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纳粹编修灵渠文学》手稿和资料捐赠仪式。黄
新华社桂林1月9日电建于秦朝的广西兴安灵渠,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1月8日,收藏了2000多年灵渠历史文化的灵渠历史文化专家唐·赵敏主编的《纳粹灵渠文献汇编》手稿被唐·赵敏家族发行并捐赠给桂林图书馆。
灵渠于公元前214年通车,全长37.4公里。它连接着长江系统和珠江系统,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之珠”的美誉。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后,灵渠仍然发挥着灌溉、泄洪、漓江补水和旅游的作用,其功能价值得以延续。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有一盏青灯知喜怒哀乐,有一个黄卷轴收珠。”在捐赠现场,唐的儿子唐回忆起他父亲在《纳粹汇编灵渠文学》出版后的感慨话语,该书历经40年的苦心编纂。
唐说,他的父亲曾走遍灵渠两岸及相关山川,了解灵渠陡门的蓄水、排废和通航灌溉现状。当年参观渠首和陡军,了解灵渠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前后四十多年,我一如既往的不放弃,经常拄着拐杖走两三公里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我收集和整理了秦汉至民国时期的灵渠资料。通过临摹、增删、校勘等方法,我用钢笔和一摞摞稿纸反复抄写了几十万字,编辑了两本《灵渠信息集锦》他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完成了此书的印刷出版。
据报道,《纳粹汇编灵渠文献》从历史文献中摘录了397篇关于灵渠的资料,但从汉代到民国的时间跨度是2000多年,来源于146种不同的经典,几乎涵盖了各种出版物。有经典史书、地方志等类似书籍,也有游记、诗词、辞书、杂记、地理志、水经,还有地图、绘画、摩崖石刻拓片、碑刻等。
唐说,他们之所以将父亲在编撰此书时收集的相关资料、历代手抄本以及其他有关灵渠论述的手抄本等珍贵文献捐赠给图书馆,是为了实现父亲“通过图书馆为广大灵渠研究者提供资料”的遗愿,这不仅为地方文献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归宿,也为现当代灵渠研究者保存了研究资料。
“唐赵敏先生在灵渠畔长大。怀着对灵渠的怀念之情,他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搜集有关灵渠的文献,编成了一本书。这是第一次将灵渠史料系统整理成书,开创了灵渠研究的新局面。”桂林图书馆副馆长曹敏表示,纳粹《灵渠文献汇编》编纂的手稿具有很大的地方特色和文献价值,将进一步丰富现有馆藏,完善地方文献收藏体系。这对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起到积极作用。桂林图书馆将妥善收集和保存这些资料,开发和推广,并提供给读者和研究人员使用,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1.《广西灵渠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广西灵渠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474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