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确认,贵公司未使用他们的技术!”近日,美国驻丹麦大使馆对丹麦《政治报》发出威胁。但美方这次胁迫行径,却碰了一鼻子灰。
丹麦《政治报》日前曝光,美国驻丹麦使馆此前曾联系该报,要求说明是否使用五家中国企业的电子设备。这五家企业为:华为、中兴、海能达、海康威视和大华科技,及其子公司和分公司。
据报道,美使馆威胁称,《政治报》应证明自己从未使用上述中国企业制造的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电子通讯设备等,否则美驻丹使馆可能会停止订阅该报。
不仅《政治报》一家公司收到美方施压。美驻丹使馆还在邮件中称,使馆还向其他“服务供应商”提出了类似要求,但拒绝透露共有多少家丹麦企业受此影响,并声称此举是“美国务院全球统一要求”。
《政治报》曾尝试就此事联系美国有关部门,但至今没有得到回复。
位于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的《政治报》大厦
面对美方这一霸道“旨意”,丹麦《政治报》耿直拒绝。
“我们做不到,我们也不想这样做。”该报所属媒体集团IT部门负责人斯文森表示:“美方要求我们对集团分包商使用中国企业设备情况进行担保,我们不会同意,也不会让自己受到美国法律的管控。我们高度重视独立性,会自己选择商业合作伙伴。”
他还表示,目前美驻丹使馆尚未联系集团旗下的另外两家媒体《日德兰邮报》和《观察报》。
丹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诺森称,此事表明丹麦公司到了必须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地步。他指出,对于《政治报》来说,失去使馆订阅可能无足轻重,但其他丹麦企业可能会屈从于美方压力。
丹麦国防军事学院助理教授雅各布森称,很难看出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会开展通过丹麦媒体从事监听或破坏美国使馆的行动。此事更像是美方在主动释放政治信号,那就是美国要求西方企业必须远离中国供应商。
但实际上,美国拥有胁迫外交的“悠久历史”。甚至,就连胁迫外交这个概念,也是美国“专利”——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乔治最早提出“胁迫外交”概念,用来概括当时美国对老挝、古巴、越南的政策。
4月2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应询列举美国胁迫外交的历史:
从武力威胁看,美国“胁迫行动”的经典案例都造成了战乱动荡和人间悲剧。美国政府也不避讳使用“胁迫外交”一词,比如将1994年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誉为“美国胁迫外交的范例”,在2003年将追加军费中的约303亿美元明确列支为开展“胁迫外交”。
从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看,美国长年对古巴、朝鲜、伊朗、委内瑞拉挥舞“制裁大棒”。美上届政府对多国随意挑起“贸易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曾撰文称美国上届政府对伊朗政策只有“胁迫”没有“外交”。
从技术封锁看,美国为维护自身科技垄断地位,无视市场竞争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滥用国家安全借口肆意打压别国的高科技企业,还胁迫其他国家共同行动。无论是法国的阿尔斯通、日本的东芝、丰田,前苏联的航空航天业,还是如今中国的华为,无一不是鲜活的例证。
汪文斌表示,胁迫外交这顶帽子,没有国家比美国更适合戴。丹麦《政治报》被胁迫事件,就是美国奉行“胁迫外交”的生动案例。
“美方不仅自己恶意打压中国企业,还强迫其他国家服从美国的旨意,甚至要求他国媒体都要按美方指令行事,否则就将面临终止订阅的后果。这是百分之百的胁迫外交。”
汪文斌强调,美方一边大谈要民主、守规则,一边强迫其他国家打压中国企业。美方难道不脸红吗?
“请确认,贵公司未使用他们的技术!”近日,美国驻丹麦大使馆对丹麦《政治报》发出威胁。但美方这次胁迫行径,却碰了一鼻子灰。
丹麦《政治报》日前曝光,美国驻丹麦使馆此前曾联系该报,要求说明是否使用五家中国企业的电子设备。这五家企业为:华为、中兴、海能达、海康威视和大华科技,及其子公司和分公司。
据报道,美使馆威胁称,《政治报》应证明自己从未使用上述中国企业制造的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电子通讯设备等,否则美驻丹使馆可能会停止订阅该报。
不仅《政治报》一家公司收到美方施压。美驻丹使馆还在邮件中称,使馆还向其他“服务供应商”提出了类似要求,但拒绝透露共有多少家丹麦企业受此影响,并声称此举是“美国务院全球统一要求”。
《政治报》曾尝试就此事联系美国有关部门,但至今没有得到回复。
位于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的《政治报》大厦
面对美方这一霸道“旨意”,丹麦《政治报》耿直拒绝。
“我们做不到,我们也不想这样做。”该报所属媒体集团IT部门负责人斯文森表示:“美方要求我们对集团分包商使用中国企业设备情况进行担保,我们不会同意,也不会让自己受到美国法律的管控。我们高度重视独立性,会自己选择商业合作伙伴。”
他还表示,目前美驻丹使馆尚未联系集团旗下的另外两家媒体《日德兰邮报》和《观察报》。
丹麦国际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诺森称,此事表明丹麦公司到了必须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地步。他指出,对于《政治报》来说,失去使馆订阅可能无足轻重,但其他丹麦企业可能会屈从于美方压力。
丹麦国防军事学院助理教授雅各布森称,很难看出像华为这样的公司会开展通过丹麦媒体从事监听或破坏美国使馆的行动。此事更像是美方在主动释放政治信号,那就是美国要求西方企业必须远离中国供应商。
但实际上,美国拥有胁迫外交的“悠久历史”。甚至,就连胁迫外交这个概念,也是美国“专利”——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亚历山大·乔治最早提出“胁迫外交”概念,用来概括当时美国对老挝、古巴、越南的政策。
4月2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汪文斌应询列举美国胁迫外交的历史:
从武力威胁看,美国“胁迫行动”的经典案例都造成了战乱动荡和人间悲剧。美国政府也不避讳使用“胁迫外交”一词,比如将1994年迫使海地军政府下台誉为“美国胁迫外交的范例”,在2003年将追加军费中的约303亿美元明确列支为开展“胁迫外交”。
从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看,美国长年对古巴、朝鲜、伊朗、委内瑞拉挥舞“制裁大棒”。美上届政府对多国随意挑起“贸易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曾撰文称美国上届政府对伊朗政策只有“胁迫”没有“外交”。
从技术封锁看,美国为维护自身科技垄断地位,无视市场竞争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滥用国家安全借口肆意打压别国的高科技企业,还胁迫其他国家共同行动。无论是法国的阿尔斯通、日本的东芝、丰田,前苏联的航空航天业,还是如今中国的华为,无一不是鲜活的例证。
汪文斌表示,胁迫外交这顶帽子,没有国家比美国更适合戴。丹麦《政治报》被胁迫事件,就是美国奉行“胁迫外交”的生动案例。
“美方不仅自己恶意打压中国企业,还强迫其他国家服从美国的旨意,甚至要求他国媒体都要按美方指令行事,否则就将面临终止订阅的后果。这是百分之百的胁迫外交。”
汪文斌强调,美方一边大谈要民主、守规则,一边强迫其他国家打压中国企业。美方难道不脸红吗?
1.《被胁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家丹麦媒体耿直了! 具体是什么情况?》援引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网络信息知识,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侵删请联系页脚下方联系方式。
2.《被胁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这家丹麦媒体耿直了! 具体是什么情况?》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文章转载时请保留本站内容来源地址,https://www.lu-xu.com/guonei/1578800.html