法行政服务往往与律师、公证员和司法鉴定的管理密切相关,更多地体现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服务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司法行政职能向服务转变的重要工程。”崔冰表示,两年来,北京市司法局不断发展多元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主体,为群众法律服务需求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虽然司法行政机关仍然是公共法律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它们可以通过搭建平台和购买服务,协调律师、公证人、司法鉴定人和调解员提供多样化和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因此,公共法律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更有利于向人民提供无差别的、普惠制的服务。”
记者了解到,随着公共法律服务“446”模式的推进,北京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已经从法律援助、法治宣传等基本公共服务扩展到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等多种法律服务。群众也可以根据自身法律服务需求的规模、复杂程度和紧迫性,选择去社区村公共法律服务室、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或者去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或者根据获取公共服务信息的日常习惯,选择上门服务、电话热线服务,或者使用“北京通”APP的公共法律服务模块、北京口袋12348微信微信官方账号、12348北京法网等提供的网络服务。,增强了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了统一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和项目平台的建设标准和日常管理,北京市司法局还出台了《公共法律服务项目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各平台的服务内容、编制指南和日常管理,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1.《公共法律服务 创新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的“北京模式”》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公共法律服务 创新打造公共法律服务的“北京模式”》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450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