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
孝的观念萌芽了
在原始社会,赡养老人是氏族所有成员的共同行为。《礼记·礼运》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强有所用,幼有所利,寡孤残有所养”的大同社会,是原始社会氏族家庭中人们尊老爱幼朴素情怀的真实写照。这反映了原始社会孝意识的出现。
汉朝
以孝治天下
汉代独尊儒术后,以血缘宗法制为基础的孝的伦理观念与国家管理实践相结合,以孝治国。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孝道被视为评判人的重要依据,甚至与忠诚挂钩,影响官员的选拔。到了汉代,以孝文化为基础的制度建设完成了,那些求官的人“孝敬忠信”的做法继续了。
现代
孝的创新发展
近代以来,愚昧僵化的传统孝文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转向了新的孝文化。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尽孝已成为新的内涵。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把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和团结人民反对外敌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传统孝道文化继续发挥着促进和谐发展的作用。
周代
孝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伦理规范
殷人祭祖更多的是一种宗教祈祷,而周朝则增加了关爱父母的内涵,将以前的“死于非命”的孝道观念发展为“生于非命”的孝道观念,孝道观念初步形成。儒家将孝从家庭扩展到国家和社会层面,确立了孝对所有人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道从此成为古代社会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和宗法道德的基础。
宋朝
八德之首
宋代理学成为社会主导思想。这种新儒学把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概括为“八德”,孝、忠、礼、义、耻,孝为先。宋代非常重视基层社会的建设,在家庭祠堂祭祀、地方习俗、家规、家法、族谱编纂等方面都有很多规定。理学认为,孝道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伦理道德,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
1.《孝文化 中国孝文化演变史》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孝文化 中国孝文化演变史》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50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